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如果把从他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黑格尔
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3、 这是于谦12岁时写下的一首托物言志诗。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4、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元军首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宋军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这首诗读起来,让人既伤感,又豪迈,是诗言志的代表作。
5、只要不放弃生命,那么生命也不会放弃你!只要你为生命坚持不懈的挣扎,你会得到生命的回报的!
6、荀子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明也,因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荀子还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7、想要对别人不尊敬,首先就是被自己的不尊敬,你首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你针对别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别人对待你的看法就是一个不懂得尊重人的人,所以你跟别人谈尊重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先去尊重别人,获得别人的认可之后你再谈尊重。
8、(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9、(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0、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名言加赏析)。
11、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麽大,我们依然因该苏醒地估计敌人地气力,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自豪自大、安然自得和忽视大意的情绪。——斯大林
12、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13、(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15、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7、点评:海洋是被人们认知的最大之物,虽说海洋无边无际,但天空何尝不是呢,可是,人的心灵更无边无际,因为,人的心灵,会邪恶,会欺骗,会使人坠入无底深渊;可那些心灵善良的人,会被人欺骗,当他知道被欺骗的那一刻,他的心灵何尝不是茫茫无际。可当你帮助别人的那一刻,宽恕别人的那一刻,而不是欺骗别人的那一刻,你会觉得你的世界被所有的阳光笼罩,那时候,人的心灵会比海洋,天空宽阔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不,甚至是一亿倍。名人名言摘抄加赏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8、其实,我发现所有人都没有明白这句话中的“也”字的含义。鲁迅的潜在意思是说,如果我死了,他们就没有怨恨了,那么我也可以宽恕他们。
19、(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0、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21、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
22、佛家讲菩提心,佛菩萨慈悲爱人,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天下众生,自己没有想要一点好处。既然他什么都不要,别人还和他争什么?他本身就是空空无己,你怎么与“空”争?世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败,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执着,想抓住点什么,想得到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舍出去,自然别人也和你争不起来了。
23、读书的乐趣令人开心,就像在高远的秋夜中欣赏明月。形容用一个人很喜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