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缇萦是西汉时期人,她的父亲淳于意为人治病,却得罪了官府,于是被判“肉刑”押往西安。淳于意当时有五个女儿,悔恨道:“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生孩子还是要生男孩儿,不然到了危急关头就没有人可以帮忙了)。(关于孝道的三个经典故事)。
2、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3、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4、 孟子听完母亲的话,羞愧难当,立刻返回学堂发奋读书,日后才成为了“亚圣”。
5、 她打开门时,杨黻看到他母亲披着被子、倒趿拉着鞋,这时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僧人的教诲,原来僧人是想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就是佛。从此以后他便尽心尽力孝敬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一直活到了八十岁。
6、从古至今,有关孝道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孝子孟宗哭竹生笋额故事,就是经典的孝道故事。孟宗是三国时期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
7、明山宾是个远近闻名的老实人,因为家里十分贫穷,于是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又匆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然而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守信用。
8、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9、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0、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1、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12、欢迎锁定山东卫视今晚21点30分播出的纪录片《齐鲁家风》,我们一起Get更多齐鲁好家风!
13、《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故事。曾参因为锄草误把瓜苗锄断,被他的父亲毒打一顿,不省人事。
14、 孝道文化的关键是敬老养老,做为中华文明广泛认可的优良的传统,它注重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孝老敬亲,儿女孝顺父母,爱护、照顾、赡养父母,使老人们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以前现在还是以后,都具有普世意义。孝道是中华文明的中华传统美德,无论时代怎样不断进步,社会文明怎样繁荣发展,这种传统美德都值得永久传承!
15、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对董永说,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6、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他亲尝汤药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17、相传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个善良孝顺的人。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总是用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18、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19、“君子立身,孝字为本。”如果你想在社会立身,就必须懂得“孝”。“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下半部分是“子”字。就是说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自己的孩子能马上跑过来扶住老人,这就是最基本的“孝”。
20、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21、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2、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继母吃到鱼后,病果然好了。当时的人们谁也没见过大冬天凿冰能捕到新鲜的鱼,认为是王祥的孝顺感动了天地,后来民间便流传出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23、与佛陀一样怀有孝心的菩萨为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救亡母脱离恶道,发心出家修道,并发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不仅使母亲得以超升,而且还能使后世众生仰仗念诵《地藏经》的功德,得以离苦得乐。
24、父母从小养育我们长大,对我们呵护备至,从不觉得我们烦,也不嫌我们啰嗦。记得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位老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一天儿子带着老父亲散步,看到一只小鸟,老父亲就问儿子这是什么?儿子回答说这是鸟!过了一会老父亲忘记了又问这是什么,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很干脆的回答说是鸟。第三次老父亲又问了,这次儿子很不耐烦,大声冲老父亲吼到:跟你说多少遍了,这是鸟,这是鸟!老父亲被儿子的怒吼声吓住了,低下了头,很伤心!
25、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26、而后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大家都说是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最后还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27、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28、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29、刘恒,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30、在佛教中,诸佛菩萨是奉行孝道的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以及目连尊者都可称为奉行佛教孝道的典范。释迦牟尼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
31、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32、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33、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34、受尽虐待的闵子骞却长跪于父亲跟前,晓之以理,:“父亲息怒,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若是母亲离去了则三个孩子就从此无人照顾了。”继母听了深受感动,拉闵子骞的手嚎啕大哭,从此待闵子骞如己出。
35、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36、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37、已经70岁的老莱子,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笑。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38、据佛陀传记记载,佛陀在侍从的陪伴下,出游四城门,见到生老病死等种种无常之相,发愿要出家修行,净饭王担心佛陀出家修道,没人继承王位,便为佛陀娶了美丽漂亮的妻子,希望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志,佛陀只好顺从婚娶。也没有违反父王之意,生了儿子罗候罗,这是佛陀对父亲孝心的表现。佛陀在尽了世间的娶妻生子的义务之后,为寻求佛法的真谛,在一天夜里告别深爱的妻子和儿子,离开王宫到各地参访名师,行各种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
39、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40、你可曾想过除了父母这么不厌其烦地关心你,记挂你,这世上还会有几个人这么时时刻刻想着你,恨不得过来照顾你!我想……没几个吧!
41、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远古时期的帝王,也是身为五帝之在历史上我们称他为虞舜。
42、刘恒,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43、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44、春秋鲁国人仲由,年轻时家贫,自己常吃野菜,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后来他做了大官,但是父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父母亲去负米,却再不能了。”
45、闵子骞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二十四孝》
46、经常会有人抱怨说:我妈就是个老古董,什么都不懂,还要我有事跟她商量,商量什么啊?说了她也不懂。还有另一种声音说跟爸妈在一起就烦,嫌爸妈唠叨,在家对着爸妈就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在外面对朋友就各种搞怪笑脸。还有第三种人,常年在外,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经常给父母买这个买那个,给父母钱,觉得父母肯定开心死了!其实,殊不知,这几种人都是大不孝。
47、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8、一年冬天,朱氏突然生病了,她说必须吃上河里新鲜的鲤鱼她的病才能痊愈。
49、“孝顺”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美德,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50、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51、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52、时不待人,你也曾错过自己想珍惜的人和事,你也曾懊恼过自己犯下的错,那么在我们还有机会弥补,还有机会把握的时候,请好好珍惜有父母关爱的时光,好好珍惜在父母身边的每一刻!对父母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体谅!
53、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54、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是有你们在身边,能多看你们几眼!
55、“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