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节日遇到古典诗词,令人生出无限遐思。回眸中国几千年历史,历代名流震铄古今的千古绝唱,曾令无数炎黄子女为之折服。让我们一起重温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重温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唯美佳作。
2、“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3、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4、或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十五中秋月圆的唯美诗句)。
5、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6、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7、--(《全唐诗》)《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8、灯笼又称灯彩,是传统的手工器物,古人认为,灯笼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重要节日家家户户一定要在门前挂灯笼,起到辟邪的作用。
9、唐高祖吃过胡饼之后,很是欢喜,望着月亮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然后赏赐群臣共食之。后来大臣们根据唐高祖这句话,把胡饼改成叫月饼,这也是吃月饼习俗的由来。
10、冷月本无心,静观红尘俗世的浮浮沉沉,一任浮云半掩,听凭晚风轻拂。
11、图|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12、这些看来都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说明了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实现美好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征途上,有时需要我们昂首阔步,奋勇前进;有时需要我们低头弯腰,才能跨过这道关键的门槛,获得成功。智者懂得: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
13、团团圆圆中秋到,男女老少皆欢笑。欢聚一堂兴致高,举杯共饮明月照。日子越过越美好,团圆生活多美妙。中秋佳节齐祝愿,家家幸福庆团圆!
1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5、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16、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作于黄州的中秋”。吕观仁在《苏轼词注》中,直接用《黄州中秋》作标题。《宋词精华苏轼词选集》只提供一个注释: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
17、《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8、当此中秋佳节,合家团圆;桂花树下,吃饼赏月;月色迷人,桂花飘香;人间美景。
19、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0、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21、每逢中秋佳节,赏月,无疑成了人对月的心灵解读。这片月色弥漫着九州,弥漫了千年。此刻,月光撒落一地的温情,千里清光依旧,万目心思同源。这中秋的月夜是如此的娇媚亮丽,举头望月,已融入这月色之中,顿觉远离了凡尘,滤去了世俗的喧嚣与浮华。
22、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4、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5、中秋佳节已过数日,我的希翼:“心思会收敛,心海会息波澜,相思会厉兵秣马,思念能泯灭焰火。”然而在白云的影子里,日复一日地破灭。就像唐诗人王建笔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先秦 佚名 《月出》
27、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
29、记得前些年我到石林、桂林游览时,遇到了一个个美丽自然的石洞,洞口都比平常人低,奇特的造型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这就是需要我们低头的时候。假若不进去,就不知里面有什么风景和奇特的构造,有时还会留下遗憾;假如进洞口时不低头,就会被碰头甚而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个时候,无论怎么显赫、富有的人物,都低下了昂贵的头,弯下了最贵的腰,去探寻石洞里的风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