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2、0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5、(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6、季文子是鲁国的一名贵族。显然孔子并不赞成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两次也就够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
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8、(译文)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这里的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好友相见,小打小骂,其实是一种亲热表现。就像“老不死”这个称谓,也经常被一些老夫老妻用来秀恩爱。不过,“老而不死是为贼”到了元明时期,已经普遍作为不敬语了。
12、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对他有个评价:“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国家政治混乱时,就表现得很愚笨。他在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这个别人也能做到;他在该愚笨的时候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13、(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4、(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5、翻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6、(赏析)这是曾子的话。他告诫人们,使“民德归厚”的做法,要从“慎终追远”做起。注重丧祭,目的是强调仁、孝。仁、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了仁、孝,民间的风习就自会淳厚,而不是刁顽。
17、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
19、孔子从来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所以,年轻人不要慌,世界那么大,想去看一看的,和父母沟通好,就大胆去吧。
20、(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21、(赏析)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局限于有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应该广泛地学习,把各方面的知识都贯通起来,这样才算比较成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真正学业有成的人不是“偏--才”、“怪才”,而是“通才”、“全才”。
22、大意: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23、《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里面的许多名言警句常被大家广泛引用,然而口口相传,难免有误,多被断章取义而偏离了本意。
24、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25、所以,这句话实际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仔细想想,也许孔子当时只想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
26、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7、(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28、(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2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30、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3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篇》
32、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中不觉得厌烦,教人中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5、(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36、(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指出仁者必须直言正色,要诚实。仁,绝非外在的华丽,矫揉造作只能是伪善,那种巧言令色、以假面孔示人的人,是很少有仁者之心的,要注意提防。
39、(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4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1、(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处不求安宁,勤勉敏捷的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经常向有道的人学习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算是好学了。
42、(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43、(释义)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4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5、(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4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7、(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4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4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50、(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51、解释:不能怨恨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能怨恨自己不了解别人。
52、(注释)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5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4、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55、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56、(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7、(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5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60、(释义)遇到贤达之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见不是贤达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的过失。
6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2、(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63、(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64、大意: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65、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6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6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6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6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70、(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抬头仰望,越仰望越觉得高耸,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停止前进都不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虽然我想攀上去,却没有途径。”
71、(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7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3、(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75、(直译)君子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76、(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77、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8、(意译)战场上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