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2、如果爱情是这本小说的主线,那么充斥在人类之间的普遍的媚俗的讨论与批判就是小说的主旨。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都是媚俗的反抗者,但也逃不开媚俗。特蕾莎在爱情上对灵魂的及其忠诚,却因童年伤痛活在对母亲躯体的无限苛责中;托马斯不愿签署悔过声明而被医院革职,但是逃不脱异性的一次次诱惑;萨宾娜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实践,在看见别人家庭幸福的场景时也忍不住落泪。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4、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5、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6、 韩少功的译作出版于1987年,当时在中国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反响。直到1989年后,这部书一下子火了,但不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台湾。因为这部书里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与当时中国的现实具有某种相似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里写到了很多关于性的问题,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性爱”。实际上,不同地域的不同读者对这部书的接受角度是不同的,有政治的、人性的、哲学的,等等。比如法国、加拿大的很多学者就从这部书中看到了对生命形而上的思考。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说,这部书里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政治,不在于性,而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懂音乐的人觉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音乐性,它用了音乐结构,比如交响乐的结构。
7、个体性的丧失的确是场噩梦。通过作者对一大堆毫无特点,绝对相似的裸体人物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就想到集中营里赤身裸体排队受难的弱小民族;想到战战兢兢磕头如捣米的封建臣民;想到狂热崇拜元首高喊口号的昏暗时代。历史上,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多太多了。
8、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情感性爱小说,而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哲理小说,书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生命及悲欢离合的展现。
9、伟大的进军指的是当代历史。本书设定在1958年苏俄入侵捷克的历史背景下,昆德拉在谴责侵略者的同时,对历史进行了怀疑主义的思考。他认为伟大进军丧失了意义,已经走到尽头。
10、一般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梦。特蕾莎众多噩梦的其中之一。 不难看出,特蕾莎上彼得山这一情节,前后行文有一种梦呓般的紊乱,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的一种虚幻感。最明显的暗示是第四章第二十九节:她醒过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而情节本身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热闹的彼得山一个人都没有,男人手中的枪更像高尔夫球杆;还有男人们为自愿受刑者提供服务这一荒谬的行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认为枪支这种坚硬、突起的长筒状物体象征着男性生殖器,特蕾莎半自愿半被迫承受枪击这一情节带有明显的性暗示。
11、“轻”不一定意味着轻松和积极,“重”也不一定意味着沉重和消极。四大主角里,托马斯和特丽莎,一轻一重;弗兰茨和萨宾娜,一重一轻。所谓的“轻”,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非如此不可”,其内核还是“重”。“重”是人生的主旋律,确实有其荒谬之处,但也自有其出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12、其中,上海译文出版社为风靡全球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制作了有声版,由人气演播王明军朗读演绎,并邀请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旅行摄影师梁永安教授担任首席知识官,逐章讲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声版。
13、 今年10月,我去了一次巴黎,去参加“国际法语国家组织”的一个文学奖的评审与文学交流活动。这个奖叫“五洲文学奖”。“国际法语国家组织”有56个成员国,28个观察员国,这个文学奖是他们设立的。此次去巴黎,我是应邀担任此次评奖委员会的委员。评奖委员会成员来自法国、加拿大、毛里求斯等国家,都是有名的作家和专家,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人文社科院院士、法兰西学院院士等。而我是唯一一位来自非法语国家的委员。但此次获奖的作品《河的女儿》是我力荐的作品。评奖过程很激烈,共有5轮投票,第五轮2选1的时候,我以为我推荐的这本书不能入选了,但在最后时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说:“我要彻底改变我的意见,把这一票投给我的朋友许钧先生推荐的那本书,即《河的女儿》。”最后6比《河的女儿》获奖,而前四轮勒克莱齐奥一直支持的《音乐之游戏》没有获奖。但最终,大家认为《音乐之游戏》也不错,给了它“特别奖”。问题是,勒克莱齐奥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改变了他的选择?前四轮投票,他都坚持把票投给《音乐之游戏》,到第5轮他为什么要改投我所选择的那本书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在投票前讲的那两段句话。第一段句话:“我认为一部书好与不好,要看它的生命是不是能持续很久。一部书的生命是靠阅读来成就的。这涉及到传播的地域,是只限于法语世界,还是说能够传播到法语世界之外的世界,比如英语世界、西班牙语世界、葡萄牙语世界,等等,尤其是,如果这部书能被汉语世界接受——要知道,讲汉语的人占了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这部书就会有更强大的生命。”第二段句话:“读者如何阅读与接受一部书,不同国家的读者是不一样的。东方读者,比如我,带有东方思维、审美、期待,如果一部书能让东方读者接受并且喜欢,那么在这样一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处就能拓展出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在这两个层面,我认为《河的女儿》这部书可能会拥有更强大、更深刻的生命力。”
14、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15、她排斥的是托马斯对她和对其他情妇的等量齐观。她悲哀地发现,同一性一直在她的生命中继续,母亲的阴影无处不在,她永远也当不了自己的主人。
16、作为浙大人很幸福,在冬日的下午,阳光和煦,我们在“建工之家”,手捧一杯清茶,一起进入喜爱的文学世界。
1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是一部普通的情节小说,有许多类似的哲学思考,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但这也是这部小说永远不会厌倦阅读和仔细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昆德拉的话似乎天生就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在某个阶段,我们的思维是相反的,所以它想要表达的内容更迷人和丰富。
18、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9、避免承担生命的责任,就是“轻”,极致的“轻”让人脱离于真实的生活之外。被世俗的意义所捆绑,就是“重”,困于家庭、社会、环境,失去了自我。
20、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书,书中内容也有很多含义:有社会内涵的揭示、还有人性的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21、前两者是易于理解的,都出于对托马斯不忠行为的嫉妒,感到其他女人的威胁。作者详细着笔的是游泳池和棺材的两个梦境。
22、202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全新昆德拉作品,第一批5部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知》《玩笑》《慢》《小说的艺术》以“数字先行”的方式与读者们见面。
23、作者虽然借通篇之力诠释着人类的媚俗,但小说的叙述并不媚俗。故事里的主角,承载着男人与女人两类动物之间的幻想,以及本应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所有。米兰·昆德拉对于人类宏大历史的幽微哲思,让生命之光在本书中闪耀。
24、“轻”和“重”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点在四大主角的事例里已有多处分析。除此之外,由轻到重的转换:昆德拉以贝多芬为例——“他将琐屑的灵感变成严肃的四重奏,把戏谑变成了形而上的真理”;由重到轻的转换——“不论谁,如果目标是‘上进’,那么某一天他一定会晕眩”。
25、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对昆德拉的这种艺术创作理念的绝佳展示。
26、从个人角度出发,“轮回”是从否定出发的,意为人的一生不能重复。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现在的选择是否是最优选项,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来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得以修正。短暂的一生相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是无比轻盈的,哪怕不断犯错,这些错误也不会如西西弗斯的石块一样,在无解的死循环中不断重复。
27、托马斯并非一个单纯的浪荡子,而是一个对生命慎之又慎,严肃而深入地思考,真正认真生活的人。
28、米兰·昆德拉在他另的另一本书——《小说的艺术》中曾经说过:
29、 所以,一部好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让别人对这部书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就好像书里有很多的矿,需要不断地挖掘。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阅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矿。
30、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在革命动荡的时期,一切不是那么个样子就要被纠正,为了应该的悲痛而哭,为了应该的幸福而幸福,这样碍于表面的形式,在昆德拉眼中被视为无聊,进行无情的嘲笑。当我们为了无形的标准和潜在的期望而给生活穿上重重枷锁,便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当我们觉得一切都在将来的,现时发生的事情都没有想象中的意义,便会产生一种的即时的空虚和灵魂的虚浮感。
31、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发现自我,并成为自我。
32、再一次,昆德拉通过描写强弱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概念的多重性和动态变换的特点。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急着下定论。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文字,感受文学。
33、因而在萨宾娜的价值体系里,“公开的隐私”等于“重”,而“隐私”,既是“真实”,也是“轻”。这点和弗兰茨恰恰相反。对弗兰茨来说,“生活在真实之中就意昧着推翻私生活与公开生活之间的障碍。”,和萨宾娜偷情的这九个月,他持续地感受着生活的不真实。当他向妻子坦白,并和萨宾娜一起离开时,“他感到自己越来越轻。他终于对自己说,九个月之后他生活在真实之中了。”因而在弗兰茨的价值体系里,“公开的隐私”等于“轻”,而“隐私”,既是“不真实”,也是“重”。
34、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写特蕾莎的噩梦,其中有目睹托马斯与萨比娜亲热的噩梦、猫挠皮肤的噩梦、游泳池受威胁的噩梦、躺在棺材里的噩梦……
35、而特雷莎,这个男性话语笔下的女子,就是我,也是你。
36、弗兰茨信奉伟大的进军,希望看到人们团结到一起,看似有媚俗的倾向,但第六章第十四节中,作者明确表示弗兰茨不是一个媚俗的人。他对于伟大进军的追寻,不是出于对某一主义或学说的轻信,完全是出于内心浮现的美好幻想,或者是对萨比娜那种自由的效仿。事实上,弗兰茨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也有很多不满,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弗兰茨善良得无可救药,他最后的结局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37、特蕾莎在激情的驱使下拍摄照片,哪怕被俄军抓获恐吓她要枪毙,放出来之后还照拍不误。她的社会交际不广,大多数的行为是出自内心直接的感情,有时候会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瑞士的女摄影师直接告诉她,她落伍了。对托马斯的爱是她最先考虑的事情,这种理想化的人物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38、兔子,“意味着丧失所有的力量,意味着比任何人都虚弱。”托马斯的死亡,终于让特丽莎看清了真相,原来她一直都不够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