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四个时期。一是三十五岁以前是诗人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为《望岳》。二是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是诗人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三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陷贼和为官时期。四是四十八岁至五十九岁,诗人西南漂泊时期。再到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我们可以从国家命运的转变、年龄了解诗人,还可以从山东、长安、四川、湖南四个地点画一幅图,清楚地了解诗人的经历。我们通过多篇诗歌的学习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个人命运的凄苦,还能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与言官敢于直言、刚正不阿的品质。
2、2020年10月22日,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周玲玲骨干教师培育站和周忠玉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第六期培训暨省市“十三五”古诗词课题研究活动如期开展。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全体站、坊成员及射阳县初级中学和射阳县耦耕初级中学所有语文教师欢聚一堂,参与了此次活动。培育站主持人周玲玲老师出席并给老师们做了重要讲话与指导。
3、其次,这还是一次唐宋诗歌整合。这先后承接的两个朝代的诗歌的整合更体现了教者的匠心,它契合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传承爱国美德”中的“传承”二字,启迪学生要秉承爱国情怀。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5、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实现对现有意义结构的深度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通过增加文本实现意义结构的拓展。倪文锦说过:“群文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比较阅读。”如果说单篇是一个支点,两篇文本则构成了一个平面的话,那么三篇(及以上)的多文本才足以构成相对的立体情境。在群文阅读的多文本情境下,比较的核心在于基于议题或核心知识点的求同比异。通过“求同”强化对议题的内涵认知,通过“比异”来丰富议题的外延阐释,从而实现对议题或核心知识点的立体建构。在本题中,重组文本结构的过程也是基于“求同比异”开展的。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8、今天这两节课我对蒋老师的建议是少考查多感受,对彭老师的建议是在诵读环节多比较,在叙事诗鉴赏时可设计“争鸣”的问题。我希望我们的群诗教学变得更丰富、更厚重、走得更远。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10、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11、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14、运用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1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6、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活动纪实
1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8、评课老师简介:李华军,江苏盐城射阳实验初中语文教师,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备课组长。县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曾代表学校应响水县教育局教研室之邀,赴响水开设中考复习研讨会。
19、☞ 诉真知·践光明——奋力开创光明教育宣传工作新局面
20、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21、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22、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2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2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杜牧《泊秦淮》
25、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择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8、今天很幸运地能向两位老师学习两节课,给我个人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刻地洗礼。两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各具千秋。王崧舟老师说,“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说实话,我今天仿获新生。下面我就蒋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收获。蒋书霞老师执教的爱国群诗,教学选点精准,思路简洁,手法别致,内容适宜,学以致用与提升素养并举。
29、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30、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叙事(描写),下阕重在抒情。
3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32、“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33、译文:自己虽死,浩然正气回归太空,但一颗耿耿丹心耿耿丹心照耀千古。这一生还未来得及报效国家,死后也要留下忠魂来弥补。
34、 最后,苏国清同志总结: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爱国诗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揭露入侵者的残暴凶残;有的热情讴歌民族英雄,爱国将士;有的直抒报国之志,表现民族自尊心;有的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抒亡国之痛,去国之恨,思国之情;也有揭示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企盼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所有这些内容的诗篇,可以说诗人都使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
35、两位老师的共鸣。如果说“离别思乡”是诗歌永恒流淌的长河,那么“爱国”就是诗歌巍然屹立的高山。无独有偶,两位老师选择的课题都是爱国诗歌,一下子站到诗歌情感的高峰。蒋老师选择的诗歌悲中有壮。陆游到老年直至生命终结也不忘收复失地,文天祥宁死不屈,虽死犹生。彭老师选择的诗歌由壮转悲。我们能看到两位老师通过多篇诗歌鉴赏对学生爱国精神的有力建构。
36、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7、译文: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8、《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9、答: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土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40、答: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1、有效运用群文阅读,教师可以更多地关照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3)群文阅读提倡议题引领,而围绕议题组织文本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目标化系统性思维的过程。系统性思维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目标”,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群文阅读中,伴随议题形成的目标意识可以把大量信息统整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网络,更好地为问题解决服务。此外,通过文本与议题的深度勾连,还能促进学生审辨思维的培养。群文阅读不是机械的单篇叠加,而是把多文本作为一个阅读的整体,思考文本与议题的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去探索议题在不同文本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从多元的文本信息中实现独立观点的生成和意义的统一。
42、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4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44、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代:戚继光《望阙台》
45、课程标准为学科教学实施提供了框架和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总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评价建议”等部分,如“阶段目标”中阐释:“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评价建议”中阐释:“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从相关阐述不难看出,11年版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要求停留在基本的识记和理解层面。另外,囿于相对模糊的界定和笼统的表述,课标的教学实施建议与一线古诗词教学及评价的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4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8、答:运用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49、☞ (光明教育年度巨献:主演(上卷))——《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
5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51、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5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53、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54、译文:毫不吝惜千金为了买一把宝刀,用珍贵的貂皮大衣去换酒喝也能引以为豪。满腔热血应该珍惜重视,让它洒出去后还能化作碧血波涛。
55、“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56、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57、蒋老师选择的三首诗,让我们了解王昌龄、陆游、文天祥,是爱国诗人群像图。彭老师让我们深入了解杜甫。我们来了解一位诗人的价值。比如李清照,我们可以学习,使语言变得雅致,又能了解个人、国家命运之坎坷。让学生了解一位诗人,就是培育了一棵精神之树,会影响每一寸肌肤、影响血脉和灵魂,真正地会对学生阅读、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58、相较于前文列举的基于两篇文本的中考古诗词题例,甘肃中考卷20题实现了一个大胆突破:在已有的情境结构下,要求学生通过选择并增加文本的方式,建构一个新的意义结构。很明显,这是一种群文阅读视野下的古诗词考查方式。如果从教学角度审视,本题考查的“通过组织文本建构意义结构”其实是一种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这种切换视角的考查方式,本题拟重点考查学生两方面能力:其基于意义整合的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其基于高阶思维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
5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60、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61、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6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