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阳明回答说:主要是把我放在龙场,人岗不相适,人事不相宜,不妥呀。贤者在世上有用,行其义而已(“贤者之用于世也,行其义而已”)。义无不宜,无不利也。不得其宜,虽有广业,君子不谓之利也。而且我听说,“人各有能有不能,惟圣人而后无不能也。”我吾犹未得贤也,而你们以圣人之事来要求我,恐怕不妥吧(“固非其拟矣”)?
2、通过这样一个梳理我们知道了作为一个圣人或者完人的王阳明是如何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
3、其中一个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其中的半个是清朝时的中兴名臣——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是圣人吗)。
4、有人问,被誉为中国第一圣人的王阳明,才能和孔子比起来怎么样?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圣贤无法被定义,也是无法具体量化的,王阳明和孔子没有任何比较的原因。(王阳明是圣人吗)。
5、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是天底下读书人最敬崇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四处游学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当时很多的其他特别有名而且影响历史的人物都是受到过孔子思想的点播。而且在那个时候,天下是混乱的,但是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希望能够靠自己稳定下来那个乱世。孔子的思想流传至今都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的我们也还在学习孔子的思想,被他留下的名言警句还有思想开导去面对人生中的难题。
6、王阳明不仅智慧过人,在军事上的才能也是不逞多让的。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由于情况紧急,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
7、张宏杰: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文科,当时学中文、历史属于冷门,不好分配,父母就建议我报考经济学专业,将来可以去银行、保险公司工作。考到东财后,我对经济学是真的不感兴趣,虽然考试成绩还都不错,但基本上都是每次考试前半个月开始看书,其他时间都泡到大连市图书馆了。
8、随书还收录了三十余幅珍贵的王阳明书法和书札图片。正文后还附有王阳明给友人和子侄的六封书信,以及作者对这些书信的解读,此外还有王阳明年表,这些都是对正文的一种良好补充。
9、那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正义是可以舍弃生命的。
10、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1、崇祯六年,广西民变爆发,地方官员束手无策,朝廷于是启用王阳明。当时,王阳明已经五十六岁,抱病前往广西任职,度量事势,抚剿两手并用,短时间内就利索地解决了困扰地方多年的民变和盗贼问题。
12、但是我们总感觉,这个注定还不是那么扎实和完美,所以接下来,还得搞点事情来证明王阳明不是凡人啊。
13、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14、有人问道:“平时没事的时候,觉得心境平和,充满了信心与理想,可是一遇到现实中的事物,就往往把持不定,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15、钱穆谈到:“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即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16、明朝时期,王阳明降生于浙江某地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贵家族,祖辈都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更是朝廷大官,这一系列的家庭条件为王阳明最初的学习提供了优越的帮助。
17、另外,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一直认为它对读者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引起读者对历史的兴趣。虽然这套书基本上都是照着《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写下来的,没有经过考辨,但它用文学的方式把史料反映出来,符合当代读者的需求。
18、我们的节目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围绕的就是《传习录》的解读。非常欢迎对阳明心学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加入进来,参与讨论,提出新时代的问题,让这本《传习录》的问答在21世纪继续下去。
19、写曾国藩相面就是因为我对相面感兴趣,就想研究相面跟他“识人善任”到底有没有关系;为什么给曾国藩算账,我想研究一下曾国藩到底贪没贪污,因为这能看出这个人的心性到底怎么样。关于曾国藩这个人可以写一百本书,但是我不可能对所有的都感兴趣,兴趣有的比较强烈,有的比较平淡,那就选择写那些比较强烈的、能触动我的方面。
20、别小看这一念和一行的时间差,这“差”往往令功败于垂成甚至丢了卿卿性命。
21、第二条是立功,就是要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说圣人可不只是有道德的好人这么简单的,正所谓“内圣外王”,圣人是向内追求内在的和谐,修养身心,向外追求经世致用,建功立业。
22、张宏杰:曾国藩是那种不让自己休息的人,他一年到头没一天歇着的,每年大年正月初一都还在工作。这样的话,实际上时间就完全够用了。他每天还得下两盘围棋,下棋对他的大局观、思维方式都有好的影响,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23、当王阳明走出龙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天下无敌。
24、总之,中国人始终相信,有些牛人,是注定成为牛人的。
25、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话,说很多大臣是“讪君卖直”,意思就是嘲笑、嘲弄皇帝来显示自己的正直,因为正直可以换来名声。曾国藩对明朝、宋朝这种清议的作风是很讨厌的,还有对朋d的习气也很讨厌。他在做官的时候特别注重避免朋d的嫌疑,多次向皇帝推让权力。皇帝、慈禧太后和奕䜣让他节制四省,他多次上奏折推辞,而且他推辞的理由就是如果一个大臣手里的权力过大,慢慢就会变成权臣,会对中央会构成威胁,所以他不能有这么大的权力。后来他主动裁撤湘军,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应该说,他的历史读得很透。
26、这个难度又增加了不少,因为做事的人都很忙啊,我们看到很多有成就的人都非常忙,能把事情做成,能把下属带好就不错了,哪有时间去钻研学问,还写书呢?
27、圣人为圣人,是因为成色足,纯度高。普通人可以成为圣人,内心的纯度够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人到纯方是圣,金到足方是精。”
28、“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与根柢所在。“‘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发展的最后的形态,对整个中晚明哲学思潮的开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致良知”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王阳明的圣人之学正式完成。
29、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句话,但是其实这句话不过是在《明朝那些事儿》书中被提及,其出处是从1905年同盟会员萧鸿钧开始和姚业鑫1989年出版的《名邑余姚》提及以外,在日文的wiki和东乡研究网站上中都未以文或者日文的形式提及此句。
30、这是种人性,比较电影票房,决定看哪部电影。电影最终去看了,对于圣贤只比较而已。阳明先生意识比较来比较去的危害;被问到这个问题,提出“以精金喻圣”的类似的说法,堵住口和好奇心,不要为圣贤争斤夺两,要踏实行动。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像金子一样,
31、按带兵,王阳明自备战至平定宁王之乱用时43天,曾国藩练兵半年被石祥祯部击败,羞愤交加想要跳水自尽。看思想传承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明中晚期占据儒学主导地位,日本有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自认为修习阳明学,可以说在东亚影响非常深远。
32、王阳明说的“圣人”,就是致良知的人。从孟子到王阳明,一以贯之: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
33、而王阳明主要的成就是在理学方面,他的心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大家把王阳明和孔老夫子并列为两个圣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够让他成为内阁中的一员,因为按照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一个大臣能够被选,为内阁中的一员是有一定的门槛的,只有符合这众多的条件才有可能进入内阁。
34、我实际上还有一个很老派的、文以载道的想法。我写历史不仅是为了好玩儿,跟挣钱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主要是想传达一点儿我的价值观,对这个社会多少能起点儿作用,这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
35、王守仁长大后,对于当时的·正统儒家思想宋明理学产生了思考,既然你朱熹说“格物致知”,那我就格嘛。随后18岁的王阳明用了7天7夜的时候来格自己门前的竹子。
36、孙中山认为:“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37、但是与此同时,他把自己伪装成贪官。必要的时候,他也请客吃饭;别人来到他的辖地出差,临走时也送“程仪”;每年他也给北京的官员送“冰敬”和“炭敬”;军费要到户部去报销的时候,他也会拿出八万两白银的“部费”,就是活动经费。所以他是清官还是贪官,这也不好界定。
38、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
39、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当今的通俗历史写作?有哪些值得一读的作品?
40、与孔子相似,老子亦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还创立了道教,成名之前的孔子还多次向老子询问,求道。
41、在《王阳明:让良知自由》一书中,赵柏田老师以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个优秀作家的卓异叙事技巧,向读者展示了王阳明的心灵世界。他并没有以过多的笔墨在书中进行哲学式的论辩,而是更多地追求一种心灵上的探幽和拷问,这不正契合了心学的主旨吗?
42、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这位皇帝可谓是整天游手好闲,不问政事,每天与一帮太监厮混在一起,丝毫不理国家大事,还沉迷酒色,荒淫无度。于是乎,朝中大政几乎由大太监刘瑾一手把控,他也听任刘瑾任其胡来。
43、根据(明史)记载,王阳明在世时经常在会稽山阳明洞讲学,来听他讲学的人络绎不绝,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山野村夫。在王阳明去世后,由于阳明心学受众面广且影响深刻,学习心学的人在学术上自成一派。王阳明是弘治年间人,但在明代嘉靖年间还有广泛的信徒,例如嘉靖年间的内阁大臣赵贞吉。
44、王阳明当时出任兵部主事,看到刘瑾这般行为更是怒发冲冠。于是他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冒死与其他人一起为这些官员进行辩护,希望能够释放他们。而正德皇帝看后,只觉得这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交给了刘瑾来处理。刘瑾一看这些人居然想和他对着干,不由得怨恨起了王阳明等人。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45、王阳明的意思是我待在龙场虽然有用,也可以传道,但是割兰蕙来盖墙,用处不大。继续待在这里不是爱自己而是害了自己,耽误自己传道大事。如果有了相应的官职,就有行道的平台。
46、良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世界上,贤者与作恶者、智者与愚者、成功者与普通人,其中差别并不在于内心良知良能的多寡有无,因为良知是每个人的本性;而在于,每个人多大程度上认识到、多大程度上发挥了这种良知良能。
47、历史本来也是这样的,但现在问题是,有的时候失败的事情在历史上会写成成功的事情,这就出问题了,好比一个人的大脑出现了错乱,那这个人接下来的前景就不太光明。所以我们要梳理历史,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大致的共识,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才能走得好。
48、老子创立的道教核心学说就是“道”,他主张自然之法,顺应时代发展,潜移默化发生改变。
49、龙场学生问王阳明:夫子您现在贬谪在我们龙场,却急着想离开去做官司(“汲汲于求去”)?难道是您的初衷改变了?
50、2006年,我调到了锦州的渤海大学,在渤海大学待了两年,知道复旦大学博士有自主招生,我就联系葛剑雄老师,到他那儿去读了三年博士。2009年开始,2012年毕业。
51、之后在明治维新中,阳明学又成为抵制文化层面全盘西化的文化武器,到了近现代后三菱、瑞穗两大财团的创始人,以及部分海军军官和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都成了阳明学的信奉者。
52、当然这也是阳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是真正的学以致用,而且是本国本人的特色,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识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任何其他思想所无法比拟的。
53、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54、虽然王阳明很看不起理学,但是毕竟他是王阳明,轻轻松松就中了举人,之后又中了进士,入朝为官,不过很可惜当时刘瑾执政,王阳明看不惯刘瑾的行为,决定上书进谏,被刘瑾贬至贵州龙场做驿站站长。
55、首先,在思想上,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56、“格物”不是向外格物之理,而是向内格人之心;求人不如靠自己,点背不能怪社会。你自己遭受冤屈发配龙场,你盼望出现奇迹,天理再现,指望哪个把你捞出来了,把你从牛棚里拉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你改变不了这个现实,那就只有面对这个现实,想想圣人处此会怎么做,从而动心忍性,反省炼心,坚定意志,该干嘛干嘛,从而挺过去。
57、然而我们后代的人,往往不明白追求圣人崇高理想的本意,却专门从知识、才能上去学圣人的模样,费尽了心力,或是从书本上钻研,或是从文物上考究探索,或是从圣人的一些行为上去模仿个样子。这样一天一天累积下来,知识的分量是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可是内心的私欲也是越来越多;才能一天一天地进步,可是天理良知却越来越被蒙蔽了。
58、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那就是实现三不朽。何为三不朽?即出自《左传》记载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同时立德、立功、立言则被视为无憾且完美的一生。实际上中国历史当中能实现这三不朽的还真没几个,哪怕是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是否达成也存在着争议。但是王阳明却做到了,毫无争议的被大家认可,那么这样的人又怎么不会是冠绝明朝的一哥呢?
59、(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60、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孔子的影响力也传播到了海外。
61、王阳明接着说:服劳役用的是力气,做官是为了传道。力可以屈服,但道不能低头。(“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我不远万里而来此地,是来接受贬谪的,却仍然有职责所在(“以承谴也,然犹有职守焉”)。现在我想离开此地,不是因为贬谪的原因,而是因为“不得其职”。(“不得其职而去,非以谴也。”)
62、也正因如此,孔子被称之为东方圣人,毫无悬念。
63、悟道后的王阳明更加明白功业是不可以去强求的,建功立业的心过切反而会令自己偏离天道,最后迷失本心,才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64、而后国家在军事上的唯唯诺诺也刺激到了正值青春年少的王阳明,他暗自发誓,要修习军事知识,为国家效力,保卫祖国,这也为王阳明成为全才完人奠定了基础。
65、故事到这里,写王阳明传记的人已经开始明示我们:王阳明后来成为圣人,是注定的,因为王阳明不是凡人啊,是神仙送来的孩子。
66、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
67、我们求学者向圣人学习,应该专心在去除私欲,呈现天理上面下功夫;就像提炼黄金的时候,一心要把它的纯度提炼得越高越好。
68、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69、王阳明的这种豁达早在青年时期就有所体现,曾经面对科举落第,同学们都纷纷叹息,安慰他不要灰心,但是王阳明却说了句:"你们以落第为耻,但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可见王阳明很早就将心性的锻炼看得比成绩更为重要。
70、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总而言之,不为外物所扰,不同于理学的人应该顺从天理灭掉人欲。在阳明学派看来我心即是世界,我心即是天理,顺从自己的心意走。
71、作者赵柏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曾获“十月”散文奖、2000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等。
72、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号文成,以字行。他的父亲王华是一名天纵之才,自幼聪敏过人,过目不忘,三十五岁便被取为殿试第状元及第,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二品大员。可以说也算天之骄子了,然而他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事迹,却是生下了长子王阳明。
73、立功是最能让大家臣服的一条标准了,因为这个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谁不希望做出成就来呢?
74、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曾经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您知道是哪几位吗?我来说一说梁先生的选择标准:
75、其“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心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丝毫时间差。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从容去付诸实践。
76、他能把四书,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倒着背。
77、彼时,他只是一名瑟缩于远地的谪官,即便看待世界比常人更为深远,他仍然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伤,依然有“拔剑四顾心惘然”的迷茫。
78、而另一个一个是执着于官场钻营和家族兴衰的俗人,曾国藩的学生,要么是要钻他的营,走他的派系,要么是佩服他现实生活的成就,纯粹思想上有谁去追寻曾国藩呢?追寻他的什么思想呢?
79、这是王阳明的榜书大草,笔意连绵,势不可止,俯仰呼应,气象森然。
80、张宏杰:曾国藩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他本身是儒家;但是做事、带兵用的是法家,是申韩之术;他的功业是靠老庄之说获得的。他对老庄、申韩、儒家全都感兴趣。曾国藩在当官的时候还经常看一些案牍之书,就是历代的公文、批文以及地图。因为当时湖南的学风是“经世致用”,即学东西不是为了达到自己心性的满足,而是为了能扎扎实实地去办事。
81、守仁答道:“那么好女色的人,一心一意放在女色身上;贪财的人一心一意放在财物上。这也可以称他是专心一志吗?所谓专心一志,是说将整个心意放在天理良知上,时时自我警惕。”
82、学生们说:“先生您来此地,是被贬谪来的,不是来当官的。”
83、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在他自身所处的年代影响深远,在其去世之后也给明代的学子和大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由于王阳明主张知行合心学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在儒学体系上简单的增加和创新,而是主张使得心学的思想内核能够体现在其信徒做人做事的点点滴滴中。
84、陆澄问什么才是专心一志:“比方说读书的时候,就一心一意都放在读书这件事上;接待朋友的时候,就一心一意都放在接待朋友这件事上。这样可以算得上专心一志了吗?”
85、王阳明始终坚信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注定能成为圣人,但这个注定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86、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87、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88、古往今来,凐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圣贤也不在少数。王阳明作为圣贤,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他的学问高,人之贤,其智慧也是不逞多让的。
89、(3)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148页。
90、张宏杰:这些年读下来,我感觉吴思写的是比较好的。吴思是科班出身的,但是他的东西应该说也不是纯学术的东西,他作品中天马行空的东西也很多。但是我觉得我们就缺这样天马行空的东西,现在大部分学术研究都陷入到小的细节、碎片的研究当中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91、(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92、大家经常说曾国藩和王阳明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是其实曾国藩对王阳明不是特别感兴趣,他认为心学太空疏了,所以后来他说王阳明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公文,就是向皇帝汇报的东西,是处理事情的具体措施。至于王阳明的心学,他一直不太佩服。曾国藩看重的是实用性。
93、张宏杰:以前写的东西,好多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批判,主要是因为在生活当中会感觉到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的影响太大,很多事都要被权力控制,到哪儿办个事都很难。
94、蔡元培言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9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