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从不使用网络语言的仅占5%。很少使用占5%,有时使用占45%,经常使用占16%。在这四个选项中,人数集中在“有时”“很少”两个类别,“经常使用”的人数也不少。这说明网络语言被认同的同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使用场合和使用情境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人们对它不是全盘接受或者否定。
2、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为主,在对个案剖析的过程中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规律,但其中分析到的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以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为例,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笔者在《理解网络文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层社会原因,它是深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释压渠道不足等问题。(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3、至少曾经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我是你微笑的原因。
4、老师、童鞋们,大家好!偶是176班的康利南,站在这里真真的赶脚灰常地紧张。不造小伙伴们能从我说话的方式中感觉出来有神马不一样的吗?对,网络流行语。
5、现在就三个受访群体表现出差异较大的内容来浅析一下。根据第5项“日常生活中,您身边的人会和您说网络语言吗?”的调查数据,学生、家长、老师三者相比,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会”听到他人说网络语言的占比为22%,家长为75%,老师则为25%。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群体中运用网络语言的频率比成年人群体更高,这说明中学生群体对网络的接触、使用频率更高,对新事物的接受、学习能力更强,所以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尤为重要。
6、叶良辰是谁?一个心疼女友但却玛丽苏文看多了的中二少年!大家好,我叫叶良辰,龙傲天的叶,赵日天的良,福尔康的辰。(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7、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在写作时使用过网络语言,有5%使用过。不难看出,大部分人对于网络语言在正式场合的使用态度是考究、谨慎的。少部分人对于网络语言的认可度比较高,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写作都信手拈来。我们认为,这个分歧点在于不同人群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和文学文化性的考量上。
8、来源:该说法最早出现于某直播平台的弹幕当中。“老铁”在中国北方方言中是“哥们儿”一词的别称,而“扎心”则是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刺激。
9、网络热词怪我咯颇有意味,反问亦或讽刺怎么理解全凭看官心思。出自动漫和英雄联盟的流行语,适合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三个字,可以无情回击别人,也可以傲娇装无辜成为话题的终结语。
10、一切事物都有其特点,网络用语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同学们是怎样看待网络用语特点的呢?
11、这类议题主要围绕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见证了社会变迁,反映了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质疑批判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宣泄释放心理等。王清杰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祖明远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以“俯卧撑”、“躲猫猫”等为例》中提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特点都是官方的解释中另有隐情,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网络流行语是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的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新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12、 唐刘宇翔 龚夫睿 郭玥宁
13、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绝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比较熟知和认可,网络语言在中学生群体中有支撑和发展的条件。
14、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就是最后的答案,有的事情没有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
15、小公举简单地说就是小公主一种嗲声嗲气的叫法,后来逐步发展成网友们对一些男性的称呼。而这类男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一颗少女心,有一些少女做派,但却毫无娘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