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快,这件事情就像浓雾一样笼罩在整个村庄,人们开始津津乐道:
2、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萨宾娜”时说了一段令人难以索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他的画家情人给她自己倒了另一杯酒,喝光,仍然一言不发,带着难以揣测的冷漠,慢慢脱掉了短外套,似乎完全无视弗兰茨的存在。她就象一个当着全班即兴表演的学生,要让全班相信她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没有人看着她。”其实很显然,这是“萨宾娜”反叛姿态的“私人叙事”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动写照。“她从裙子里退身出来,拉着他的手带向靠墙的一面大镜子。她没让他的手抽出,以同样疑问的眼光久久打量着镜子,先看自己,然后又看他。”这时萨宾娜静静地取过镜子边放着的旧圆顶黑礼帽“戴在自己头上。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一位身着内衣的女人,一位美貌、茫然而冷漠的女人戴着一顶极不适当的圆顶礼帽,握着一位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的手。”这里的“圆顶礼帽”和“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象征了某种“公共性”或“宏大叙事”——这本来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冠冕堂皇的公共事物;而“身着内衣的女人”就象征了具有私密性、个体性的“私人叙事”。但一旦将这二者结合在一处,将公共事物私人化,或将私人事物公共化,就立刻变了味了——“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显得极其怪异和荒诞。这里对“女子”与“男子”的特殊强调也暗示出尊卑、大小、高低、外内、强弱、公私等等之间微妙的、富有张力的“对位”关系。因此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放弃了有关“私人叙事”的正面价值判断,但却没有将“宏大叙事”凌驾于“私人叙事”之上,做一个矫枉过正的反拨,他仍旧保持了其一贯只提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的“小说家”原则。但这是他狡猾的伎俩还是无奈的选择?只有他自己知道!
3、尽管他很想留下来,在家乡工作,娶妻、生子,侍奉双亲。
4、让托马斯发生改变的,是一个叫特蕾莎的来自农村的女孩,因为乡村旅馆的偶遇,闯入了他的生活,打破了他从不留宿情妇的原则。在托马斯心里,特蕾莎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因为一系列偶然,漂到他跟前的孩子。这份致命的同情心击溃了托马斯,又陷入偶然的陷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黄吗)。
5、再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6、新农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将四周的房子粉刷得亮白。唯有那老革命的故居,在岁月的风雨里零落飘摇。
7、有些文学作品不避讳污秽的东西,从文字到内容都是俗的,余华笔下,有类似于晋景公的死法:男人为了偷看女人屁股,头向下扎进粪坑里死去。
8、那天清晨,薄雾蒙蒙,我们女生8班一行打头踏上出工路,我断后。刚进沼泽就是必经的10米左右的独木桥,圆滾滾的独木略高于水面,水草清浅可见。我一踏上桥面发现朝露把脚下的木头浸润得湿漉漉的,好滑,连连叫“小心!”刚落音,前面“扑咚”一声,埋头蛇行的女生都吓傻了,一看是和我相隔一人的雪红掉下去了。脚下的清水瞬间涌起团团污黑的泥浆却不见人影。我的血往头上冲,手脚却不知所措,其它人也都呆若木鸡。突然污水中两只黑棍突刺而出在空中乱舞,大家这才醒过神来。我和邻近的同伴拽紧这双黑棍般冰凉的的手,稳住自己的身体,慢慢地把雪红拖上来,几乎是爬行回到岸边。
9、用昆德拉的说法是,性爱里面所感受到的那个“轻”,轻浮的,轻轻的,没有重量的轻,轻从“重”里面解放了存在的意义。“重”,有人说是沉重、严肃,但,重量真的是好的吗?轻浮真的是不好的吗?轻浮是不是也代表了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希望,而有了自由,你才能往上升华,才能飞起来,才能轻飘飘起来?昆德拉通过他的故事让你思考这些问题。
10、职务悬殊,某君不敢在这样会议散场间上前相询,知我识众,遂有此问。
11、昆德拉写道,人们都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特蕾莎泡在热水里,想着自己耗费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不断考验他,为了证实他是否确实爱她,以至于把托马斯拖到头发发白、精疲力竭。
12、成年后,我总不忍回望过去,每一次的回望都让我泪眼婆娑。我深深同情十二岁之前的那个自己,那个瘦弱的矮小的黄头发的自己。没有同伴,没有关爱(父亲极少回家,母亲自顾不暇。)她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会发生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孤单单坐在门槛上,看远处的天空,听掉队的孤雁凄厉的鸣叫。
13、小伙子从此时时感觉有一股寒意在背。高山压顶,阴气袭人。
14、很快反应过来的人迅速下到河边,但已经没有意义,河水并不深,桥也不高,因为头磕在石头上,那个刚刚还无比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云消雾散。
15、初读这书时,我20来岁,直男癌,当然对于浪漫爱情、性自由、反叛、抗争等议题特别敏锐、特别爱看。比方说主人公托马斯,经常乱搞。他说每个女人99%都是一样的,“我只是想追求、探索、解开那每个女人的百分之一的不同在哪里?”
16、 背叛即对固有价值的消解,对既定意义的解构。人生而处于一套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对亲人的依傍,对故土的眷念,对友谊的诚挚,对爱情的忠贞,对社会、历史责任的承担。这一切像地心吸引力一样使人的行为有所依托,但有时会以戏剧性的方式让人经受选择和决定的考验,它们这时就成了负担,令人感到不堪其重。轻,则是层层消解之后无重力吸引或牵制的感觉,它既可能产生自由不拘的快感,又可能产生无所依凭的空虚和恐惧。
17、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18、我也相信,总有一天,当人类可以跨越时间的维度,挣脱生命的重量,也许这个时候,我们真的来到了上帝的怀抱,那时候的容颜外在早已没有意义,永远存在的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爱情是真正的灵魂的闪光吸引,哪怕前世今生,哪怕泰坦尼克的沉没。
19、一语点醒梦中人。小伙子拿起书本勤读苦学,半年后考取某名牌大学,又硕博连读,如是数载,其间恋爱、娶妻、生子、入仕。
20、刚刚还气势汹汹的那群人立即停止了脚步,定在那里,面面相觑。
21、可怜能歌善舞的校花雪红哦,全身上下还有满脸都像被墨染过,只有两只大眼白愣愣地,好像魂还没附体,说不出话也哭不出声。最可怕的是满头满脸的乱发根上缀的不仅是腐草污泥,大大小小的蚂蝗紧附其上荡悠着。谁也顾不上说什么,都七手八脚地朝雪红泼水冲洗。事后越想越怕:差点就——就那么轻易地走了,值吗?
22、这本书问世的时候,我还在大学读书,那时候年轻,当时听大家都在讨论这本书,我就买来看,一看就着迷了。
23、对昆德拉来说,小说的核心学问在于:准确地呈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你通过小说情节,去点出生命里面只有通过虚构才能去探索种种不可知的、可能的真相。真相永远不止一个,甚至,小说迫使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事实?确实有真相和事实吗?
24、言归正传。话说那人发朋友圈,题头来一问:他会认为自己是兴国人吗?
25、静下心来,再听原唱,我还是没忍住当年的感动!
26、昆德拉曾经说,出名这件事情,当时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因为名气侵夺了他很多的时间,他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要不断地回应别人对他的评论。但到了后来,他懒得回应了,因为人越出名,有时候越不稀罕回应。所以他说,如今,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
27、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一个结果,一个跟毁灭有关的结果。跳井?上吊?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人们一定会满脸错愕又果不其然地说:哎呀呀,我说吧,迟早的事!竟然干出这等丑事!阿弥陀佛!可怜呢可怜呢!年纪轻轻年纪轻轻………
28、忽然想起,多年前某君于京城问:兴国还有谁于京城任高位?
29、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昆德拉说到了人类存在的轻与重,人性之中自发的同情,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人类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事的憧憬。
30、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31、大学里不积累点“财商”,今后是要被玩死吗?|伴读
3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英语书名:《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33、然后,另一个女人也被横放在了院门口,又是一阵骚动,医生们再一次奔跑忙碌起来,用来洗胃的大量药水灌进女人的身体再流出来,污水顺着地面一直流到马路上,整个小镇都似乎浸泡在药水里,令人窒息。
34、当人人都认为是他错的时候,他明白,这里不再适合他了。
35、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36、选择生命之轻的人,认为性和爱是两回事。比如,小说主人公外科医生托马斯。
37、不管你承不承认,女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由爱情来贯穿。爱情来了,生命便如花般绽放,鲜活可爱;爱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纳芬芳。可以说,一个女子,于灵肉的追求与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毁灭其一生。也许你不尽同意,可是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全是这样的。
38、院里院外站满了两个女人的家人及本家的人。来这里的人都是为了维护本家的利益随时准备打架的。只要有任何一点不平衡,一方有任何一点吃亏,那绝对免不了一场战争。
39、风忽然就刮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漫天的黄叶在空中飞舞。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
40、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41、然后,只见女的将肩上的担子一撂,忽的一下就跳了下去……
42、书里的媚俗并不是我们生活所指的媚俗,相反,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它是对俗本身的一种支撑。
43、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44、《人类简史》:十个观点颠覆你的认知(上)|伴读
45、某个局长某天到他所驻村调研工作,一眼发现这个小伙子机灵,敏捷,工作勤快、细致,有担当。这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精神,是个人才,局长这样认为。
46、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一个女人而言,爱情是不是人生的全部?
47、有一段时间我陷入持续的焦虑中,这种焦虑来得毫无诱因,感觉到自己正在失去一些东西,但具体失去什么却毫无迹象。
48、同时他也不是纯粹的“轻”之主义者,作为声名遐迩的外科医生,被辞退当起擦窗玻璃时,他曾有一种无事一身轻的快乐,这时他是脱离重负的,然而对于这种生命的无所着力,他只坚持了三年,就如同特蕾莎离他而去之后,他坚持不到一个星期。
49、孤儿寡母。没有父亲的孩子最受人欺负。村子大大小小的孩子,妇女,男人,不欺负欺负他家,好像就有些格格不入的样子。
50、我不太能明白,本身也不是很喜欢那部小说,但这一类俗的作品,因为不避讳,所以能够没有遮掩地揭示更深刻本质的东西。
51、一个乡镇干部要进城,二十世纪最后那些年,体制内的人都清楚,那简直如蝉褪羽,如蛇脱皮,不费一番钱财力终究不行。
52、他认为甩掉了这一沉重的负担,人就会轻盈无比。负担越重,人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发地实际有意义。但是甩掉了负担,人就会越发地轻飘,脱离大地的生活与生命,一切都变得自由而无意义。
53、放荡型的迷恋让托马斯离约定俗成的美越来越远,最后成为猎奇者,以至于跟一个像长颈鹿又像鹤的女人做爱,又梦见高大的小腹多毛的女人。
54、他本该甩掉所有的负担,流连于多个情人之间,毫无羁绊,轻盈自由。但特蕾莎紧紧牵扯着他,把他从轻盈的空中拽向沉重的大地,他接受这种负担背后的必然性,并长期认为这种必然是他背叛生命之轻的诱因。
55、 最后,他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56、昆德拉一开始就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哲学论,他明显是反对这种论调的,并认为永恒轮回的宿命会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每个人都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牢牢地被钉死在永恒上。
57、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通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但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58、 是有许久了,这样的时光已经被过得没有温度,甚至没有太多的情感,没有感觉,唯有的就是无边困惑,就是这茫然不知的无解,一边开始对现实的怀疑,一边开始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质疑,在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当中,我清晰的知道,表象只因意识而存在,人在自己的意识当中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也是自己给自己的。
59、唯一可珍惜的是,这一切我们都承受过来了,今天的价值观、包容量、淡然和理智都是从青春代价的基石上成长起来的。
60、“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61、早知今日,悔不当初。那帮子老者,正是当年欺负人家家穷。
62、这是永恒的负担,但如果抛开这种负担,视之为转瞬即逝的事物,他认为:“当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笼罩万物时,即便是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也会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
63、 很多想法,总因点点小事而出现,我们总是无法避免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影响,只要一点点的触碰,心里就会卷起波涛,需得慢慢平静才行,总是无法持着自己的那份坚持,在心中植下永远的磐石,坚定不转移。若真是如此,我们几层至于如此的痛苦呢?
64、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要注意:虽然米兰·昆德拉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重大反拨,似乎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但这绝不等于他又回到了“宏大叙事”,更并不等于他替我们现代人解决了问题。米兰·昆德拉自称只是个“小说家”,小说家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先知,他不能为问题作出回答,并且他似乎也认为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小说家”对各种“私人叙事”虽也有所怀疑(注意:“怀疑”是“现代性”的第一要义),且依据个人感受提出“新”的问题,但却并不准备提供答案。
65、“对天堂的渴望,就是人不愿意成为人的渴望。”
66、疯狂的生活源于对失去的恐惧,对于生命的焦虑。不只是单纯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存的恐惧:在得以生存的日子里不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67、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当我今天屹立人间,我真心地说一声:谢谢你,曾经给过我痛苦痛击的,唾液、拳头、娘骂、扁担、沙子、粪箩,以及无言的藐视。最是你们这些亲人的关爱,才让我有了离家别祖别父母的勇气,走向远方。
68、因为最至上的爱情,是一种化学、物理甚至反人类作用的情感,正如诺兰的《星际穿越》曾说,爱是永恒不变的力量,能够超越所有维度,当我归来,你已垂暮,我一次呼吸,划过了你一辈子的岁月。
69、本书所描述的背景是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当时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书中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其内在意义是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会变得比羽毛还要轻,似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这样看来,人生也是一种媚俗。
70、佛兰茨是活在虚幻中的人,萨比娜离开后就成了他幻化的女神,但他以为自己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真实表示: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
71、昆德拉还说,弗兰茨死前不需要再说谎了,因为,男人在死前就只想见到妻子,他对她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用眼神向她表达了感激,他的眼睛向她请求原谅,而她,也原谅了他。
72、即使从未爱过这世界也要穿越时空,去喜欢,去爱。
73、 这就是小说核心的关键所在:人类的存在不过是孰轻孰重之间的平衡。
74、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75、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76、我们对于事实和真相的追求,其实有时候是一种虚构的欲望,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来反省这个问题。小说里面,人的各种想法,故事对白,甚至小说人物的梦,有助我们重新解释生命。这是昆德拉的小说美学和他对小说意义的认定。
77、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机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78、这一点很矛盾,就如托马斯一般矛盾,徘徊在轻与重之间。
79、——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80、 米兰·昆德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性”的(但他一点儿也不“后现代”,),他对“现代性”的各种“反动”又做了某种“反动”(或“反思”),负负得正而有所回归。他不是要“面对未来”,将历史作为包袱抛弃掉而轻装前进,而是反向回顾,对“过去”保持一种敬意和温情。在他看来“现在”只有指向过去、依附过去、涵涉过去,“现在”才能成立,才有意义。有“过去”之光照耀于“当下”,当下才顿显意义和美感,否则每一个“当下”便都成为飘忽的虚影,不知所谓、了无意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就是“魅”------“过去”存在于“当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心通而不能目视。总之,“现代人”是向前看,让“过去”过去,而米兰·昆德拉是“向后看”,让“过去”回归现在,或者说让现在连接“过去”,于是这就产生出“美”了。“美”只存在于“过去”,更准确一点儿来说“美”只存在于虽立足现代而对过去的回望。“美”不可能存在于未来,未来对于每一个当下来说只具有浪漫化了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往往经不起检验,到来的现实往往将梦幻击得粉碎。只有“过去”能给人以美感和慰藉。“过去”虽然看似过去了,但它却真正开始属于我,“过去”反倒是我们真正能把握到的“存在”,其它的都将归于消逝------包括旋生旋灭的“当下”。
81、弗兰茨是个认真的男人,大学教授,高大、英俊并温柔,符合所有好男人的标准。
82、但主人公也有爱的一面,他很疼爱妻子。故事到了最后,主人公受到了政治的压迫,可是他也有所坚持。他不像许多人一样签这个声明那个声明,有时候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有时候只是为别人着想,为了他的妻子,为了他的情人,不想连累她们。他和妻子后来住到了乡下,带着一条狗。后来那条狗死掉了。故事发展到最后,他们也死掉了。
83、昆德拉提到,在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二元论里,轻为正,重为负。在人的本能里,似乎总在逃离负担,追求轻松。赋予爱情的意义越大,意味着承担的责任越大。这像是命运的双肩,一只肩膀接受爱情,另一只肩膀就要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