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2、杀人亦有限,列(一作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唐诗战争时)。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诗词情调既有悲却又不失其壮,可为大唐诗风之代表,
5、相比于杜甫,李白对于战争的描写则更多地反映出了自己个人的战争情怀。757年,希望从军效力的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阵营并且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其中“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的诗句体现出了豪迈乐观的理想主义心境。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8、“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9、公主琵琶: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弹奏琵琶曲调,乐调哀怨。○唐·李颀《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玉门被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军攻大宛不利,武帝命人阻断退入玉门关之路,下令军士死战。
10、此外,还有高适、储光羲等一些诗人也写下了关于天宝战争的诗篇,但诗的主旨却无耻地吹捧杨国忠等奸臣,极度美化唐王朝发动的不义战争,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攻进行赞美,应另当别论。
11、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大唐灭亡。
12、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古来养甲兵,有事常讨袭。
1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4、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15、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破壮词以寄之》)
16、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17、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8、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首二句从大处着眼,是悲壮之笔;次二句从小处落笔,言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沈得潜注意到这两句诗是"乐处皆可悲"(《唐诗别裁》)的对比式写法。五六句写忧国忧家之愁,七八句写愁之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忧国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六两句,因道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遂成广为传诵之名句。司马光曾提倡写诗"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说"近世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并举此诗为例(见《温公续诗话》)。又《唐诗分类绳尺》云:"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后起)枯草关于战争的古诗大全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19、○唐·杜甫《潼关吏》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捷:胜利。不云输:不报告败绩。
20、(内容):--------------------
21、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描写战争的诗词要意思和表达主旨凉州曲①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22、8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23、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24、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诗歌里抒发出那些担忧。
25、这时期的大唐失了往日的繁华,有着战乱后的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