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9年9月,许岩摄影、陆明撰文的《嘉兴影踪》出版,其中有《巴金与嘉兴》一文和原西米棚下15号照片一帧。
2、《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3、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巴金原名什么字什么)。
4、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5、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童年时代,刚进书房识字不久,就爱上了文字,并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们买了新书,就抢着看。
6、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巴金原名什么字什么)。
7、 李忠清于清同治年间在嘉兴塘汇建造李家祠堂,从巴金《塘汇李家祠堂》一文看,初建的祠堂并不大,进了门是天井,天井没有铺水泥,是泥地,走上石阶约十余步是神龛,神龛中供着神主,外面嵌着玻璃,神龛前放着一张供桌。石阶两旁各有一排栏杆,上面有几扇窗户,靠右边墙壁走过去有一道小门,里面还有一间。祠内两旁墙壁嵌了两块石碑,碑文记述蓉洲公李忠清建祠堂的缘起。文革时祠堂被毁,石碑据称被造到了后建的房屋中去了,至于碑上写了些什么,没有人记得了。
8、 据巴金(原名李尧棠)的曾祖父李璠撰《先府君行略》一文记载,李氏祖籍浙江嘉兴县,世居甪里街。从巴金高祖李文熙(号介庵)起入蜀,曾祖李璠、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就在四川一地任职及生活。李文熙有三子李璇、李玑、李璠。李璇的二儿子名李忠清,字蓉洲,族人称蓉洲公,是巴金的二伯祖,李忠清有一子名李青城,是巴金的二伯父。
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10、 2003年4月11日,作家李辉从上海来嘉兴,下午与黄才祥、吴香洲、陆乐、刘云舟、范笑我一起去塘汇寻访李家祠堂遗址。
11、这篇巴金的《我的心》是李进老师近来重点推出的朗诵作品,为此李进老师专门在大录音棚进行了录制。让我们在聆听享受李进老师精彩诵读经典的同时,对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12、 李寅熙著的《秋门草堂诗钞》,共《小盘谷焚余集》、《安雅居萍泛集》、《意舫劳歌集》、《品药山馆呻吟集》四卷,嘉庆十九年由其四弟文熙付梓,吴锡麒,查瑩、张问陶作序,郭麐等若干人题诗。
13、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沦落集》《发的故事》《长生塔》《小人小事》《还魂草》《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
14、巴金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
15、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并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后从事文学创作。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16、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这颗心痛得更历害了。我要对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这颗心收回去吧,我不要它了。”
17、“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18、 上世纪30年代,巴金回到上海,并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尽管他也承认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小说,但他仍然“勉强把恋爱作为小说的主题”,因为他想用恋爱来表现人的性格。随后,他又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秋》,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仍激动着许多青年的心。
19、 巴金常说自己“是靠友情活着的”,并将这种崇高的情怀比作驱散黑暗和照亮自己灵魂的“一盏明灯”,他与沈从文、曹禺、冰心等的深挚情谊早被视为文人楷模。“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20、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苷,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巴金在这个大家庭中度过了19年,直至1923年负笈东下离开成都去上海求学。在人生的第一站,巴金的童年生活是在“爱”中度过的。这正如他所说的:“是什么东西把我养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在《最初的回忆》中提到巴金从小就跟着才貌兼备的母亲念书识字,她用一言一行影响教育着子女,潜移默化地把“忠实生活,忠实爱人”镌刻在巴金幼小的心灵中,这种刻骨铭心的爱至始至终影响着巴金的一生。
21、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22、 李文熙之长兄李寅熙,字宾日,号秋门,贡生,无子,后以李玑为嗣,著有《秋门草堂诗钞》四卷,李寅熙后来离乡北游,晚年多居京城,并且卒于北京。
23、 当然,这份记录是不全的,必定还有不少遗漏,在将来,也一定还有这样的寻踪者。寻踪为哪般?留下历史,还原历史,兴许今人或者后人能从中借鉴一点什么。
24、贾平凹: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我有幸在杭州见过巴老一面,他的形象将永远保留在我心中。当时,我推着巴老的轮椅在西湖边的草地上转了一圈。巴老的作品就在那儿,那些文章,那些话,没有大勇气者、没有高贵人格的人,是写不出来,说不出来的。
25、巴金晚年在上海的寓所里。(图片来源:新华社)
26、 2002年9月28日,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弟弟李济生、侄子李致从上海来嘉兴寻根。
27、 1931年12月,巴金发表长篇小说《家》,这是作者《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小说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
28、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9、2005年10月17日,因为恶性间皮细胞瘤在上海逝世。文学史上的一盏明灯就此熄灭。
30、巴金祖籍拾遗 ――巴金李家祠堂
31、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3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金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了始终照耀我们的忠实良心,这盏闪烁的明灯永远不会泯灭。
33、 李忠清于清同治年间在嘉兴塘汇建造李家祠堂,从巴金《塘汇李家祠堂》一文看,初建的祠堂并不大,进了门是天井,天井没有铺水泥,是泥地,走上石阶约十余步是神龛,神龛中供着神主,外面嵌着玻璃,神龛前放着一张供桌。石阶两旁各有一排栏杆,上面有几扇窗户,靠右边墙壁走过去有一道小门,里面还有一间。祠内两旁墙壁嵌了两块石碑,碑文记述蓉洲公李忠清建祠堂的缘起。文革时祠堂被毁,石碑据称被造到了后建的房屋中去了,至于碑上写了些什么,没有人记得了。
34、建国以后,从最初的兴奋到陷入无休止的社会活动,再到十年浩劫,这二十年里,爱做梦的巴金更多时候是痛苦与无奈。1955年在胡风“反d”风波中,尽管巴金一直认为胡风是进步知识分子,但巴金也跟着大家一起写批判文章,紧接着自己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以后就开始写人云亦云的文章,十年浩劫,巴金再也没有提笔。然而,作家毕竟是要靠作品存在的,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也不是他自己能够左右得了的。所以他一直很痛苦、迷惘,四五十岁的巴金正值创作佳期,但在这时期他却未能写出一部力作。
35、 2002年9月9日,李氏后人李斧来嘉兴图书馆查找有关其祖上的资料,查阅了清光绪《嘉兴县志》。
36、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37、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二马》《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柳家大院》以及剧本《茶馆》《龙须沟》等。其中的短篇小说《微神》是老舍作品中唯一的爱情小说。
38、 这一次,他们在四伯祖家住了十天,经常带堂妹德娴去附近的槐树头一带玩。1月23日返回上海去南京,后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求学。1924年,巴金在南京写成《嘉兴杂忆》,分《塘汇李家祠堂》、《夜雨中之火车站-----火车中》(残稿)。
39、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手里却没有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40、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41、 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闪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女生出现了。她一眼认出了巴金,快活地笑着,好像见了熟人似的从厢房门口走了过来:“李先生,您早来了!”那一刹那,巴金心里的某根弦被拨动了……她就是萧珊,那年她18岁。此后,两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爱。
42、 无论巴金多么不舍,死亡之神还是带走了美丽的萧珊。萧珊火化后,巴金把她的骨灰盒一直放在卧室里,他认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43、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44、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45、 1936年,32岁的巴金以小说《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声誉卓著。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无暇顾及儿女情长。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个落款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
46、 巴金和曹禺友谊是从《雷雨》开始的。当巴金在一个阴暗的小屋里,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雷雨》原稿时,他被深深地震动,为它落了泪。就这样,《文学季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那时,曹禺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巴金看见了这个青年有可为,此后几乎每部稿子,都由巴金看稿、发表。1996年,曹禺去世。1998年,巴金处于生命的后期,常年住在医院里,出于对老友的怀念,他忍受着身体巨大的痛苦在医院里写了《怀念曹禺》一文,也成了他写作生涯最后完成的作品。
47、 巴金的原名和字源于《诗经·国风》中《召南·甘棠》的首句“蔽芾(即念fèi又念fú)甘棠”。而“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并非误传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48、作家冰心曾说,巴金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1936年,巴金因其代表作《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当时追求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49、 李寅熙与秀水汪如洋、王復为诗友,“两君亦雅重其人”。郭麐《灵芬馆诗话》,称其“享年不永,故所作未遑深密,然清疏隽上之气,自不可磨灭”,又谓其“秋试京兆,屡困有司,侘傺以卒”,故其诗未能成家,存集自记生平而已。
50、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1、 2002年9月9日,李氏后人李斧来嘉兴图书馆查找有关其祖上的资料,查阅了清光绪《嘉兴县志》。
52、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53、 另一首《九日阅试录作》也差不多写这种境况的,心情却已解脱:“落解心情冷似灰,廿年南北病颜摧,而今得失无关我,也看题名录一回。”
54、 贾平凹:巴老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我有幸在杭州见过巴老一面,当时,我推着巴老的轮椅在西湖边的草地上转了一圈。巴老的作品就在那儿,那些文章,那些话,没有大勇气者、没有高贵人格的人,是写不出来,说不出来的。
55、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56、 肖复兴:作为读者,我喜爱他“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那里洋溢着善良、真诚、正直、朴素和广博的爱。我敬重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的忏悔的勇气和品格,这是我们中国文人尤其缺乏的。
57、活动︱四月游巴金故居指南——轻松游故居,福利送不停
58、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59、 巴金曾说,大哥是爱他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人,他曾以多篇文章描述两位哥哥的形象:大哥从小聪慧,有着抱负、理想,又受着“五四”新文化深深影响,他最早将五四新文化思想带进家庭,他勇气十足地承担起一个没落大家庭全部的生活重担,将最爱的两个弟弟送出去读书,在家庭最为困难的时刻,支持四弟巴金去法国,但面临家庭破产,最终自杀。三哥富有才华、颇具亲和力、敬业而乐群的有为青年,在大哥去世后,主动地承担起了赡养十一口之家的重担,但最后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
60、 嘉兴,自古是个文化名城,在文化老人巴金的心中,一定期待嘉兴人在文化上有更大的成绩。
61、 “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我愿意它们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巴金
62、 李文熙之长兄李寅熙,字宾日,号秋门,贡生,无子,后以李玑为嗣,著有《秋门草堂诗钞》四卷,李寅熙后来离乡北游,晚年多居京城,并且卒于北京。
63、 在两位哥哥的先后去世,成为巴金心上沉重的创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巴金在回顾往事时,仍满怀悲情地对大哥之子李致说:“我感到痛苦的是,我两个哥哥对我都很好。他们两人都是因为没有钱死掉的。”“所以我也不愿过什么好生活。巴金谈这些话时,两度失声痛哭。
64、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65、妈妈,请你饶了我!这颗心我实在不要,我不能要啊!多时以来,我就下决心放弃一切。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我只要有一时的安息。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人所不愿听的。于是我又向它要求到:“心啊,你去吧!不要再这样苦苦的恋着我。有了你我无论如何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请你为了我幸福的缘故,撇开我去吧。”
66、 这是一个事实,李璠和李忠清都是在围剿农民起义军之后擢升的,由此奠定了一个大家族的经济基础,巴金祖父李镛后来才有钱收藏字画,生活又很奢侈,所有这些,给了巴金什么样的影响呢?巴金从小生活在这个富裕的家族,但是祖父辈奢侈的生活让他生厌,下人悲苦的生活则激发起他的同情心,所以青年时期他和三哥就走出了这个大家庭。巴金对于这个大家庭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他说离开旧家庭像是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但在晚年,一再流露出对幼年时期的美好回忆,毕竟那是他过去的家。他同情弱者,是个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者,他崇尚正义,敢于挑战黑暗,但是旧家庭,他又有太多的记忆,母亲、杨嫂、大哥……因为这些,他的回忆里充满了温馨。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巴金,灵魂高尚而温情。
67、小说以1930年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68、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69、 巴金不仅爱读书。也爱藏书。他书房内四壁都是书,客厅里也顺着墙放着四个大书橱,连走廊、过道也有书橱。他的朋友也喜欢书。经常彼此交换着看。他买的书很杂。各种各类的书都有,特别喜欢那些有名家插图的精装本。书籍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晚年时,他多次向北京图书馆、母校捐出了自己心爱的书籍。
70、 1999年9月,许岩摄影、陆明撰文的《嘉兴影踪》出版,其中有《巴金与嘉兴》一文和原西米棚下15号照片一帧。
71、憩园讲坛︱4月21日张新颖主讲:沈从文的前半生
72、 我在《续槜李诗系》中读到李寅熙的三首诗,其中有一首是写给好友汪如洋的,诗名《感旧寄云壑》,云壑即汪如洋。诗是这样写的:“云龙角逐记当年,车笠而今转自怜,壮岁浑如春易老,可人真是月难圆。读书得力差安命,止酒无功又破禅,万里论心同咫尺,病怀駊騀向君传。”读书得力差安命,所以到最后他还只是一个贡生。
73、活动︱时光如水,巴金是金——清明节“鲜花留言寄思念”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