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朱元璋命令孙炎招聘刘基、章溢、叶琛等,但唯独刘基没有答应。于是,孙炎再次前往聘请,刘伯温赠送孙炎一把宝剑,但孙炎声称“剑应当献给天子,斩尽那些不肯顺应天命的人,作为臣子不敢私有”,于是将宝剑退还给刘基。第三次是孙炎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刘伯温与之相见,并将宝剑送到南京,交给朱元璋,实际就是答应出山辅佐朱元璋。
2、明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30年的战争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开始稳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就当时来说,是推动了历史前进,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促进此种好事的是刘基,所以,他也是为统一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功臣。
3、刘基次子刘璟还活着,朱元璋念在他是功勋之后,对刘璟很是重用,一开始封刘璟为合门使,带在身边培养,后来又外放到谷王府做长史,同时提督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4、他未曾多想地回答“我不是不知道我可以,但我这人嫉恶如仇,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吧!”如果说是欠考虑。
5、那他接下来“目前诸人,臣未见其可也。”岂不是太过狂妄了?
6、刘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刘基在元朝四次任官,三次辞职,一次被罢职,原因并不是他犯错,而是因为他的清廉刚直。在明朝,他身为御史中丞,敢于不顾宰相李善长的情面,依法奏斩他的义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这种不畏权势、嫉恶如仇、秉公执法的精神,高山仰止,垂范千秋。
7、《明史》说“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意思是,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刘基传)。
8、 弘治年间的都穆《都公谈纂》载:“诚意伯刘基,元末在燕京时,书肆有天文书一部,久无售者。基至,手其书不置,次日往肆中,老翁扣基昨所观,则已能成诵矣。翁大惊,乃以书授之,旦为语其奥。基归复,往则翁已闭肆不知所之。”
9、 据说为胡惟庸遣人毒害。以他这样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
10、吳元年以基爲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曆》。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衆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禦史中丞兼太史令。
11、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12、 如在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一带种香菇的农民,奉刘伯温为祖师。其中有一段渊源:相传种香菇之术为吴三公名昱者所创,某年,朱元璋素食礼佛,刘伯温以清碗香菇和香菇豆腐汤进献。朱吃得美味,赞不绝口,便钦赐三县百姓伐木种菇,大开菇山菇场。
13、 (注:本文参考陈国生《刘国师雅宅娶亲》和朱勇华《刘基的缙云渊薮》两文综合写成)
14、刘基还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法办贪腐。
15、儿子笔下的刘广宁:爱艺术的大小姐是如何走入上译厂的
16、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朱元璋开国伊始,废除了前朝的子爵、男爵位,外戚封爵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开国六公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而刘伯温不但被挤出了这个"第一梯队",甚至连"第二梯队都没进入",勉强封了一个毫无诚意的"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御史中丞,李善长的俸禄竟是他的十几倍,此等境遇实在是让人感慨。
17、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爲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其韜迹如此,然究爲惟庸所中。
18、丞相李善长辞任后,朱元璋将刘伯温叫去商量丞相人选,朱元璋则说了三个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这三个元全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王广洋则偏狭浅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来还是让胡惟庸当了丞相。
19、刘基博学多才,著述等身。有《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散文323篇,诗词1613首,赋骚23篇,杂著百余篇,还有《百战奇略》《黄金策》等书问世。散文名著《郁离子》是一部寓言集,写的是小故事,讲的却是治国、治军、伦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等大道理。他是明代与宋濂齐名的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教育和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
20、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21、 由于刘伯温为明朝开国功臣,富于奇谋妙策,民间传说纷纭,因而为秘密会社所利用。
22、 1995年缙云雅宅《颍川郡陈氏宗谱》中,竟发现刘基继室陈氏踪迹,其卷一中云: 六世陈海,字朝中,行熙生于至大己酉(1309)十二月十二日,卒于洪武壬子(1372)二月十六日,娶本里李氏,合葬雅宅山。男二:佺、瑚。女二:长适赵景祐、次适青田诚意伯刘基。 缙云雅宅《颍川郡陈氏宗谱》修纂,从明景泰五年(1454)开始,至今十七届,且有陈诏(青田)、蒋泮、卢勋、王之屏、李鋕等名公作序;最近,在缙云县东渡镇堰川又发现清光绪辛卯(1891)、民国己卯(1939)《颍川郡陈氏宗谱》各一部;其卷一中亦有同样记载。看来刘基继室缙云陈氏之说,源自有据,非空穴来风。 雅宅陈氏,《颍川郡陈氏宗谱》载:宋绍圣年间(1094—1097),永康麻车头陈焕,字亨叔,客瓯(温州)闽(福建),道经缙云。见官政乡小仙都,双峰入云,山秀水环,甚爱形胜。乃谋于邸舍翁(客店老板),翁为图之。在双峰之麓、长潭堰头水汇处,买田筑室以卜居,遂名其地曰堰川(今东渡镇堰头村)。到清康熙年间,十七世陈承龙(1658—1725)分迁陈氏墓葬地——雅宅(东渡镇雅宅村)。以时空沿革分析,刘伯温继室陈夫人,当是缙云县小仙都堰头村人。陈夫人直系裔孙,至今延续二十三代,共有约五十多口人。 刘基岳丈陈海,字朝宗,恭诚敬谨,声闻著乡,元至大己酉(1309)生。岳丈陈海只长女婿二岁。生二男(佺、瑚)二女(长适赵景祐、次适青田诚意伯刘基)。 陈氏夫人兄弟陈璟,《谱》载至正丁丑年生。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元顺帝至正期间,没有丁丑年号。我们倘若从“至正”向前推“至元”年号:元顺帝至元三年即为“丁丑”,故“至正丁丑”实应是“至元丁丑”之误,即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生。此时陈海已28岁。从生理角度推测,刘基继室陈夫人有可能是弟弟陈佺的姐姐。 我们如果以陈夫人长弟弟陈佺五年计,即大约元至顺三年(1332)生,比刘基少二十一岁。再刘基长子刘琏,至正八年(1348)生。陈夫人归刘基即刘基续弦时间:我们从刘琏出生之年往上推1~2年,当在至正七年(1347)或稍早。陈夫人大概已十五六岁,生理时空上亦可合。 小仙都堰头村北数里,有名山、船埠头村。缙云民间流传: 缙云船埠头郑葆,字仁裕,号竹心,善天文阴阳星纬之学。一天,刘伯温谐朱元璋,到处州寻访贤人。来船埠头郑仁裕家。入夜,郑仁裕夫人用玳瑂鱼待客。言语之中,郑仁裕总觉刘伯温有些闷闷不乐。郑仁裕掐指一算,断定刘伯温已独自一人,随口说“姻缘定数也。”刘伯温也不知所云何指,只是口称诺诺。茶罢,郑仁裕提议游小仙都。到了堰头村,远远眺望双峰插云、青龙绕柱、集仙丹井、盖竹崇道,兴致甚高。三人正欲近睹圣地,郑仁裕说,不若先到陈朝宗家喝杯酒,午后再一同前往。 陈朝宗,素以“英毅明辨、磊落不群,以礼自守”传于乡间,与郑仁裕交情很深。郑仁裕、刘伯温、朱元璋的到来,陈朝宗一家甚是高兴:妻子李氏本在烤肉麦饼,立即命秀英张罗倒茶。当秀英和刘伯温四目相遇时,双方不禁一愣:似乎有些面熟。郑仁裕看在眼里,忙与朝宗耳语一番,两人不禁哈哈一笑。五人举杯,谈天说地。朝宗之女亭亭玉立,在一旁斟酒。刘基有意,少女有情,两人不觉眉目传情起来。郑仁裕见火候正当时,郑仁裕只须一拍,便成秦晋之好。 这时,刘伯温也不游玩了,急急回程将好事告之富氏老夫人,乐得她喜上眉梢。当择取吉日,花轿华车,吹吹打打将这二八闺秀迎到刘家。 社会的海洋就是老百姓,百姓心声的民间流传,一定有事实的成分。查《刘基年谱》:至正六年(1346),刘基接受好友邀请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刘基与继室缙云陈夫人,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且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计,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至正八年(1348),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陈夫人为他生儿子,即刘琏。 刘伯温继室缙云陈夫人,妻以夫贵,母以子贵,自然有封号: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卢勋在《陈氏谱序》中云:“祖遗敕谕、奏疏,终以名公硕士之文附焉”。惜两谱都已失载,仅在刘基岳丈陈海之父名下,有“详见外录”四字。如果究“祖遗敕谕、奏疏,终以名公硕士之文”失载的原因,除战乱、水火灾害外,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明万历十四年(1586)河南提刑按察司副使王之屏《序》云:“胡元僭逼,万古大耻。而陈氏乃含辉隐耀,终元之世不食其禄,若声伯之清节,累除不拜;小仙都之肥遁,涵饫经史。二子之高,又非特一世之士而已。”刘基岳丈陈海,祖父陈鼐,字希岩,“英毅明辩,磊落不群,以礼自守”;陈海“恭诚敬谨,声闻著乡”,当业儒世家。宋亡后,儒士大夫讲究气节,纷纷以仕元为耻。时刘基入仕为官,陈氏族人家人对与刘基连姻,由于双方年龄相差悬殊,又是继室,且在元廷做事,开始时似乎并不以为荣。
23、 从一个普通的聪慧谋臣到地方的保护神,刘基神化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4、关于刘琏和刘璟的不同,朱元璋有个评价。一次,兄弟俩陪父亲入朝,朱元璋称赞说:“阿琏明秀,阿璟凝重。伯温有子矣!”朱元璋的这评价虽算精彩,但也只是说出了他们某个方面的特点。
25、 由于《英烈传》的流传,刘伯温在百姓心中,便变成诸葛亮般有奇谋的神秘道士,成为戏剧、说书和唱曲的重要题材。
26、据《明史》记载,刘伯温,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小时候,他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2岁考中秀才,14岁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博览群书,不但苦读儒家经典,还对天文、地理、军事、数学知识颇有兴趣。据说他还研究过《奇门遁甲》,所以小小年纪就已经名满家乡。
27、基幼穎異,其師鄭複初謂其父爚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起爲江浙儒學副提舉,論禦史失職,爲台臣所阻,再投劾歸。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爲諸葛孔明儔也。
28、明清生活周刊专栏|揭秘徐文长的N副面孔:为何头条总是他?
29、吴元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刘基上呈《戊申大统历》(洪武元年刊行,岁次戊申,即公元1368年)。荧惑(火星)停在心宿的位置(预示有灾祸),请太祖下诏书罪己;天大旱,就请太祖审理判决滞留的案件。太祖就命刘基审理冤案,为民平反,随即大雨有如水注。于是上请太祖立法定制,以防止官府滥杀无辜。太祖刚想杀人,刘基恳请听听缘故,太祖把自己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梦是得土得众的征象,应该停止行刑等候佳音。”三天后,海宁受降,太祖听了很高兴,于是把囚犯交给刘基,然后放了他。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30、这似乎是一件很是讽刺的事儿,刘基留下遗训,刘基的子孙不听,非得让大明的铁拳教训一顿,才肯就范。
31、刘基故里位于福地文成县南田镇。此地地灵人杰,文化积淀极为丰富。
32、李善长重视老乡的情谊而是亲自找刘伯温请求网开一面放过李彬,刘伯温不答应并立即上报给太子处以李彬死刑,导致李善长丢了面子,而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是淮西老乡,后面李善长告老还乡后,胡惟庸就成了淮西的代表人物,这两派的矛盾慢慢的就集中到了胡惟庸和刘伯温两人的身上,两派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33、 在龙江之役中,他进言“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宣示拼死抗击的决心,稳定了军心。亦有“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的军事策略。
34、刘基庙(诚意伯庙):背靠华盖山。木质结构。建于明天顺三年(1458),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分“王佐”、“帝师”两水坊,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五重,占地300O平方米。
35、当时怀良亲王是日本的国王,过去日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元朝统治时,忽必烈曾多次征服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36、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37、 除了在各种大战上智计频出,他还在东定吴会、北伐中原时为朱元璋传儒授理。消灭劲敌陈友谅后,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以刘基为太史令。
38、当初,刘基说殴、越之间有块空地叫谈洋(今文成朱阳乡),南抵福建,是盐盗聚集的地方,曾与方国珍勾结作乱,请求朝廷设置巡检司驻守这里,使奸民不致猖狂。恰好遇上茗洋(今文成东头乡)逃军造反,官吏隐匿不报,刘基让长子刘琏上朝奏明此事,事先没有向中书省奏明。胡惟庸刚好当左丞相执掌省事,挟着以前论相的怨恨,于是阴使官吏攻讦刘基,说谈洋之地有王气,刘基企图在这里做墓,百姓不同意,就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平民百姓。皇帝虽然没有降罪于刘基,然而听后心有所想,最终剥夺了刘基的爵禄。刘基内心恐慌上朝谢罪,就留在了京城,不敢回来。不久,胡惟庸为宰相,刘基十分忧伤地说:“假使我的话没有应验,那是苍生的福气啊。”由于忧虑愤恨不过刘基身体疾病发作,洪武八年三月,皇帝亲自写了诰书赐给他,并派使者护送他回家乡。刘基回到家后,病更重时,把天文之书交给长子刘琏,说:“你赶紧把它呈给皇上,千万不要让后人学它。”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宽仁威猛各朝下来好似循环往复,当今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修养道德审清刑案以祈求国运长久。各个地理要害之处都要和京师的声势互相联络。我想写一份遗表,胡惟庸在权的时候,交上去没有益处。等到胡惟庸事败后,皇上必定想念我,如果他有问什么,你就秘密把这遗表向皇帝奏上。”刘基回来住了一个月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师生病期间,胡惟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39、数年后,胡惟庸专权,他早就恨刘伯温说他的坏话,于是找由头在朱元璋面前攻讦,说刘基在家霸占有王气的吉壤作坟茔,最终削夺了刘基的俸禄。本已辞官回家养老的刘基惶恐异常,只好亲赴南京请罪,不敢回家 ,忧愤成疾,胡惟庸特意差遣医生来给他治病,吃了药,病势反而愈发沉重,于洪武八年不治死去。胡惟庸案发后,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
40、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基“以仁义治天下”的一组是()。
41、刘基故居: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
42、刘基,字伯温,小时候,因父亲刘爚任遂昌县教谕,在外工作,母亲富氏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刘基天资聪慧,5岁时能将半部《国风》背诵得滚瓜烂熟。
43、《神道碑铭》载:公竟奏诛彬,由是与善长大忤。力请归乡里。濒行,奏:“凤阳虽帝乡,非建都之地;王保保虽可取,然未易轻举也。”其冬,帝手诏叙其勋伐,召赴京,赐赍甚厚,追赠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基爵,基固辞不受。
44、刘琏、刘璟的以上表现,就不禁让我想起了《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里的一段话来:
45、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温州文成县)。曾祖父刘濠,在宋朝任翰林掌书一职。宋亡之后,同县人林融举兵准备兴复宋室。事情败露后,元朝派专使调查并登记林融一d名录,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进去。使者路过青田夜宿刘濠家。刘濠把使者灌醉,然后放火烧了房子,名册全被烧毁。使者想不出办法交差,刘濠就替无辜者更改名册然后交给使者,因此许多被牵连的人都幸免于难。
46、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续通鉴》载:刘基经三请,弃隐出山。朱元璋三请得刘基,帝每恭之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自喻刘邦得张良)。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刘基大有知遇之感)。会陈友谅⑥陷太平⑦,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运筹帷幄,不求恩赏)其龙兴⑧守将胡美遣子通款⑨,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⑩,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47、使者狼狈地逃了回来,朱元璋很生气,但考虑到刚称帝不久,北方元朝势力依然存在,不得不隐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