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扫除生词难字,整体感知,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志向的原因。
2、此时我们回到第一件事情,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非常动荡。这些孩子们不太懂,但是我在上课前请他们班的老师让他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想应该还是有一些孩子知道,在这儿也不必多讲。因为在我看来,怎样才叫读懂一篇文章——你不可能在此时此刻把所有的事情都搞明白。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当下把它搞得多么明白,而是要让孩子有一生的精力不断地去回读这些故事,去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他自己慢慢会懂得的,所以我也就是一带而过。青少年内心迷茫,未来是什么样,他们不知道。魏校长亲自给他们上了修身课,讲立命,讲到动情处就问了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就做出了这样响亮的回答。当别人说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的时候,周恩来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读了两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此坚定的,励志的声音是要多读两遍的,正好也是课文的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3、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对已知方法的运用。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抓住事件、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
4、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5、第二条其实就是人文情感方面的。在这个上面,我想要讲究一个度。可能我不需要告诉孩子,周恩来满怀怎样的愤怒、激情,立下了这样的鸿鹄之志,我们还是需要在不断的朗读当中、在给出的问题支架当中、在交流当中,慢慢地明白这个问题。比如说,我聚焦了三件事,十一到十六自然段,他们自己去画出中华不振的语句,做一做批注。大多数同学画的是第十六自然段,这是正常的,第三件事最难,人物最复杂,也特别悲惨。但是在交流的时候,我还是要想办法去聚焦,所以我当时说,有很多的同学都圈了十六自然段,有没有其他地方的呢?言外之意就是其他地方可能不太引人注意。有的同学就说了“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这个地方孩子最有话可讲,凭什么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就没地方说理呢?怎么就不能说理呢?心里非常的疑惑,也很愤怒。伯父的这一句话“中华不振哪”,我指导了朗读,不是一定要抬高声音,我觉得前排那个孩子读的挺好的,“中华不振哪!”叹了口气,非常无奈,没有办法。为什么不说了呢?越说越难受,心里沉重。在这个情况下再去读这句话,还是能够读懂,理解的。
6、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7、 再引导学生梳理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原因?启发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把三件事连起来,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
8、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的比较少。四年级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能力有些欠缺,理解人物的思想不够深入,因此设置的教学重难点是: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能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9、补充这样一个背景,就是想说我对周恩来这个人物有着非常深沉的感情,这个感情带到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小伙伴们和我说:“丁老师,这个是特别激昂的,你要不要配点激昂的音乐来渲染一下现场的气氛?”未尝不可以这样做,但我又觉得未必要这样做。在我看来,一种情感可能最终还是要落到文字里,即语文的学习最终要落到课文的语言文字里。就像我们在教室里悄悄地、静静地读书,交流我们对文字的感悟,这就很好。或许是因为工作了这么多年,或许是我刚才说的这样的一些经历,让我选择了一种很朴素的教学,我也喜欢这样简简单单去教好一节课。
10、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11、说课一头雾水?说课逻辑不清晰?同学莫慌!来看17学堂优秀学员的音频示范吧!快速掌握面试技能!
1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感。
13、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8)自然段,体会文章情感。第二课时:学习(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树立远大志向。
14、教学第三部分时,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当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动摇。抓住重点语句和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内容。让学生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还让学生回答读书的有什么不同。有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已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毕竟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在时间与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为此我在网上找了一些中国人被凌辱的图片放在课件里,适时加上一些解说词。从而真正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在课件里,我也用图片简略地介绍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振兴所做的贡献。从而让学生深深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说说而已。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抱负,是他一生追求的信念,更是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5、小学语文说课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16、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7、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同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18、接下来,围绕“振兴中华”的课题,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的同时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完课文之后,通过老师引导及学生回答,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即:“中华不兴”。
19、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抓住事件、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20、“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21、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请学生借助工具书及同桌互助合作解决生字词,对于一些比较重点的生字词,如抱负、喝彩、振兴中华、耀武扬威等重点和难于理解的,我会进行强调和详细讲解。
22、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3、相对而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24、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错误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25、(5)请说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此时的感受?
26、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
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鄂教版第七册课文。
28、顺着刚才的教学思路,我再往下说。有的老师一定会问:“丁老师,那你的第二课是做什么呢?”我先说说如果是在我自己的班级,这一节课之后,我紧接着会干什么。我们中午有写字课,我会教两个字:一个是严肃的“肃”,还有一个是“赞”,就是魏校长连声赞叹的“赞”。“赞”有一个笔画竖提,右边是竖弯钩,这个区别我会讲一下。另外,这个“肃”是一定要教的,虽然是四年级了,我们强调自主识字,但是有的字你不教,孩子真的一生都会写错。现在有很多成人,严肃的“肃”写的都不是那么准确,特别是笔顺,下半部分应该是先写外面的撇和竖,再写里边的撇和点,我们大多数人写的是反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要教给孩子。
29、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本文,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初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探索性提炼文中最能表达的中心语句,把学生引入情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0、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2、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33、告慰英烈,这盛世如您所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的平安幸福不是理所应当,而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34、设计意图:这首诗是少年周恩来立志报国的豪情,更是爱国爱民的深情,引导学生诵读,把课内的知识外延扩大,也为课后第二题的理解埋下伏笔。
35、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说”字?因为在听说读写这几个能力当中,大家想想,哪个是我们练得最多、花的时间最多的?是不是“写”?还有一个“读”,读和写。我们还会说,读和写是语文的两壁江山。但是花了这么多力气,写的怎么样呢?我们依然会发现孩子不会写作文,孩子写作是无序的,或者说是不能围绕一个中心去聊。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我的朋友朱煜老师说的特别好,他说,写作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应该出在阅读课上。阅读课上我们或许没有写,但是我们有说,我想,真正说得好的也能写得好。那么这个小练笔,第一步落在“说”上面,孩子要充分思考,充分交流,表达自己读书的愿望,如何去立下自己的志向。在这一课里边,周恩来立志有一些原因,那我们的孩子在说的时候怎么把理由说清楚呢?这也是一个点。这个理由可以是条目式的,也可以是叙事式的,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有人说抒情,也是可以的,没有规定。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发现自己最擅长怎样说清楚,可能是叙事,就像这篇课文一样。这些工作我们都要去做。
36、接下来,有很多同学会关注这样的句子(围观的中国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围观的中国群众怎么样?为什么?凭什么?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的背景是这样,当时的中国太弱了,所以才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一幕。此时的周恩来既心痛,又愤怒。再让孩子说说,周恩来心中有一团燃烧的烈火,他到底在想什么?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愤怒上,痛定思痛,还要怎么样?孩子说出来了,基本是说要去读书,要报效祖国,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37、 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38、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39、(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0、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读感悟法等。
41、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42、设计意图:过渡后文的学习,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