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发起声势浩大的贸易战,从纺织品领域到钢铁产业,从家用电器到高端芯片,不但没有阻止日本相关产业的崛起,反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其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紧逼的贸易战,迫使三井财团的企业群放弃了过去通过品牌组装占领市场的模式,引领日本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说明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否则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学界从理论上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深入论述。如,陈来先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一定要以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实践为条件和落脚点。”①牟钟鉴先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当一部分都与儒家思想有内在的联系,儒家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流之一。”②郭齐勇先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六经之中③。刁生虎先生分析了儒家人学的普世的情怀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有益启示④。这些论述多就儒家思想而展开,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学中蕴含的相关资源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⑤。实际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它曾受到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多位帝王的重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过积极作用⑥。在当今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浪潮中,道家治道亦凸显出超越时空的价值,日益为海内外政治精英所推崇。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道学中的相关思想阐发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5、1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6、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7、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物质文明带来的严重异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9、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前,古代道家提出的休闲观和养生观,对于人们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道家拥有一整套的养生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为中华养生学,更为医养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所崇尚的养生有几种方式,一是通过精神修炼,通过摒去利欲、收心习静等,做到处物而心不染。二是通过呼吸修炼。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强调吐纳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运动和躯干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四是内丹,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老子提出“清净无为”、“反朴归真”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提出“恬淡虚无”、“任其自然”,并编制了“熊经孚申”的导引、吐纳等方法。现代社会流传的八段锦、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都与道家的导引之术密切相关。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渊明“置身于田园”那般,这种走入自然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闲。道家所提出的亲近自然、贴近山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对“自我”的医治和拯救,成为了人们养生休闲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休闲理论,道家思想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事实上,现代“休闲”讲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情趣和心境,或称之为生存理想境界。应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休闲思想资源和超然脱俗的休闲境界,与道家的养生理论和对休闲姿态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道家的休闲哲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调。
10、日美全面经济战争爆发后,日本并未衰落,反而呈现出很好的上升势头。在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的带领下,1995年可以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当年日本的GDP达到了美国的9%,日本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雁行模式”也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12、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3、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14、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15、道家学者在吸收、反思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理想人际关系的现实手段:从道的层面对德治与法治予以改造、提升,提倡“至仁”、“至礼”,以法治国、循名责实;就个体而言,在为人处世中,虚己待物,知雄守雌,行“至仁”而不求报,循“至礼”而不别人我,顺物自然而立于独。
16、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17、老子的思想是对强梁世界的一种反应,是对人类社会在混乱时的自解自慰的心理状态,以柔能克刚的辩证思想,他主张不作为就是有作为,自然演进就是规律表面看老子不关心国家大事,像一种隐士的处事观念,实际上老子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国家大事。只不过与儒家的入世观点不同。老子认为在天下礼崩乐坏的现实下,爱护天下,首先爱护自己,要想拯救天下,先要拯救自己。这个社会也就会被拯救,“天下治矣”。通过个人的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以出世为名,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治理国家,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18、天地万物的尊贵与废弃就像宇宙运转一样,是遵循固有规律的,任谁也无法逆转。所以,天地因道生万物,让其成长到巅峰盛极,然后走向衰竭,天地万物无一幸免。天地从不因生万物作为善,也不因杀死万物作为恶。所以,天地生万物,物无贵贱。
19、 《三井帝国在暗战》(——揭开日本财团的美国博弈》(白益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京东、天猫、当当有售
20、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2、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3、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2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2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7、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28、“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29、《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
3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1、法家学派,最著名的成就便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从边陲小国逐步成长为列国七雄,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但也因为其“强制性”“胁迫性”,对人的思想行为太过禁锢压迫,使人产生巨大的抵触反抗,容易产生苛政。最终大秦二世便亡国了。
3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33、 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3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6、 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37、 一位亲历日本三井财团12年的中国人,揭示“三井商道”源自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对美国模式说不,开创“东方经济学”新天地。
38、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9、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40、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
41、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42、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财团企业全方位打垮了美国的制造业,虽然遭受美国金融霸权的猛烈打击,却暗渡陈仓,越战越勇。
43、 《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44、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4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46、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47、法家的核心价值观,以生命为代价,以权,势,术为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法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现在不如过去,所以必须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因此他给国家治理献的药方是“仁爱”。道家思想是逃避的,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跟人竞争,奉行清静无为,无为无不为,道家献给治理国家的药方是“无为”。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地实行法治(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法制),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使国家强大。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当上霸主,因此,法家献给国家严格说来是献给君主的药方是“杀人的刀”,刀出鞘,要见血,不杀别人,就杀自己(易中天先生语)而这把刀的名称就叫“势,术,法。韩非就是势,术,法的集大成者。所谓法家就是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势“就是”权势“,由地位和权力形成的力量;”术“,”权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就是国家机器。法家的刀有两个特点,一是这把刀只为君王服务,二是这把刀对百姓严酷。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申不害,李斯。而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法家坚定自己的治国理念,积极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客观的说,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各种治国学说中,只有法家在治理国家中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由于法家治理国家的严酷性,使得法家献给国君的这把刀,在使国家称霸的同时,也杀了自己。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韩非死于自己的法家学说。虽然他们死了,但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为以后的历朝历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在治理国家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儒家,道家,法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最大。
48、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的行为。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思想的前提下,通常赋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既包括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解放。道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老子,其所著的《道德经》提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理论体系。庄子是老子道家理论的完成者和发扬光大者。庄子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心灵不被外物所羁绊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儒家思想一道推动了中国的法律制度、传统军事思想、传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中医养生学等。道家思想如今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等理念,对倍感现代文明社会压力的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