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结:从人物语言入手,可以真切地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把握住了人物的基本性格,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人物的语言内涵。
2、虫子钻进核桃里——假充好人(仁);冒充好人(仁)
3、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谐音双关的作用:暗含小说的主题与背景,隐喻人物的遭遇及命运,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7、a“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做诗。”
8、裁缝师傅做衣服——有尺寸;千真(针)万真(针)
9、1通过分析语言与人物、对比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探究《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特色;
10、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11、②下面的比喻,你对哪个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12、提示: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一部分,“歇”去后一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13、灯草做琴弦——一谈(弹)就崩;不值一谈(弹)
14、⑦相传唐伯虎曾在街头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
15、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16、 “鸡同鸭讲”是一个有趣的场面,鸡与鸭对话,一方“咯咯咯”,一方“嘎嘎嘎”,相互不知所云。在广东地区,有一句俗语做“鸡同鸭讲,眼碌碌”,意思就是鸡跟鸭对话,眼珠转来转去的,表达不出意思来。后来,人们也用“鸡同鸭讲”形容谈话双方言语不通、无法交流。
17、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它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8、7)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19、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20、搬石头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办不到;够不着
21、同为“忠仆”,紫鹃一心为黛玉而无自己;袭人一心为宝玉,也是为自己。
22、熟语,指人们所熟习并且经常使用的固定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如:拦路虎、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包括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或书面语言。
23、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