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庆二十一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父亲特地致信给他,嘱咐林则徐要慎选人才。林则徐任考官期间,公正严肃,博得好名声。
2、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林则徐到达新疆后自然成为处理这件大事的中心人物。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最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3、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4、林则徐一生从政40年,历官13省,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个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他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无一事不认真”。
5、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了珠江口,开始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攻占定海,随后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
6、 布彦泰在边疆任职时,对屯田亦较重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他在伊犁发动垦荒,就多得于林则徐的帮助。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惠远城附近三棵树、红柳湾开垦土地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安置汉民五百七十户。在阿勒卜斯开垦土地十六万一千亩,安置维吾尔农民五百余户。道光帝在布彦泰的垦荒奏折上高兴地批示:“日久储蓄充盈,自宜预筹抵拨,即可于兵饷之需,渐次减调。”
7、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
8、伊犁垦荒的成功,使天山以南各城也相继奏请开垦。道光帝认为需要派人亲往各城查勘垦地。经过斟酌,他于年底通过布彦泰向林则徐传旨,派林则徐前往南疆,勘查地亩,兴办水利,招户安民,考核工费。虽然事务繁重,道路遥远,自己又体弱多病,但林则徐为了能为开发和保卫边疆贡献余力,为了报国安民,还是欣然前往。在南疆勘地期间,林则徐事事亲力亲为,无论酷暑炎热,冬季干冷的沙漠戈壁,还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荒野,他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仅从来谪臣所未到,即武臣边帅亦鲜有躬亲周历”,“从容就案记事后,或作函、或看书、或草奏,点检毕就寝,则夜分矣。凡途间,日日如此”。
9、林则徐从政之余,喜欢藏书,书法也非常好。潜心搜罗前朝及当代各类书籍。藏书楼有“七十二峰楼”、“云左山房”,专用贮书,积三十余楹。贬谪伊犁时,以大车7辆,载书20箧。
10、 当然,林则徐也认识到了禁烟任务的艰难、复杂与严峻,感到了此行的内外之危。临行前拜访座师沈鼎甫侍郎时,于自信与坚定之中透出了内心的愁肠与忧虑,不由得对座师说道:“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
11、 吴月霄在《呈瓶泉居士林少穆先生则徐》中称赞: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勉为民社望,霖雨慰苍生。与林则徐同代的梁廷枬在《夷氛闻记》中评论道:文忠(指林则徐)聪达谙练,集思广益,视国如家,兵旅所过,文戒预颁,村市秋毫无扰,及遇敌临阵,又教以成法,人人争先,其忠勇之气,早有以慑服远人,推诚士卒。晚清学者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对林则徐的评论是:(林则徐)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公盛德纯忠,丰功伟绩,他人得一已足名世,而公所树立,偻指未能尽。其尤著者,新疆屯田、江南漕赈、云南回务三事,皆以一时贻百世之利,一心布万民之泽。粤东烧烟之役,虽论者谓之过当,而西人倾国之资,虽缴至二万余箱,终公任番舶不能逞志于粤。二十年来洋人记载,于中国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则尊之曰林文忠,无敢慢之者。晚清学者李元度在《林文忠事略》中说:公(林则徐)于政事,无所不尽心,而其尤关天下治乱之数者,则以办夷务、剿粤寇二者为最巨,而皆斋志以终……然待人以恕,接人以诚,人咸乐为之用。
12、 释义:大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才能成其大,人没有私欲贪念才能像峻峭的山峰挺拔刚强。林则徐这则自勉联语展现了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并成为福州市的城市精神。(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
13、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14、 道光皇帝一时间难以定夺,便将问题“下放”,让全国的将军、总督、巡抚们一同寻找禁烟良方。在回复的28份奏折中,明确赞成黄爵滋查禁方法的只有四份。这四份中,就有一份出自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之手,他的复奏不仅态度坚定明朗,更富于建设与操作性。其中,最能打动最高当权者的,还是他那预言般的警告:“若由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道光帝为林则徐的奏折所震撼,连续八天八次召见林则徐,在第五次召见时,就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5、林则徐在翰林院七年。他于嘉庆十九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龚自珍、魏源等人,并成为他们的领袖。
16、这时候的林则徐,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荣辱,还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希望朝廷坚决继续开展禁烟运动、驱逐洋人、收缴鸦片。但是腐朽无能、惧怕洋人的道光帝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是先前赏识赞扬林则徐的他了。道光翻脸不认人,居然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林则徐愤怒,却无能为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17、禁烟行动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帝看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不久,林则徐55岁生日,道光帝亲笔书写了“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18、好家风需要传承。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曾写过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9、翻译: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20、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了,被道光帝革职。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径西安,他忍辱负重,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时写下此诗。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诗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林则徐为了国家利益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忠君爱国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和推崇,成为文人的楷模和座右铭之言。
21、“此去欲何?”“战疫魔,卫祖国。”“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不问归期。”“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这一句句逆行者在狂风暴雨袭来时坚定的话语,是他们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是他们对家国的由衷深情。在充满未知的前线,在没有硝烟但有生死的战场上,战疫勇士没有退缩,舍身忘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虽然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是深植骨髓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让挺身而出的凡人成为了英雄。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家国情怀从未远去,一直萦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22、走进纪念馆陈列大厅,迎面一尊仿汉白玉的林则徐坐像映入眼帘,正襟危坐的林则徐目视前方,上方悬挂着道光帝赐的“功资柱石”匾额。坐像两侧玻璃屏风上刻有毛主席手书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诗作:“谁道函关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坐像后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虎门销烟浮雕复制件,两侧立柱上刻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句。
23、道光十年任湖北布政使,随后又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为了治理黄河,林则徐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24、林则徐每任新职,人还未到正气先行。这种传牌不仅是独善其身,也是告诫同僚和下属: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和腐败,我林则徐绝不同流合污,你们也当洁身自爱,否则严惩不贷。
25、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大快人心,林则徐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闻名中外。
26、道光年间,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高达二百多万斤,朝野上下吸食人数高达二百万,披上“福寿膏”外衣的毒品不断侵蚀着中国百姓的身心。洞察时弊的林则徐心急如焚,他多次上书朝廷,犯颜直谏:“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奏折令道光皇帝震动警醒,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
27、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林则徐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体现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28、外商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林则徐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最终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众多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约237万余斤,近2万箱。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鸦片。
29、然而,鸦片贸易,利润巨大,一旦查禁,必然会牵扯各方势力,林则徐的京中师友都深感担忧,劝他不要前往。特别是皇帝的优柔寡断、朝令夕改,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下场。但林则徐意识到,这是挽救国家颓势的“千载一时”之机,不绝鸦片誓不还,哪怕血染珠江,身首异处,他都义无反顾。
30、 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31、他建议朝廷制炮造船;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32、为了能够“知己知彼”,他大量了解西方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的决心。次年,英国政府却以此为借口,入侵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闭关锁国、不思进取,防务落后、军备废弛,面对强敌,当然战败,皇帝恼羞成怒、无处发泄,就拿负责硝烟的林则徐出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也因此被流放新疆伊犁。
33、图9:林则徐“析产阄书”。林则徐61岁时为诸子写立分书,对财产进行了处分,道出他为官30多年所积家产尚不及他一年的“养廉银”,足见其清廉官风。
34、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35、据《左传·昭公四年传》记载,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在郑国推行了一种叫“丘赋”的军事赋税,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和辱骂。有人把这些声音转达给了子产。子产坚定地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36、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