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庐山瀑布唐徐凝的意思
1、望庐山瀑布中“香炉”在诗中是的意思是:香炉峰;”烟“的意思是:烟霞。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原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图源:www.erlishi.com
3、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4、造化多伟力,谪仙能绘之
5、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6、(解析:A项“附”应写作“副”;B项“即”应写作“既”;D项“澜”应写作“斓”。)
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材料二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结束了中国人一直不能征服珠峰的历史。2000年,一个名叫阎庚华的中年人以罕见的胆量和气魄只身攀上珠峰,改写了中国没有单人登上珠峰的纪录。遗憾的是,阎庚华没有活着走下珠峰,他的遗体滞留在了珠峰8750米处。
9、《望庐山瀑布》的后两句诗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望庐山瀑布》的后两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望庐山瀑布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1、“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欣赏谢眺,也喜欢他以锦缎喻江水的诗句。但很显然,天才如李白,才不会满足于仅仅将山峰比喻成袅袅升烟的香炉,将瀑布比喻成悬挂着的锦缎。
12、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测试题
13、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4、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
15、写瀑布动态,迅猛极速,势不可挡;
16、(2)①《珠穆朗玛》;演唱者:彭丽媛
17、苏轼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比喻的诗人。奇妙而确切的比喻是他创作中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极赞李白“银河”之喻,而斥徐凝“界破”之句为“恶诗”,这种见解,如上所分析,是令人信服的。
18、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19、对此,没有到过庐山的小伙伴,也许可以从唐诗《望庐山瀑布》中找到答案。毕竟,有谁能比五度到此,为庐山写下四十多首诗篇的李白更有发言权呢?
20、答案示例:作者描写游览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如第3~5自然段就详细勾勒了登勃朗峰的经历和观察到的景物;而写下山时,就没有再详细勾勒景物,而是具体叙述了遇到“车王”的情境,使得整篇文章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二、庐山瀑布唐徐凝的诗
1、图源:www.gushixuexi.com
2、这里又有一个与第二首不一样的地方,第二首是“日照香炉生紫烟”,而此处却提到了“江月”。那么李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海风”和“江月”呢?也许他确实是走了很远才遇到这个瀑布,而此时天色已晚。又或者李白在瀑布下,驻足了很久很久,直至海风起,江月照。
3、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4、再次,李诗中那两个比喻非常新鲜,是诗人自己对自然界深入体察以后的收获。“银河”之喻,在他以前,似乎还没有人这样说过,因而注李诸家都不曾为之注明出处。“紫烟”之喻,当是受了晋释慧远《庐山记》中“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的启发,却比原作远为生动鲜明。而徐以“飞练”喻瀑布,则是前人所已有,[1]以雷声喻水声,尤其常见,吸引力就自然要弱得多。当然,我们毫无在创作中绝对不可以重复前人已经用过的比喻的意思,但李诗创造、发展得这么好,徐诗又因袭得那么差,如果等量齐观,就未免太不公道了。
5、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6、四句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千古名句。
7、答案示例:通过乘车的、骑骡的都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可怜的样子,与“我们”避暑纳凉,稍作歇息的惬意悠闲的样子进行对比,说明去勃朗峰徒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8、答案示例:上山:徒步登山勃朗峰的美丽景色惊叹下山:雇车旅行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幸运
9、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题舒州司空山瀑布唐/李白断崖如削瓜,岚光破崖绿。
10、字词典故“紫烟”:(紫色瑞云;山谷中的紫色烟雾。晋郭璞《游仙诗》:“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川”:(河流。)
11、图源:www.baike.baidu.com
12、飞流直下三千尺④,飞流直下的水好像有几千尺,
1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4、字词典故“且”:(而且。)“谐宿”:(“谐”:和谐,配合得当。)“宿”:(过夜,夜里睡觉。住宿,宿营。李白《郢门秋怀》:“清旷谐宿好,淄磷及此年。”)“永愿”:(永远愿意。)
15、这两首诗体裁不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16、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你们登过最高的一座山是哪一座呢?在欧洲,有一座山叫“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克·吐温一起,看看他是如何登上这座山峰的。
17、 飞流直下三千尺,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疑是银河落九天。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注释译文 庐山:我国名山之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 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18、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19、可苏轼一针见血,"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说徐凝这首是庐山瀑布也难洗的“恶诗”,而东坡先生自己也拒绝与李白正面对抗,只在《题西林壁》中绕路说禅,“以理服人”。
20、“谐”在这里应该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且谐宿所好”,况且随遇而安是我李白一向宿营的所好。李白这是不准备走了,就在这里露营了。是啊,他是走了很远才走到这里的,这天色,恐怕他也走不回去了。可是他无所谓啊,我就愿意,永远愿意,永辞人间更好!
三、唐代徐凝的庐山瀑布的意思
1、好,最后,我们给大家留一个问题,大家不妨想一想,徐凝的这首《庐山瀑布》到底怎么样?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真的像苏轼所说的那么差吗?
2、澒洞但闻金石奏,猿鸟乐,共忘归。
3、再则,我国的古典文学批评一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色,有时甚至用省略过程、直抒结论的方式表达。诗人们的意见尤其如此。而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那些意见又是值得重视的。为了要充分地、完整地理解它们,就需要下一番疏通证明的工夫。上述苏轼对李白、徐凝庐山瀑布诗的意见,就是一例。
4、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5、“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6、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宿,旧。
7、好,那我们就看这样一个哲理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苏东坡我们都知道,写诗写得多,文章也多,平时没事就爱记点儿东西。他随手记的东西后人都非常珍惜,.于是有一本书叫做《东坡志林》,“志“就是记录的意思,“志林“就是记了一堆东西给它收集起来。《东坡志林》里面有一篇小文章叫《记游庐山》,就是我们解读《题西林壁》的一把钥匙,它告诉我们这样一首千古名作是怎么写出来的。
8、[2]《友议》用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语林》用湖北官书局刊本,《纪事》用中华书局排印本。王定保《摭言》卷二“争解元”门及《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引李颀《古今诗话》所载过略,不更校录。
9、瀑布唐/施肩吾豁开青冥颠,写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10、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11、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2、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13、⑶南见:一作“南望”。
14、第9课《桃花源记》讲解+练习
15、答案示例:(1)说话奇。如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轻快之中饱含着自信。
16、自古惟今日,凄凉一片泉。
17、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 处指极高的天空。赞同
18、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19、江城子(瀑布)宋/李纲琉璃滑处玉花飞。
20、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四、庐山瀑布 唐 · 徐凝
1、赏析李白说,近前瞻仰,只见它飞流直下三千多尺,惊疑是那天上的银河落下了九天。
2、根据《东坡志林》记载,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次在庐山游玩,看到了李白和中唐诗人徐凝两人写的庐山瀑布诗。相较之下,徐凝的《庐山瀑布》实在没有什么诗意,苏东坡便批评道“用庐山瀑布的水都洗不清”;而苏东坡自己也巧妙地避开了正面描写庐山,只在《题西林壁》中含糊说了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很多人看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竟然有两首,多半会吓一跳。是啊,李白确实写了两首,一首是很长的五言诗,另一首是很短的七言绝句,我们一般读到的是第二首,因为它进入了小学教材。据说李白一生五上庐山,要是只写一首,那也太少了吧。
4、《望庐山瀑布》诗中“三千尺”意思: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望庐山瀑布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5、赏析:《庐山瀑布》的首句写出千仞山壁,飞泉直落,气势十分震撼壮阔;更为震撼者是第二句“雷奔入江不暂息”,从声音上写出了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今古,一作千古)化动为静,把瀑布比作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与柔和。
6、李白为什么在这里提“名山”呢?这“名山”与“心益闲”有什么关系吗?庐山确实是一座名山,在当时的文人心目中尤其如此,因为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庐山啊!是啊,李白我就是乐这样的名山,此时人在此间,心里就觉得益加的清闲了。
7、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羡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
8、“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9、第二部分(7~11):作者以小说笔法叙写怪异的车夫载“我们”有惊无险地下山的经过,富有传奇色彩。
10、白话文释义:在空中落下的泉水想刀刃一样笔直,直入江水不停息。像是在练习飞翔一样,似一条界限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冲破了普通的绿水青山。
11、赏析李白说,海风吹来,吹不断这源源不断的瀑布水;江月当空,照在上面又显得如此的虚空通透。
12、赏析李白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香炉”生出了袅袅紫烟;远远可以看见,那一道瀑布如河川般挂于山前。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苏轼看了他朋友的著作为什么要“失笑”呢?很显然,他没法同意陈舜俞一再地将李、徐两诗相提并论这种做法。当然,陈舜俞也认为两诗是有高下的。可是他却将形成高下的原因机械地归之于李白是“西登”而“南见”,即能“平视”瀑布的全貌,而徐凝则是“仰而望之”,所以只能用“轰雷”(指徐诗第二句“雷奔入江不暂息”)、“飞练”(指徐诗第三句“今古长如白练飞”)来形容,因而产生了“赋象不足”的艺术效果。这也就是说:两诗的优劣并不决定于诗人对生活是否熟悉,技巧是否精湛,而是决定于他们欣赏瀑布的地理位置是否安排得恰当,如果徐凝不是“仰而望之”而是“平视”瀑布的话,也许他就可以写出更好的“赋象”很“足”的诗篇来了。精通创作的苏轼当然更不能同意这种机械论。
15、字词典故“漱shu4”:(含水冲洗(口腔),漱口。)“琼液”:(道教所谓的玉液。食之长生不老。)“还huan2”:(《说文》:“还,复也。”)
16、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17、瀑布()香炉()紫烟()
18、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9、第4课《灯笼》讲解+练习
20、程千帆(1913—2000),湖南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后在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执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旁及校雠学、历史学等。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著有《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闲堂诗文合钞》等。
五、庐山瀑布 唐 徐凝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庐山既是佛教名山,又是道教名山,这里的香火本来就很旺,加上云雾缭绕一直是这里常年的景观,所以,李白首先把目光放在了“香炉”上。在他的眼中,那个“香炉”已不再是形似香炉的山峰,它就是庐山这个巨大道场的一个大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烟雾。紫烟一升腾,离天就更近了,如此也打开了向上的视觉空间。
3、风激珠光碎,山欹练影偏。急流难起浪,迸沫只如烟。
4、整首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语言活泼洗练、生动明快,对瀑布的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又给人无尽的想象。
5、徐凝是中唐诗人。“虚空落泉千仞直”,首句写出千仞山壁,飞泉直落,气势显得十分震撼壮阔;更为震撼者是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它雄伟壮阔的气势。“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6、第一层八句,其实是平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
7、气含松桂千枝润,势画云霞一道开。
8、▲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书
9、诗歌价值在于滋养精神和文化。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10、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11、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12、(1962年8月武昌)
13、放眼望去,香炉峰静静伫立,李白却非要用山岚的升腾让它动起来;而瀑布飞泻翻腾、声如奔雷,李白又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让人无端想到谢眺那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4、通读课文,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并体会本文的行文顺序。
15、瀑布泉唐/冷朝阳潺湲半空里,霖落石房边。
16、非雷非电非笙匏。银河飞落青松梢,
17、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18、[2]唐末张为著《诗人主客图》,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张祜为入室,徐凝为及门。二人品第相差两级。后来的诗论家对于张为的这一意见是没有异议的。
19、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20、那么徐凝的这首《望庐山瀑布》究竟好不好呢?其实从徐凝和张祜斗诗这件事来看,多少可以看出他们很多时候斗的是文字上的功夫,而非诗歌的真情实感。他们真正能够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还是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诗句,而非刻意营造以吸引眼球的东西。为写诗而写诗是写不好的。到了宋代,“苏轼”也来到了庐山,当他读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欣欣然,再读到徐凝的那首便皱起眉头。于是挥笔写下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可见徐凝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李白诗中的仙气。
六、庐山瀑布唐徐凝的意思
1、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2、字词典故“轻霞”:(淡霞。王维《酬诸公见过》“山鸟羣飞,日隐轻霞。”)“流沫”:(水势激湍腾沫,飞溅的浪花。南朝宋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穹qiong2石”:(大岩石。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赴隘陿xia2之口,触穹石,激堆埼qi2”)
3、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勃朗峰是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
4、“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5、第1课《社戏》讲解+练习第2课《回延安》讲解+练习
6、《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7、是的,瀑布就是如此泼洒,洒在空中轻霞里的,是那飞起的水珠;泼在山谷巨石间的,是那激动得如沸腾的水沫。“三叠泉”的“九叠谷”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岩石,瀑布就在这些岩石中,奔流了数十里。
8、直是银河分派落,兼闻碎滴溅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