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2、春天是一个短暂的季节,春天也是万物充满生机的季节。三个多月的时间里,1000多张照片、小小植物学家的微博、校园的展示橱窗等记录下了孩子们和老师在春天里观察的足迹。长周期探究带给孩子们的是对于自然的亲近,对于生命的呵护,对于新知的主动渴求和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习得以及能力的提升。“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也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长周期探究过程中去经历、体验、感悟,慢慢体会科学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建立认识事物的科学本质和学会关心的品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前年冬天,我晚上坐公交车,路过护城河时缺了上面一小块的大月亮正好东面升起,晃晃挂在水面之上不高的位置,和水里那个呼应。我在走,月亮也在走,两个月亮一直陪着我。
5、快乐是一种感觉,从何而来?我想了一些方面。
6、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信风,指可信的定期而来的风。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花信风:陈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范大成《元夕后连阴》诗:“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杨慎《咏梅九言》:“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7、词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8、云走东,雨不凶;云走南,水满塘;云走西,水产陂;云走北,晒死贼。
9、“蜃”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海怪,它们在海中喷吐云气,云气中可见亭台楼阁。
10、鸡上棚,雨乒乓。燕子来,好种田;嘎鹅来,好过年。
11、词中的“红藕花香”,“翠”“蝉”等景色反映出了当时的物候现象。荷花开在夏天,尤其是盛夏时节。
12、 早年樱花始花期在3月下旬甚至4月上旬,近年已提前到3月上旬或中旬初。气象资料显示,武汉市2月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以每10年0.3℃、0.4℃的速率上升,它们是樱花始花期显著提前的关键因子。
13、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或者是含有物候学的谚语当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地面上的一切东西,包括动物、植物等,都要感受它变化的影响.因此,这种因天气变化而发生的动植物的特殊生活现象,假如出现在我们人类对天气变化的感觉以前,就可帮助我们预先知道天气的未来变化.*蚂蚁迁居,天将雨.(河北正定、邢台)*蚂蚁垒窝,要涨大水.(广东)*蚂蚁筑防道,准有大雨到.(广东)*瓮穿裙,大雨淋.(山东临淄)*水缸和石柱出汗,天有雨.(广东)*盐缸还潮,阴雨难逃.(浙江义乌)缸穿裙,是空中水汽太多而凝在缸壁上的现象.山戴帽,是锋面气旋里低云淹没到山顶的现象.云层移近山地,由于地形抬升作用,云层往往把山顶盖住.蛇过道的原因和蚁搬家相同,都是因为空气湿重和混浊的影响,不得不“外出”.*蚯蚓上路,出门有雨落.(广东)*蚯蚓拦路,不满三天雨就到.(广东)由于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呼吸是依靠皮肤进行的.土壤中的氧先溶解在皮肤表面的黏液里,然后渗进皮肤,再渗进毛细血管.当土壤过于潮湿,土壤中的空气减少,会影响蚯蚓的正常“呼吸”.所以,在将要下雨时或雨后,常看到蚯蚓爬出地面.*早出蚂蚱,涝出鱼,都说蚂蚱是鱼子.(河北沧县)蚂蚱即蝗虫,它的卵生在泥土中,天旱地干,就容易系殖起来.鱼卵生在水里,大水对于鱼的生长适宜.当土壤过于潮湿,土壤中的空气减少,会影响蚯蚓的正常“呼吸”.所以,在将要下雨时或雨后,常看到蚯蚓爬出地面.*旱出蚂蚱,涝出鱼,都说蚂蚱是鱼子.(河北沧县)蚂蚱即蝗虫,它的卵生在泥土中,天旱地干,就容易繁殖起来.色卵生在水里,大水对于鱼的生长适宜.*蜻蜓低飞,不是风就是雨.(浙江义乌)下雨之前,空气湿度大,苍蝇、蚊子等小虫的翅膀沾上了水分,增加了重量而不能高飞,而蜻蜓为了捕捉这些小虫,也掠地低飞盘旋.*燕低飞,定下雨.(河北)下雨之前,高空风大,搅动激烈,所以燕子只能低飞.另外,下雨之前,昆虫飞不高,所以追捕昆虫的燕雀为了得到食物,就要跟着低飞.*鸡回笼早,天气晴好;鸡回笼迟,大雨将至.(广东)家鸡性喜干燥,雨前水汽浓重,鸡笼里特别湿闷,所以它不愿意早进笼去.*蜘蛛添丝天放晴.(浙江义乌、江苏无锡)蜘蛛是靠结网捕捉小飞虫为生,它对空气湿度的反应特别灵敏.阴天,空气湿重,蜘蛛网易受潮,粘性比较差,很难捕捉到小虫.到了天气转好的时候,空气湿度逐渐减小,蜘蛛才开始活动,忙忙碌碌添丝结网,以备捕捉小飞虫之用.。关于物候的诗句(举两例)苏轼的《春江晚景》
14、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15、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16、2012年2月,一开学,结合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春天”,教师初步确定了带领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持续观察的设想。在考察了校园植物与环境后选定了15种植物白玉兰、紫薇、紫藤、垂丝海棠等作为观察对象。以4人为一小组,每组着重对三种植物如白玉兰、松树、阔叶十大功劳展开观察,并定时记录它们的生长与变化情况,教师还鼓励学生写上自己的疑问和简短的想法。经历最初整株记录困难的问题,两周后调整为针对选定枝干记录,解决了时效的问题。
17、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8、对于校园植物的观察还在继续。橱窗里也会不间断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与其他考察成果。教师欣喜地看到,不少学生将校园里进行的探究方法,自发运用在社区、家庭中开展观察、调查和养殖。当学生注意到白玉兰是先叶开花的植物现象的时候产生了寻找校园里、社区里更多的先叶开花植物的想法,当学生观察到了阔叶十大功劳有趣的“果子”开花的过程,产生了寻找真正果子的念头。小小的记录本记载下了他们栽培小白菜、观察蚕宝宝、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家长成了师生最热心的助手,他们分享收集的信息,解答疑问,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感受,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19、烟台的秋天也比济南来得迟,苹果有较多的成熟时间,这使烟台苹果更美味可口。由于海拔高度平均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因此,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的地区,物候也就越迟。
20、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2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对这一物候高低差异的描述。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的奠基耍。关于物候的成语,谚语,和诗句蛐鳝着地爬,下雨勿用话。
22、持续观察,连续做一年的记录你就发现你发现了太多太多东西。
23、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24、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关于物候的谚语大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25、咕鸭鸟,夏前叫,勤俭反给懒惰笑。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6、生:第一句先说“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然后举了几个例子,那几个例子中的自然现象都符合这一句中所说的特点。(归纳物候的特点,发现几句话之间的关系。)
27、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8、诗中的每句都在描写这春江晚春的景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气息,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物候现象。
29、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为“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被称为物候”,劳动人民可以根据物候来安排农事。这还不如《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严谨,但是,回答这一问题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物候”的相关信息,而是为了以课文为阅读材料,学习掌握信息的方法,这个答案是通过“筛选信息”“概括”得出来的。而且,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出参考答案中给出的定义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