1、宫廷,皇宫。掖,掖廷,宫中的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
2、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菩萨净行品等。(佛经十大偈语)。
3、如果你理解为是,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去认知六祖这句话。我不能说是错也不能说是对,我只能说,这句话怎么去理解,都有偏差。除非你实际证悟到这一步,那就不必多说了。(佛经十大偈语)。
4、原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梵文”的音译上。佛经中音译的情况主要有三种:
5、《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6、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这是在讲二决定义当中的第一个决定义!也叫修因同果。佛对阿难说:阿难啊,你们现在要舍弃声闻这种小乘的有漏的菩提,回小向大,现在你们要修大乘的菩萨法了,要入佛知见了,「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就要仔细地观照你自己的‘因地发心’与你将来所要证得的‘果地觉’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这句经文其实简单的就是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可能得豆;种豆也不可能得瓜。你们这些声闻众、缘觉众,现在希望回小向大了,现在发大心了,要求大乘菩萨法,入佛知见,你就应该审查观照你自己的‘因地心’与‘果地觉’是不是一致的?我们比方来说吧,如果你是想修得‘人身’。想来世还得人生,那么你今生今世呢,就要持好五戒!这样你来世才能得到人生。‘因地的发心’要与你‘果地觉’对上号才可以!那么如果你要修得‘阿罗汉果位’。你在因地上是怎么发心啊?就要去修‘四圣谛法门’,这样你才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那么如果你想成就‘通教境界的那种佛’,你的因地觉就必须是以《金刚经》《六祖坛经》为指导思想。如果你想成的是‘别教境界的佛’你的因地觉就应该是以《华严经》或者是《唯识》或者是《圆觉经》来作为因地的修行指导才行。我们现在成就的是第一义谛法,要登这个第一义谛天,也就是直接入佛知佛见,成‘究竟圆满佛’,那么你的因地觉就必须是《楞严经》《法华经》为修行指导!
7、理解:(可以这样解释,原子可再分,夸克还可以分……或者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生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缘不是别的,是事物出现。存在所依靠的条件,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没有原因而生的。而当这种原因或者说条件失去时,一切又为空了。)
8、icchantika一语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意。
9、云何空法。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10、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纲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11、他笑笑说:哲学是什么?哲学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学问,我们无论是学习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12、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
13、是佛教语,梵语vinaya的译音,又译作“毗奈耶”,意为律。
14、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
15、●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16、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7、《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18、指永远不得成佛的根机。系梵语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译,亦作一阐提迦、一阐提柯、一颠底迦,略称阐提。或意译为“断善根”或“信不具”。icchantika一语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意。
19、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智慧和觉悟,觅到菩提,必须是证到空性,知道一切有为法,虽然如梦幻泡影,但是都是空的显现。就是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有不二之圆融。
20、空有不二怎么理解和应用呢?万事万物从空中而来,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所以经历成住坏后又归于空。
21、《玉篇》匾㔸,薄也。《方言》物之薄者曰匾㔸。
22、(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
23、"空"之境,方为顿悟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
24、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25、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26、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楞严经》
27、迦旃延很温和地说:从你的粗鲁举动和讲话的声音来看,你不配称为长者,也不值得人们的尊敬。你的贪嗔痴烦恼很重,在五欲里陷得很深,虽然活到九十岁,只能说是白活。相反地假若有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解脱了爱欲的束缚,没有烦恼,没有不平等的观念,他虽年轻,也称得起长者,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28、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29、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0、经典佛语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1、水月相忘的禅者之心,脱离了情感的粘着性,呈现出晶莹澄澈的情调:“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32、同“彩”。有五色文彩的丝织品。如:綵女(穿着花衣的宫女);綵舟(结綵或饰以五彩的船)
33、佛教中常以幻月、第二月来喻指妄念、妄识。幻月、第二月如同幻花、空中花一样,都是似有非有的事物。如同有眼病的人,看月亮时,会看见两个月亮,所以便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其实,这“第二月”却是虚幻不实的。
34、寺院法会时所用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而流传至今。
35、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36、我说:多谢法师指点,今天的素面我请您吃吧。
37、比如后来六祖说的,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在哲学家眼里看起来,更加是虚无缥缈的唯心主义。根本不足以相信。
38、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39、这样看来就没有永恒不变,所以就不该去执着,该看开的就看开,该放下的就放下,我们能做的只有随顺,接纳,同时不能消极,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魄。
40、开示|虚云老和尚: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
41、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42、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43、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44、然而这还只是某些个别的哲学家,在沉静地个人修为里,得到了一点智慧的开启,但实际去做修证,亲自去验证的人,极为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