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5)中队 安雨萱
2、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清明、寒食与上巳三大节日,最终于唐朝时期定型的,即使从这一时代算起,也已经有一干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
3、文献:《我们的节日清明》 《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首先,历史中确实有耶稣这个人,他被钉死十字架上也是有可靠历史文献记载的。其次,耶稣的尸体不在坟墓里,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耶稣复活后向很多人显现过,很多人亲眼见过耶稣,而《圣经》中的一些作者也是亲眼见过复活的耶稣。最后,《圣经》里记载耶稣复活了、升天了,这也是让人信服的。因为《圣经》里有许多的预言,都是在耶稣出生前写的,如预言耶稣降世为人、传讲上帝的福音、在十字架上受死并复活等。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预言都准确无误的应验,说明《圣经》确实是神所启示。我们知道,清明节和复活节这两个节日都与死亡有关,却又各有不同。不单它们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谈起死亡时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5、清明节对于中华儿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是为了纪念祖先、缅怀亲人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现。代表现代与先辈的和谐发展关系,同时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氛围,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
6、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7、清明之所以成为一个节日,关键是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寄托着一种情怀。我们祭奠祖先,悼念逝者。感恩祖先给了我们生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与怀念之情。
8、清明节是不能穿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
9、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10、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11、父母会说:小孩子不要说这种话,什么死呀活呀的。
12、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
13、当地时间3月11日,南非约翰内斯堡一超市的显要位置摆放着复活节相关食品
14、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15、“据说吃了这时煮的鸡蛋,就一年不会头痛。”这是老一辈人的解释,传说古代孝感一带属云梦泽之一部分,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都以打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湖里吹湖风,得了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头痛在湖滩上打滚,神农很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这些人治头痛病。可是什么药吃了也无效,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到船上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过的鸡蛋后,忽然就感到头不痛了。
16、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除此之外,还有戴柳、插柳是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以南方为多。如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也是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17、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18、在广府地区,人们极其重视清明节,过往的清明祭祖一般分为上山扫墓和祠堂祭拜两种形式。此外,广州人亦有“行正清”的习惯,即选择在清明节当天上山扫墓,与有郊游含义的“踏青”相区分。一般而言,传统的清明祭品有“四大件”:烧猪或烧肉、甘蔗等水果、发糕面点和纸钱元宝,以及一定量的茶酒等。据《南溆风情——海珠民间风俗》记述,每样祭品都有特别的象征含义,如外皮酥脆金黄的烧猪寓意“红皮赤壮”、身体健康;甘蔗外形有“节”,节节相连则寓意渐入佳境;发糕面点在发酵过程中不断膨胀,有大展宏图的意头。
19、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20、迎春花和连翘占了花丛中的一大片地方,被午后的阳光照得耀眼。几只蝴蝶在无数迎春花和连翘间快活地飞着,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它们似乎不知道,这一天竟是一个有些悲哀的日子。
21、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22、回顾我们d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为了d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要学他们那种模范遵守d的纪律,一生交给d安排的高贵品格;我们纪念他们: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坚韧不拔的毅力。
23、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4、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25、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
26、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27、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古人的气象观测中非常留意雷之激、虹之美,节气物语中都有专门的描述。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属于虹霓的季节,开始得晚,结束得也晚,时间跨度更大,从清明时节“虹始见”,到小雪时节“虹藏不见”。
28、从唐朝开始,清明成为民间传统节日,先后形成了扫墓、踏青、插柳、蹴鞠、拔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等民间风俗,并流传下相关诗句。高翥述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记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写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说的正是清明时节,梨花盛开,杨柳飘絮,游人或争相出城赏春,或登山祭祖、玩蹴鞠、秋千等欢度节日。
29、走在山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几只小鸟在枝叶中“叽叽”了几声,然后“扑扑”地飞走了。今天是清明节,难道小鸟也要去祭祖、踏青了?
30、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31、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纷纷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国的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定4月5日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晋文公重耳随从,片刻不离左右,随重耳流亡十九年。想当年,申生重耳夷吾兄弟三人,受后母丽姬所害,不得已各自逃亡,介子推随重耳逃亡狄国。狄国是重耳的姥姥家,在那里重耳一行还算是衣食无忧,一住就是十二年。后来,夷吾回国即位,担心无形中重耳带来的威胁,便派人刺杀重耳,重耳无奈,只得重启自己的流亡生涯,但这次的流亡不同以往,之前是有目的的逃亡狄国,这次却如无根浮萍,只要能保住性命,跑到哪算哪!
33、 那么,清明为何要插柳呢?清明插柳,其来源民间有五种说法。
34、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35、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踏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唐朝诗人杜牧的诗里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是,今年的清明节,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我的心也飘到了美丽的郊外,蠢蠢欲动,跟着清明的脚步踏青去。
36、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37、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他不仅是祭奠先祖,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
38、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39、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节将寒食节取代后,扫墓、冷食、荡秋千、郊游等活动也被收归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