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2、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高达85米,当时为建造它,共花费白银104万两,并用去了11万两黄金和15000多颗珍珠、玛瑙、宝石等。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4、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列数字的句子短句10字)。
5、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6、(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7、(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8、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9、(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10、(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11、☞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文末可以下载打印版)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14、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5、鳕鱼一次产卵达千万粒,真正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1%。
16、需要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17、我国曾经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18、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19、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0、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21、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3、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4、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距离地球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25、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26、鳕鱼一次产卵达千万粒,真正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1%。
27、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28、☞统编语文7-9年级上下册课内成语及解释汇总大全
29、她打字真快,手指仿佛在键盘上跳起了轻快的舞蹈。
30、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31、(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32、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33、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34、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35、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6、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7、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38、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自16米到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39、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40、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通高97米,用优质黄金包裹的灵塔面镶嵌的珠宝上万颗,可谓世间珠玉宝石芸萃。殿内陈设着各种法器、祭器。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坐像前陈设一座由20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曼陀罗)。第3层楼四壁均为十三世达赖喇嘛一生的传记壁画。
41、(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42、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43、我国曾经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44、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45、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4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