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2、今天人们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渠道是网络,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也让我们迷失在其中。视频化,碎片化,导致非系统化的知识占据着人们大量的时间,人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被知识所俘虏。快节奏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网络上,大家很难保持理性,键盘侠充当着人间正义的角色,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很难想象,21世纪的今天,我们很多人的三观狭隘甚至扭曲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用鲍鹏山教授的话来说,琐碎的知识让人们人格猥琐。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都是冷冰冰的。
3、请记住,只要你接触的东西是高贵的,美丽的,你也一定很快高贵美丽,生命有一个秘密叫传染性,非常重要的传染性,每天和高贵美丽连在一起,你这个人非高贵和美丽不可,如果成天在做不好的事情,那么你接触的人都是不好的,你这个人要高贵也很难。
4、孙敬悬梁刺股。孙敬读书时,为避免疲劳瞌睡,就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悬在屋梁上,并用锥子刺大腿。
5、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6、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采访98岁的沈燮元先生
7、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8、一位财务专家,一个相当有爱心也相当努力的人,却成为了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9、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0、“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目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名人读书的例子20个字)。
11、一个人其实阅读量不用太多,在这一点上,我可能要和很多老师们讲的话相反了,不盲目看很多书的人才是聪明人,才是优秀的读书人。整天读书的人是不好的,我非常烦戏马上要开场了,他还假装在看书。到处都要装着特别喜欢看书的样子,这不好。
12、最终,选择草草解决问题,而没有从问题中积累起任何有效的经验,家庭因此长期陷入了混乱。
13、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
16、我们刚才讲的是品质生活每个人都要读,不管做律师、工程师,不管做什么事情这些东西都要熟悉,我开的书目其实很小,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小,这个读一读,作为一个有品质的中国文化人非常值得注意的。
17、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18、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
20、如果你今年没看过几本书的话,我诚意邀请你听一听这门《名人大师课》,听完赞不绝口。
21、开头讲乔布斯专横、无礼,毫无道德底线的部分,让我差点都要拍桌子骂人了。
22、维辰财经说:从袁崇焕被杀后,群众争着抢着吃他的肉来解恨,到谭嗣同菜市口被杀,群众往他身上吐口水扔菜叶子,所谓的群众其实更热衷于盲从。眼睛雪亮的条件是耳聪目明,耳聪目明的首要条件是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假如信息的来源只有一处,再智慧的群众也是愚民。
23、《诗经》以后要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几个大人物——孔子,孔子的《论语》量还不小,我建议大家找5~6篇比较熟悉地读一下,数量都不大,我在我的书目里面,把最重要几个篇目列了一下,那个量就很小。
24、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这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25、吕蒙说:“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这么说,可是不称职啊。兄长您现在代替公瑾(周瑜的字),已经很艰难了,又和关羽接壤,这个人年长而好学,读《左传》朗朗上口,而且非常有霸气!只是他太自负了,总是气势凌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现在如果和他对垒,应该用单复阵,用卿来对付他。”
26、罗翔老师说,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感受真正的幸福。罗老师引用卡夫卡的名言“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号召大家多读书,这才是真正的师者,真是用心良苦。所以,多读书吧,广泛而持续地阅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27、知乎有一位网友说,他以前考试的时候经常粗心大意,他爸爸就说,粗心大意致错的题目可以不管,就好好看看哪些题目是自己不会的。
28、况且,在金钱至上的观念和行为甚嚣尘上的时候,你还能告诉我有比安安静静、心无旁骛的读书更美好的事情吗?
29、比如那些在孩子们眼里是天大的难题,到了成年人手上就可能迎刃而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了。”
30、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31、(苏武)汉朝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押,劝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匈奴人把他放进地窖,不给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顽强地活着。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叫他放羊,说不投降就让他在那里待一辈子。苏武宁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饿,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并且时刻拿着那根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使节”。天长日久,“使节”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紧握不放。苏武在匈奴度过了19个年头,始终没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汉朝。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受到人们的尊敬。
32、作者说:“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33、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4、其实骂人这件事,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区别最大。
35、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花更多的功夫去补上。
36、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却很少听到前一种读书观念,而常常听到后一种读书观念。
37、200位一线授课老师 耗时60天 500+小时
38、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39、显然,为自己读书,也就是让自己眼界更开阔、心胸更广大。
40、手不释卷原文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41、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42、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
43、但最后峰回路转,把这种种负面人格收拢于“专注力”三个字,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乔帮主的这套专注心法,也只有它,能成就出这个世界第一市值的公司。
44、被我视若书架上神灵的十六卷本《契诃夫文集》,目前读了前十本
45、200位一线授课老师 耗时60天 5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