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2、 第二期法家面对的是一个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环伺,清朝灭亡到民国建立,始终没有摆脱落后挨打的状态,治理危机和民族生存危机始终伴随,不但是内生的危机还有外来的冲击,面对的论敌是自由主义和新儒家,如胡适和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等。
3、韩非子思想提出的背景是在战国末年,那个时候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它的意义就是,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一切大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韩非的思想刚好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实行君主转化子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为后面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韩非子的思想提出了之后自然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
4、然而秦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没有转变自商鞅变法以来的强硬政策,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宽松统治,最终激起民变,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5、 但从民族生存的角度想,如果没有富国强兵的政策,没有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古中国恐怕早就四分五裂,想必会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尘埃里了。
6、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能够看到法家学派思想的影子。法家学派强调用法治来管理国家和约束民众,只是一种纯粹理智的治国理念,在一定程度是上给予民众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都有深刻的影响,法家思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已让能够保存下来证明其确实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灵魂。
7、其中,第一种说法为多数人所认可,并且,李耳(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现在,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8、商鞅,复姓公孙,卫国人,所以也被称作卫鞅、公孙鞅。之所以叫做商鞅,是因为他后来在秦国执政十年,功劳很大,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卫鞅年轻的时候供职于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后因不得志而西进入秦,很受秦孝公赏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变法十年,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至此,秦国兵众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最终,秦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9、先秦以后历代王朝的儒家思想,有许多“法家”思想的影子,“人治”和“法治”,往往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属于“混用”的状态,缺一不可。
10、胡振民老师从周代的规范体系和春秋之际的政治环境入手,分析了法家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了子产、李悝、慎到、申不害等法家的前期代表,重点介绍了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解读了法家的主要思想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他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征服了现场师生。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积极向胡老师请教了相关问题。
11、 而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有一个轴心时代,马克思看来东方制度是“亚细亚方式”之谜。中国的成文法起源于何时,这成为一个原点的追问,中国的法源于礼,礼源于俗,可谓定见,所谓“出于礼而入于刑”,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中国法律之进化,盖可分为数端。礼与法之渐分,一也。”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由周公制礼,将宗族习惯中适合统治需要的进行系统化整理。
12、韩非子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13、秦国原来是其他诸侯国看不起的"边鄙戎狄",饱受其他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继位以后,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14、韩非的法治思想给各个朝代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法治,它最终也只能走向衰败。那么韩非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提出的这个法治思想,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直接起了推动性的作用。统治者采纳了他的思想之后,在政治经济上曾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实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用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15、晚年时,西出函谷关(一说为大散关)时,关令尹喜强求其著书。老子于是写下讲述道德的五千言,取名为《道德经》。
16、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进行变法。商鞅采用法家思想,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实行十二军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严刑峻法,实行法治国;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17、而为了彻底贯彻“民愚则易治”的理念,商鞅的做法相当极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末敢议令。”
18、在大唐盛世的时期,文化和经济都已经到达了顶峰,此时此刻追重要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治安管理,只有社会环境安定了,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发展。韩非的这套法治思想显而易见的强调了要维护君主的全露,古代出现的这些盛世就显示出法治的重要性。
19、以法为教,推行法家思想——成为后世君王的教训,太冷酷.
20、 仲晴晴老师分享心得
21、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法家思想让人们对“天”的认知,更加“客观”。法家的先进性: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直面“天无意志”的事实也就是说,是法家思想在治国治人上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人们更加直接且直观地直面“天无意志”这个事实,并加快了人们从奴隶制时对“意志之天”盲目崇拜的蒙昧中走出的步伐。
22、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为后世留下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思想著作。
23、 与此同时,实现法家对当代政治的可能贡献,还应注意法家的消极方面。首先,法家所说的法是“法自君出”的法,与近代意义的法截然不同,其次,法家有反人民的观点,如弱民论、反智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人民和人权。
24、从秦律内容来看,在立法方面表现法律条文体系化,法律名词和术语专业化,法律解释规范化。
25、 目前对于法家治国理政智慧的挖掘和研究正方兴未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法家智慧定会为全面依法治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吴小龙)
26、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他由“弃知去己”观点,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张,强调“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同时重视“势治”,以为“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蹳贤者”,权势者应“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27、唐时期,是我国崇道的繁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就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老子的“清静无为”。
28、孔子带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二人究竟谈了些什么?后世之人不知,二人也未在著作中提到,使得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
29、秦始皇嬴政深谙法家之道,利用法家思想驭官、驭民,使秦国变得异常强大,灭六国而一统中国。但纯粹的法家思想,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秦朝得国仅14年,旋即土崩瓦解。
30、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31、无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儒学和法学在统治者看来都是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
32、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著有《慎子》一书。
33、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不仅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为后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那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凭什么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34、 法家精神强调“立公弃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用法来引导社会良好的风尚,《韩非子·饰邪》说“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因为人天就是趋利避害的,利用人性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是一种国家主义价值观,之所以“重典治吏”是因为法治国家的实现需要每个人都“不逾矩”,而官员尤其要做表率。
35、 现场听众
36、 自董仲舒跟汉武帝答对“天人三策”,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指导思想,从此走上了“显儒隐法”“外儒内法”的治理之路,君子治国多倡德行与教化,“以礼入法”,用人伦道德的软性规范来治国的思想理念占据主流,在历史上几次大的变法活动中,出于调整君臣、社会、阶级关系的考虑,才重新重视起来法家学说,可以说,运用法家智慧是走向治世的有益之途。
37、老子否认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此,他反对启迪民智,所以,要“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38、影响:韩非子思想成为秦朝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严刑峻法也导致了秦朝的覆亡。
39、韩非的法治思想给各个朝代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法治,它最终也只能走向衰败。那么韩非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提出的这个法治思想,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直接起了推动性的作用。统治者采纳了他的思想之后,在政治经济上曾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实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用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40、秦始皇创立夷族连坐之法。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 秦始皇创立告奸之法之法,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
41、《韩非子》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组成,里面的典故大部分都出自于韩非。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利害关系而仁爱教化辅之,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42、通观五千言的《道德经》,我们可以发现老子认为万事万物有遵循大道规律,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
43、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
44、道无形无象,与具体事物不同。道是“常”,是不变的,具体事物则互相依存、互相联结,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45、法家的法治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秦原本是一个“僻在雍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小国,无权参与中原各国的事务,常受中原诸侯的鄙视,直至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弃礼任法”。
46、在法家思想里,民众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君王提供人力物力,给国家添砖加瓦。按《商君书》的说法,要让百姓更好地为国家添砖加瓦,首要之务是消灭“六虱”。“六虱”的概念见于《商君书.靳令》,具体指六种危害国家的东西: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这些东西在今天的人看来属于最基本的文明诉求,但在商鞅眼中,却构成了对国家强盛的威胁。商鞅的强国逻辑是:“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意思是,国家贫穷,多搞扩张战争是有益的,既可以损害敌国的利益,也可以转移矛盾,保证本国没有“六虱”,国家必强;反之,国家富足,却不对外扩张,百姓生活安逸了,就会追求诗书礼乐,就会讲究孝悌、诚信,就会倡导仁义,反对战争,“六虱”全跑出来了,国家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