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曲的说说
1、逛天桥在旧社会也有犯忌的,许多家庭不许子弟到天桥,其主要原因是家长认为说相声的“不说人话”,唱戏的“野调无腔”。为满足人们春节听戏的“戏瘾”,年画中的“戏曲画”就派上了用场。老北京有过年挂年画的习俗,他们挂的年画主要来自天津杨柳青,少部分来自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中除以胖娃娃为主的《吉庆有余》外,最受青睐的是以戏曲为内容的,如什么《三英战吕布》、《挑滑车》、《长坂坡》、《岳母刺字》、《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从军》、《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等等。这些年画过年时挂在墙上,老人们会将画中的内容讲许多遍,小孩们听了也算过了“戏瘾”,或者培养了他们的戏曲爱好,增加了历史常识。
2、这样的想象和愿景是我们义无反顾选择戏剧的原因。然而这条路真的不是康庄大道,壹豆太弱小,未来又有太多不确定。“还能存活多久?”这个问题就像一把悬在我头顶上方的刀。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无助也很恐惧,惴惴于不知头顶上方那把刀何时会掉下来。
3、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扬州画肪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种长短袍服,二衣箱包括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三衣箱即演员所穿内衣及塑形用品。盔头箱,主要是盔、帽、冠、巾4种。杂箱指彩匣子、水锅和梳头桌。把箱即旗把箱,包括各种兵器、文房四宝等道具。一套完整的行头,在演出时均有必须的使用章程和规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须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红、黄、绿、白、黑、蓝、紫、粉、古铜、秋香十色的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必须根据戏码的变换而变换。以保证演员穿、扎、戴、挂、拿,有条不紊地进行。
4、一个蕴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个“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一个“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
5、张冰梅:故乡的炊烟(外一首)
6、传统戏剧这种悠闲的慢艺术,在特性上它更适合中老年人欣赏,那就让它保持状态即可,完全没有必要改变自身招徕年轻观众。年轻人自有年轻艺术的选择——比如摇滚,比如音乐剧——一如摇滚音乐没必要为了吸引老年人而改变它滂湃的激情。
7、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到流行歌手李纹的歌曲《刀马旦》;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半个中国,到叛逆小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唱京剧……不经意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正悄悄地浸染着我们的生活。
8、再说说传统戏剧与年青观众问题。
9、有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叫做《夜莺》,夜莺可以唱出世界上最好听的歌,它就住在国王的花园里,但国王从来都听不见。我们又是否能听见那只夜莺的歌声呢?
10、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11、《赠歌姬》是唐代诗人 崔仲容所作的诗。
12、他们都是为戏曲艺术奉献了一生的人,
13、我不会唱戏,但我喜欢看着一个个角色包容着一切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绪,在舞台上不断放大,可能现实生活中几秒的思绪,会演变成几分钟的演绎。人生里的相遇,本来就带着欢乐,在戏曲里就像是民歌的对答。你看着它,就知道它有恒久的生命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4、“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
15、对以前的人影响无处不在。现在对日常生活已经没什么影响,中国原创的一套体系都瓦解了,要音乐没音乐,要文学没文学,要服装没服装
16、中国戏曲远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高科技的视听艺术大有取代传统戏曲的趋势.传统戏曲面临是去是留的问题.有人认为科技发展了,有了现代的视听艺术就应该淘汰传统戏曲艺术,我们不能喜新厌旧.戏曲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使两国礼尚往来,关系更加融洽,你能说戏曲艺术没有一点功劳吗?所以,我要说传统戏曲应该留下来,它应该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望及时采纳!
17、在这样的一些时刻里,我们看到了我们想要的教育戏剧课堂上孩子的样子——真实、敏锐、丰盈。
18、2022年5月12日,京剧程派代表艺术家李蔷华老师、京剧言派老生艺术家任德川先生于同一天去世。
19、对于戏剧,一直以来我有自己的想法。
20、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
二、戏曲唯美说说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就是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应历史潮流,不逆潮流而动,这才是处事的正确态度。
2、京剧,是一门高超的技术;京剧,还一种动听的旋律;京剧,是让你精神抖擞的力量
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自己喜欢唱戏听戏的说说,深邃;空灵,只愿君心似我心。
5、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闻,用自己的嘴巴尝,用自己的脑子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道听途说,不口是心非,不耸人听闻,不故弄玄虚,不装腔作势,不哗众取宠,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能说的话。
6、今天我想想说说我的一个兴趣爱好,戏曲。
7、要说我最喜欢的剧种,其实是京剧。特别喜欢京剧里的余派老生,就是余叔岩先生那派,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张半唱片,百听不厌。而且我是属于那种一听京胡想,就走不动路的人。不过我不会跟着伴奏唱,只会自己瞎哼哼。
8、“看粤剧的都是老年人,少有中年人,没有青年人”这样的观点并非绝对正确,但也反映出相对的真实,正因为这样,几十年来不少艺术工作者绞尽脑汁想做些改变,想用创新来吸引年轻观众的加入,但效果甚微。
9、个人比较喜欢听黄梅戏,黄梅戏唱腔好听。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她从湖北黄梅县传入现在的安庆市。是由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大师继承创新,以唱腔优美。深受国内外戏曲爱好者的喜爱。黄梅戏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电影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现在黄梅戏剧目很多,黄梅戏剧院在安徽各市都有。黄梅戏正在全国芬芳吐艳。
10、清代将演戏列为朝廷仪典,其中乾隆朝与光绪朝是两个高潮。光绪朝演戏多,慈禧是重要原因。不过光绪也喜欢听戏,甚至会打鼓伴奏。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禧母子回京的第一个春节让昇平署演《膺受多福》戏,而且另赏“总管、首领、里外承差人等银一千三百五十九两”。在听戏方面,他们是舍得花银子的。
11、徽戏本是安徽的地方戏,但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并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后又不断改进,终成国粹。京剧确实也好听,好看,比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
12、后来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
13、戏剧的另一个帮助是让我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对自己世界范围外的世界的关注,它不带评判,只是去看,里面带着热情的能量。当我这么去做的时候,一些扎在心腹深处的墙就会慢慢坍塌。我记得有一次扮演一个妈妈。我开始对所有能看见的妈妈都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她们说话的语气,看孩子的眼神,走路的样子,他们的服装搭配……原来我可能会因为一个妈妈不够“新教育”而评判她,现在我把这些特质都“吃”下去。也借着这样的演绎,我意识到人的复杂性,一个妈妈可能一边大吼了儿子,一边感到无助和内疚。
14、国粹是必须要保护的,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并使之永远流传下去,至于说其他地方戏曲,我们就可以讨论讨论了。
15、《老残游记》里小玉唱绝四座、余音绕梁的境界,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每个名角的成长都是一部血泪斑驳的书,大部头的书才成就这一亮相便惊艳四方的绝活儿。弦索胡琴伴奏下的婉转曲折,倾倒了爷孙几代,风靡了数个王朝。这哪是人间音响,分明是域外天籁!
16、这首现代诗,赞美了唱戏女子眼波流转、或悲或喜的万种风情。
17、2022年5月10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长子袁世海因前几天去世;享年77岁。
18、各方人士都在大声疾呼抢救传统的地方戏曲,生于内江,成名于自贡的魏明伦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传统的地方戏曲该不该抢救?能不能抢救?我的看法也许同多数人的意见不一样。
19、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
20、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三、戏曲说说女子
1、2022年4月12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华文漪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81岁。
2、”中国戏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3、五大剧种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徽剧、藏戏、楚剧、吉剧、花鼓戏、采茶戏、曲剧、坠子戏、闽剧、粤剧、蒲剧、梆子戏、龙江戏几乎每个省都有代表剧种,在最后在说说安徽还有庐剧、泗州戏、含弓戏、目莲戏等。
4、船桨让我学会用戏剧的方式带孩子进入故事,用身心去体验、感受,并在其中探索他们认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学会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创意,他们一举一动背后的需求,以及每一个个体的闪光点;让我学会如何做一个引导者,让出空间给孩子,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支持找到答案......
5、是近代汉族戏曲的代表。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四十年代,已有200年历史。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6、看戏剧的心情说说,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要好好的加油了。
7、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8、据《清朝野史大观》载,当年皇帝演戏的逸闻不少,其中称同治皇帝“所演则卑劣矣”,他喜欢在节日间演戏凑趣,但又不会演,在《打灶》只能演灶王爷来娱乐自己。灶王爷台词不多,同治在戏里摇头晃脑自取其乐。
9、渭城朝雨休重唱,满眼阳关客未归。
10、这位退休的老艺术家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我们都喜闻乐见。一亮相就让人眼前一亮,那字正腔圆的唱腔一起,便让人精神一振。
11、2016年3月,我和伙伴文婧,同在梅沙的平台下,创建了壹豆戏剧,一边兼着户外,一边兼着戏剧;16年9月开始,我离开了户外营地导师的岗位,全身心转向教育戏剧。后来,我们团队里又来了螃蟹,又来了多多。一批纯粹的热爱着教育戏剧的人聚到了一起。到今天,竟也三年了。
12、每当戏中的女子情到深处,牵挂便如水袖般若即若离;而悲到切处,恨,也在拂袖而去那一霎那间凝固。那份深沉的情感,则在台上久久不息,令人荡气回肠。姐姐又说,这古女子的心思就如同水袖一般含蓄,即使是郎情妾意难分难舍,那思思量量的心事也像是女子的纤纤玉手,总要被水袖层层叠叠地遮掩了去,哪怕是顾影自怜,抑或回眸一笑,也需水袖若有若无地涵盖着。
13、夸唱戏好听的句子,趁早放手吧,抱起死去的旦旦。
14、自从有了互联网以后,我电视就看得少了。在以前电视流行的年代,我看过大量的戏曲电影和戏曲电视连续剧。越剧和黄梅戏的看得最多,在我印象里,也就越剧和黄梅戏的戏曲电视剧出品量最多。像黄梅戏的《天仙配》、《拉郎配》、《半把剪刀》、《龙女》、《家春秋》、《李清照》、《孟丽君》,越剧的《五女拜寿》、《沙漠王子》,川剧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评剧《花为媒》,这些是我还记得的以前看过的一些戏曲电视剧目,还有很多已经忘光咯。
15、宫中春节唱大戏,并非单纯的娱乐,在慈禧之前的历朝皇帝把看戏当成了执政手段和宫中仪典,至少说明他是“真龙天子”,不混同于平民百姓。所以听个戏也有许多程序,看戏前要烧香拜佛。《清昇平署志略》记述的一次“除夕承应”中就有许多内容,皇帝“每于卯初至各处佛堂拈香”,从早膳时就开始唱戏,“台上例演《昇平除岁》、《福寿迎年》等吉祥戏,午膳后演《金庭奏事》、《锡福通明》,晚膳后演《瞎子拜年》、《如愿迎新》,都是有吉祥含义的春节戏”。慈禧更是下令在大年初一大演特演,慈禧对戏曲是行家里手,她不满足于只看《瞎子拜年》之类的承应戏,除了昇平署太监戏班外,京城不少名伶也来献艺,剧目更加丰富。
16、还有一位是牛得草,牛得草老师是一位豫剧丑角演员,喜欢他的代表作《七品芝麻官》。
17、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祭祖敬神、守岁拜年、饮酒赴宴、走亲访友,是老传统了。不过,在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影、电视和“春晚”的年代,过大年听大戏就是不少人值得回忆的快乐时光了。
18、不过撑船的过程并不总是顺畅的,有时候水流会阻碍你,有时候迷雾会遮住你,有时候乘船人会质疑你,有时候你自己的力气消耗完了却没有了补给,于是船前进得越来越缓慢,几乎要停留在河面。而且,船很小,你很小,愿意做你的乘船人的人也少,船灯在黑夜里闪着微弱的光,彼岸不知还有多远。
19、我为什么会喜欢戏曲呢?可能要与我的姥姥有些关系。我小时候经常跟在姥姥身边,姥姥喜欢听戏,她听我也听;不过那时候没有什么剧种的概念,也分不清什么晋剧、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只要是戏都听。
20、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开始有一些剧种的概念;能分清楚这个是京剧,那个是豫剧,还有锡剧,黄梅戏,越剧,楚剧,川剧等很多不同的剧种。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少儿戏曲联唱,令我记忆犹新,里面的好多小演员都是南京小红花少儿艺术团的成员。
四、戏曲说说故事
1、凡戏曲音乐中的节奏统称为板眼。与音乐记谱法中的拍子对照可分为有板无眼(相当于1/4拍记谱),一板一眼(即2/4拍子),一板三眼(即4/4拍子),还有散板。例如:一板三眼,它的板就是4/4拍子的第一拍,它的头眼就是第二拍,中眼是第三拍,末眼是第四拍。这种拍子的板式分慢三眼、快三眼。就京剧而言,(正板)即用慢三眼,介于慢板和原板之间为快三眼。f哮指2/4拍子,即一板一眼。豫剧的慢板就是一板三眼(4/4拍记谱),二八板就是一板一眼(2/4拍子记谱),流水板有板无眼(2/4拍子记谱,但听起来像1/4拍子),如紧打慢唱。在戏曲中很少见一板两眼的拍子(3/4拍子),现代戏中可见。
2、清晨,公园里传来一阵阵字正腔圆的京剧念白。
3、过大年听大戏确实是戏曲文化轶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到戏园子听戏的机会不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这种需求。在辛亥革命以前,北京的戏园子多分布在外城。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演昆曲、京剧的班子不会到珠市口以南的地区唱戏,尤其是到天桥,虽然天桥一带有些小戏园子。而在天桥一带卖艺的,无论是京剧还是评剧、梆子的演员,唱得多好多红也不能到珠市口北面的戏园子演出。天桥一带唱小戏的较多,票价很低,有的是“零打钱”,听一段收一段的戏,普通劳动人民可以接受。因此,在春节期间,一些店铺学徒伙计及拉洋车的做小工的人,可在这几天到天桥听听戏。花钱不多可以过过“戏瘾”,也算过年时奢侈了一把。
4、京剧形成于清朝,为中国戏曲三鼎甲的榜首。京剧的场景注重写意,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京剧的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和军事题材,而故事大多取自历史小说和演义。较为著名的曲目有:《霸王别姬》等。京剧在我国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剧种,被视为中国的国粹。越剧为浙江嵊县的地方戏,被称作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也有着第二国剧之称。越剧的剧目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擅长抒情,其主要的演奏乐器为二胡。越剧的经典曲目有:《西厢记》等。
5、听戏看戏是春节中的大乐子,但在旧日有些忌讳,演的差不多都是轻松愉快的喜剧作品,像鬼怪、冤报一类内容的较少。因是举家欢乐的日子,平日演的少儿不宜的“粉戏”如《马寡妇开店》、《小寡妇上坟》等就不再演了。老北京中山西人多,他们不大喜欢《玉堂春》中“洪洞县里没好人”的台词,而洪洞县内的大槐树又是明初众多外迁山西人的发祥地,说这里“没好人”自然是得罪人,在春节期间尽量不演。据《绮情楼杂记》记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个春节,为了慰劳生产工人,工会“特召集名伶演剧助兴”,京剧名旦张君秋特奉献拿手好戏《玉堂春》来慰问工人兄弟。“讵是日观剧者,多为山西人,而山西人最恶听《玉堂春》,盖以事出三晋也”,好事变成了坏事,“故张君秋出台不久,即被轰退”。
6、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幕戏曲在一些人注视另外一些人下进入一个空间里而构成。可以发现戏曲能够引人入胜,一个空间和一群人就能够把一个舞台变化得异彩纷呈和美不胜收,舞台看似微小,但却像一个魔方一样变化无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挥洒他们的热情和汗水的同时,也把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周围事物、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原原本本地释放了出来,让观众来感受。这就是戏曲的魅力。
7、天桥一带的小戏园子,春节期间没有前门一带戏园子在演戏时的那么多陈规戒律,也没有什么“跳财神”、“跳灵官”、“跳加官”一类的仪式和俗套,上来就唱,人们爱听什么就唱什么,只要欢乐就成。据老人回忆,老白玉霜当年演的《拿苍蝇》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但就在春节期间在天桥唱红了。天桥的戏班子在演戏时往往有“现挂”,见到什么或与过年气氛一致会加上戏词中没有的内容,逗得观众哈哈一笑,算是有了年味。评剧演员新凤霞在其回忆录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内容。
8、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2013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教育戏剧(包含论坛剧场),对我的震撼简直像黑暗中射来的一道光。那时的我还只是个满怀一腔对教育的热忱的鸡血少女,只知道什么教育不好,却不知道该追求什么。84亩地做了个面向青年公益人的艺术教育项目,我报名了。在我开始进入工作坊前,还带着“什么是教育戏剧?把教育和戏剧放一起好奇怪哦”的想法。却在进入工作坊后的七天里,在廖佩芳老师的带领下——又哭又笑地经历了自己的一生;在各种戏剧情境里不断拷问自己,不断反思自己行动背后的原因;将当时自己最感兴趣的“性侵”议题推上了论坛剧场,在各种艰难的绝境中,哭着寻找那一点点的希望……
10、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舞台上能成功表演,得到观众的认可,不是一朝一夕浅尝辄止就可以做到的。光会花架子,不能把手眼身法步样样练到家,没有付出辛劳和汗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表演能力。只有*有了“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韧性和毅力,才能成为一代艺术家。
11、起初因为中国之前已经发展了自己的戏剧艺术,比如说徽剧,四大徽班名震一方,之后,他们陆续进入北京发展,在北京这个大京城里,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们合作,吸收交流。
12、这种“会串之举”,系梨园界重要的慈善活动,故而在剧目上很随意、热闹,多为喜闻乐见的剧目。春节期间演的戏,各个剧团要下一番功夫,推陈出新,戏码要有吉祥、喜庆的含意,与过年的气氛吻合。一些平日的剧目要“更名换姓”来突出吉祥、喜庆和欢愉。像《豆汁记》改为《鸿鸾禧》,当年豆汁是贫困人的食物,过年时再说豆汁太穷气了,故要改戏名。《刘备招亲》、《回荆州》改为喜气洋洋的《龙凤呈祥》。节日期间人们很忌讳杀了砍了一类字眼,因此将《打渔杀家》改称《庆顶珠》,而此戏与庆顶珠关系不大。《战长沙》由于沙与杀同音而改称《关黄对刀》,《坐楼杀惜》改称《乌龙院》,《御碑亭》改称《大团圆》等等,都刻意烘托节目气氛的吉祥喜庆。
13、首先,后一句是不是没打完。赏析短短数言融合了京剧旦角的三大流派和几大剧种,明确了戏曲广告的身份,点明了主要内容,既对仗公整有内容丰富。
14、在我所喜欢的戏曲剧种里,豫剧是其中之一;在豫剧里,我喜欢的名家有三位老师。
15、其实,关于粤剧观众后继无人的生死存亡问题(其实也包括别的更多剧种)我年少时已经偶有所闻,并非今天才引起关注。“粤剧必须要发展,要创新,故步自封必死无疑”这样的话听了许多年,没见它在总体上有多大改变,却依然没死。
16、戏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每个人都应当或多或少的去了解一下。虽然时代在发展,生活节奏在加快,但是在我认识的一些年轻人里,还是有不少人喜欢戏曲的。
17、昆曲(百戏之祖)京剧(国粹)越剧(第二大剧种)黄梅戏(五大剧种之一)豫剧(五大剧种之一)评剧(五大剧种之一)秦腔(陕西)吕剧(山东)晋剧(山西)粤剧、潮剧(广东)徽剧(安徽)沪剧(上海)闽剧(福建)越调、曲剧(河南)锡剧、扬剧(江苏)绍剧、婺剧、杭剧、湖剧、瓯剧、甬剧(浙江)桂剧(广西)吉剧(吉林)龙江剧(黑龙江)藏剧(西藏)赣剧(江西)当然还有我们的川剧(四川,最具观赏性的剧种)
18、梨园世家、功底深厚、唱腔圆润、扮相秀美、维妙维肖、京腔京韵、云鬓珠花、生旦净丑、有板有眼、
19、至于有人提出“地方戏剧不使用普通话难以吸引外地观众”这样的观点完全是反常识的。语言是地方戏剧最关键的艺术特点,除它之外构成戏剧的任何一种艺术手段皆可以借鉴、模仿、甚至直接运用。也就是说,除语言之外,世界上任何一种构成戏剧的艺术手段都可以是完全一样——如果有这个必要。
20、发表听戏的说说,你也都懂,那些考场上半路上杀出的黑马往往是心态非常好的。
五、喜欢戏曲的说说
1、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做过统计,我国戏曲共有360多种。戏曲艺术的特征是载歌载舞,演绎故事,这也是剧种之间的共性;其区别主要是民族的戏曲,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戏曲。总体上分为:古老的剧种,大剧种、流行比较广的地方剧种,地方剧种,天下第一团,少数民族的剧种。
2、水剪双眸雾剪衣,当筵一曲媚春辉。
3、黄梅戏是安徽的代表剧目,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因起源于湖北黄梅而得名。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主要代表剧目为《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4、而更多的快乐和希望,则来源于戏剧课堂里的孩子——他们沉浸在故事情境里的明亮眼神;他们真实质朴却耐人寻味的回答;他们无意识带出的独特的生活经验;他们某些时刻的自我和坚持;他们在戏剧情境里本真的选择;他们流露出来的对戏剧人物的感同身受;他们勇敢地袒露他们的恐惧与无助……
5、为什么突然想写这个话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