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名言
1、搜“知行合一学友会”,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3、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4、唯有心向寰宇不踟蹰,方得乘流击汰海棠开。慎思之,鸿门宴上,项王犹豫不决,错失除刘邦良机,将天下拱手相让,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凄惨下场。正如《夕阳之歌》中所唱,“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再返......”人生短暂,又会有几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不要浪费在犹豫中。罗曼罗兰有言:“前途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跔躅,不胜驽马之安步。所以唯有破犹豫之贼,方得抓住机遇,扭转乾坤,实现理想。
5、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8、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0、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2、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3、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4、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
1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6、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7、坐中静,于乱世中求从容,方破焦虑之贼。
18、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20、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二、
1、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3、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4、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5、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王守仁名言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误国,实于兴邦。”习近平主席一句句一声声都告诫我们当代青年应当身体力行,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任正非曾说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把握互联网机遇,带领华为开创5G新时代,果敢中断。吾辈青年身处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是最好的年华,应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果敢中断,去拼搏努力。吾辈少年郎更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内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信心,要身体力行,用行动去耕耘。
7、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
9、(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10、“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11、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1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13、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5、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立意:人生若想实现理想,必先破除心中“三贼”,即焦虑、欲望、犹豫;追求理想过程中,感到痛苦时,不妨从内心获取真正的力量;专注、洒脱、决断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
17、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18、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9、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三、
1、译文: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5、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8、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10、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1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3、为学大病在好名。
14、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15、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6、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9、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20、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四、
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6、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7、清代文学家沈复有言:“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被欲望所裹挟,有人在欲望中迷失自己,堕入深渊,也有人在欲望中披荆斩棘,寻求光亮。“一身报国有万死,两鬓向人无再青”。“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八载,不染俗世纷华,以身许国报宏谋,为我国氢弹研究突破作出卓越贡献。他何尝不向往青春的自由多姿,他何曾不留恋妻子儿女在臂弯的温度,他何曾不歆羡荣誉之下闪耀的光环?然而这些,在他爱国的热忱面前都黯然失色。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元勋”邓稼先,物理界巨擘杨振宁……他们无一不凭着一腔热血,点燃信仰之火,挣脱欲望的泥淖,以理想之光照亮中国的未来。
8、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道明了人遇事后产生的一个过程,最终格物致知!
9、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知行合一。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直以来,书都没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0、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1、一辈子啥都不重要,活着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