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乎处世与为人,孔子认为“忠恕之道”,乃是自己半生学问的精髓:所谓“恕”,方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退一步得以海阔天空的大智,是儒家学说得以传承至今的精粹之亦是中华民族延续坚守的宗旨信条。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会了我们正视自己,是超越内心的勇敢,更是对自我人生的负责与把控。“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德,以德报德”,教导世人让“仁与德”成为目标,而非束缚,学做真人,修身以德,把握分寸,礼行天下。
2、下面挑选了十句道家的名言,在你心烦的时候看一看,希望能够帮你打开心结,豁然开朗。
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 有知识的勇敢才能实现梦想。学习对于孔子来说是一种信仰。他为教育不爱学习的子路曾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旨在强调不管什么人,要做什么事,都要有学识作为基础。近年来,社会上时不时会传出一些“学习无用论”,其最常用的说辞便是列举一些“不靠学习反倒发财致富的名人”。比尔.盖茨就位列其中。人们喜欢听他辍学的事,不去过问他小时候对读书有多么痴迷。知识一勇气究竟哪一个给了他辍学的决心?我想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6、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7、小有所志(记),而大有所忘。《淮南子·人叔真》。
8、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
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11、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13、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的太重。
14、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的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15、 “三不朽”也好,“四为句”也罢,都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是有终结的,但我们可以追求某种“身后之名”、“不朽之名”,这些不朽的东西使我们的精神永远存在下去。这种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拼搏奋进,建功立业;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或沦为恶棍暴徒、独夫民贼。因此,对于传统幸福观来说,生命价值并不只在于长寿,还在于有价值。为了实现某种重大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孔子和孟子都有这方面的明确表达。孔子和孟子主张的“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成为了传统幸福观中长期激励中华儿女为了大仁大义而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生命的强大精神力量。
16、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7、 关于学习态度。这部分算是比较熟悉的一部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但其中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总结确实经久不衰。传统的儒家思想告诉我们对待学习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放在今天也是如此,学习的内容变了,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却值得我们借鉴。
18、 夫子并不信鬼,但依然要敬而远之。是对未知的尊重,更是约束“恶”的规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信,做到忠孝。所以对于这些无法控制,无法从道德方面去要求自觉的因素,夫子就提出了“礼”这一观点。或许我不认可,但是我首先会做到尊重——父母去世,内心感伤,但这些如何表示出来呢?就是通过祭祀和追念。这跟一味追求形式化不同,而是用礼节的仪式去表述内心情感,重要的还是在内心的权重。当礼节成为习惯,当礼节被践行的时候,内心会相应的有所思考和触动——换言之,当有了“约束”和“准则”,就不会滥用情感,也不会无动于衷。这样,竞争和合作都有一条隐形的线,会减少因为渴望而不择手段导致更大混乱的可能性。
19、 传统民间的观念,虽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也讲究“取之有道”,但总体上看受墨家和管仲学派的影响更大,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并非以“义”为先,而这并不意味着“不以其道得之”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话也许更直白地道出了传统财富观念的实质。在传统社会,民间虽然也有人相信《增广贤文》的说法“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但更通行的是同为《增广贤文》的说法:“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休进来”等。民间还流行“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文钱逼死英雄汉”、“有钱能使鬼推磨”之类的说法。更有一些落魄书生或隐士将中国人崇拜金钱的心理作了生动的描写。西晋有位叫成公绥的人曾写了一篇《钱神论》,其中谈到:“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朱衣素带,当涂(途)之士,爱我家兄(钱),皆无能已。”东晋的鲁褒也许是受成公绥的启发,又写了一篇讥讽金钱崇拜的愤世嫉俗文章《钱神论》,其影响更大。这两篇《钱神论》中对金钱魔力的描绘虽然有些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社会人们看待金钱的心态。过分看重拥有金钱和占有财富这种传统观念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印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出现的大量贪腐官员就是典型的事例。
20、“康宁”是“五福”中的第三种福,孔颖达将“康宁”解释为“无疾病也”(1)1这种解释可能有些狭隘。唐初颜师古注:“康,安也。”根据这一注释,康宁的意思为“安宁”。“安宁”无疑含有“无疾病”的意思,但不仅仅如此。在传统观念中,“康宁”指的是健康安宁,包括身体无疾病,内心无纷扰,也包括社会安定有序,无战乱、无灾祸。在《尚书·洪范》篇之后的《多士》篇中也使用过“康宁”一词:“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这是周公代周成王向殷商旧臣宣布的诰词,他说他是奉天命强迫殷商遗民迁居的,不是他不让他们生活安定宁静,而是上天命令他这样做,不能违背。这里的“康宁”显然不是指无疾病,而是指生活的安宁。《汉书·宣帝纪》中有“天下蒸庶,咸以康宁”的说法,《贞观政要·论政体》有“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的记载。这里所说的康宁显然也都指生活安定,社会有序。不过,就“五福”的本来含义而言,主要还是指个人的健康安宁,因为在《尚书·洪范》中“五福”是“洪范九章”中的最后一章,只讲个人幸福,其他八章(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都是讲实现“五福”的条件。
21、 面对疫情,一本《论语》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那些英雄带给我们的榜样力量,那未来的日子,谁有敢说《论语》不会成为我人生的引航之书,伴我到更深邃更辽阔的世界里去,不亦乐乎!
2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3、我分析,许斌有点才华,但郁郁不得志。估计想上个本科都没能如愿。更没在政府讨个一官半职。
24、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可能伤的彻底;保持距离,才能保护自己,却注定永远寂寞。
2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6、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7、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唐。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
28、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告诉我们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人无信不立,只有诚实守信,才值得被信赖。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听,要多看,怀疑的放在一边,做有把握的事情,谨言慎行。君子为人处世,需要深思熟虑,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也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人都有私欲,但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让言行符合礼仪和规范。努力培养高尚的品格,才能承受杰出的才能,肩负重要的使命。
30、马不停蹄的错过,轻而易举的辜负,不知不觉的陌路。
3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2、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这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具有道德修养与能力的人永远不会缺乏同行者,就像梧桐树定会有凤凰相伴。
3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4、1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5、 读《论语》的时候,就感觉并没有办法联系到一个特别高大伟岸的人,相关的事物也没有那种非常明显的敬畏感。
3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37、图难于其易,为⼤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是以圣⼈终不为⼤,故能成其⼤。
38、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三国魏·王弼《老子》十四章注。
39、 每一版初中高中课本,都有论语里的几句话要求学习,逐字逐句的解释、翻译、背诵,那学生小小年纪学就能学会,为什么还要说他复杂难懂呢?这便是“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若说《周易》中蕴含无穷道,任谁都会点头赞同,谓之“隐道”。那《论语》中的道理看似浅显易懂但深究起来又意义非凡,谓之“显道”。“显”字并非意味着浅显,而是把求道之路通过智慧的转化聚成实体,也就是说《论语》是一本教给你怎么实践,如何思考,何为标准的书,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0、1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41、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4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4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4、第十七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5、 那就说说我这浅显的理解中洞察到了什么吧。其中包含要成为怎样的人,为何要成为这样的人,要怎么成为这样的人这三个方面。
4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7、 孔子的种种观念,他的瑕疵,他的有趣,都掩盖不了他身上最本质的特点: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48、1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49、感言:之所以和别人闹翻脸,受到屈辱,往往是因为不知足;之所以遭遇失败和不顺,往往是因为得寸进尺,不知道适可而止,如果能够明白这两个道理,那就可以长久平安了。
50、感言:越是我们爱惜的东西,就会导致我们越多的付出;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所以,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的生活,看到平凡简单,却过得潇洒自在。
51、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52、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53、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54、 不愿碌碌无为,那就现在起奋斗;不愿颠沛流离,那就现在起找寻内心的安定;不愿来这世上走过一遭却留下尽是空白,那就现在起在空白的画卷泼下绚丽的色彩。
55、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慎终如始,则⽆败事。
56、有人说“半部《论语》可知天下”断不是夸张,对于古代的君主来讲,《论语》中所倡导的为政以德的确是那时仁君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对于还是高中生的我们,孔子的维护周礼和强调礼教秩序看起来有些古板且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我们能从《论语》当中习得人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57、1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5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9、我很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0、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6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2、 《论语》作为儒家最广为人知的经典之千百年来塑造了无数代中国人的心性。无论愿意与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被烙上了儒家价值观的印记。《论语》中,这些价值观裹挟在语录和故事里,浅显而又深刻。而在我看来,“中庸”应该是贯穿《论语》最不起眼,但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6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64、可是我们想一想古来学仙的人,虽现在成道以后元神住在大罗天宫逍遥自在,可是当年学道时走遍九州四海,受尽艰难困苦,历尽无数风霜,更不用说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甚至还要受到旁门左道的坑蒙拐骗了。只有等到他们修道心诚经久不变,向道之志愿不移,如此用心良苦艰难行道时,然后那些神仙真人,才深深地同情他们的窘迫处境,体谅起他们的辛劳艰苦,受感动而下降人间,才将大道玄机,一步一步地传出,等到他们功行圆满,才成为某一洞天福地的真仙。你们这些学生和前代圣贤访师问道相比较,其难易的程度差别有多大呢?所以我说你们是何其幸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