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2、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从空树干离开。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3、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可以说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不曾离开,但是颜回也并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这样崇拜孔子的,一开始的时候也存在着很多的疑虑,事实上,对于任何人的了解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孔子了解颜回是这样的,颜回了解自己的老师的伟大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经历一些事情才能看得清楚。(颜回杀妻的故事)。
4、曾参即曾子,是孔子众多弟子中非常有孝道的。他的母亲也非常了解曾参的为人。
5、 孔子听了,点头称赞道:“贤颜回,你果真是好学聪敏,学到了《周易》的精髓!”
6、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却未必是实际的样子。如果我们眼睛捕获的第一手信息是有偏差的,那么必将影响我们的判断结果,如果我们的内心再带有一些偏见,那么最终我们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就相差万里了。
7、就像我们每天在悲惨案件里,看见的那些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场争执,而丢掉性命的好人。
8、大体而言,宗教家多赞同信念伦理,因为信念是宗教的灵魂;而政治家多赞同责任伦理,因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是成不了政治家的。(颜回杀妻的故事)。
9、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10、我当年采写政法新闻时,曾采访过一个极其惨烈的案件:
11、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12、故事我们看到颜回2次心生误解,潜藏着愤怒。
13、颜回言行一致,孔子称赞他的德仁,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善哉回也”。据传说,当时有的同窗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过高,很不服气。有一天,他们出了个点子,想考验颜回一下。见颜回走来,就派人绕道于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锭金子,然后躲在一边,远远地看他如何处置。
14、颜回突然发现了路上闪闪发光的金子,拾起来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一行小字:“天赐颜回一锭金”。他摇了摇头,把金子翻过来,在另一面也写了一行字:“外财不发命穷人”。写完后,把金子仍放在原处,拂袖而去。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大家从心里更加佩服颜回。
15、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16、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17、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意思是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亲密起来了。
18、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19、何谓成熟的人呢?对自己人、对家人、对爱人,很温柔,温柔得如同孩子。而对外,对困难,则蔑视,毫无惧意,顶天立地,不慌不忙,淡定从容!
20、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21、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颜子的同宗颜浊邹在卫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卫国贤大夫,而且家资丰厚,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就住在他家中。颜子到卫国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地。按《家语》说,应是经卫而到宋国去。若颜子直接由鲁国到宋国去,便不能说“颜子将西游”,因为宋国在鲁国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颜子到宋国去的目的,很可能与其婚姻有关。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看来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22、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23、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菜汤喝不饱,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24、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
25、今天这篇文,我想从见识和行动的角度,让更多心怀善念的朋友,学会远离生活中的极端分子,在辨是非、明事理、卫公平的同时,保护好自己。
26、这样的纷乱,宛若灰尘,犹如丝线,你越是想要破除它们,它们越是飞扬,越是纠缠,反而给心灵加上更多枷锁,令人深陷其中。
27、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28、 孔子对《周易》颇为推崇。颜回对《周易》很有研究,《周易》是他的家学之一。
29、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30、很明显,我没有给自己的思维设置这道警戒,而是惯性的发火了,愤怒伤的也还是自己。
31、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2、为什么孔子比其他人复杂多变?我觉得,这是由于孔门教义在许多方面本身就是相矛盾、相冲突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孔子自己身上就有所体现,在孔门弟子身上则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学生比较理想——其典型代表就是颜回,有的学生则比较现实——其典型代表就是子贡。
33、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34、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35、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36、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37、然后,孔子又用同样的问题问颜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却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这位颜回同学跟老师一样理想主义,认为坚持自己的伟大理想是最重要的,即便实行不了,那也不是自己的错,反而可以说是自己的光荣。
38、 买布的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更加大声地叫嚷:“谁请你出来评理了?三八就是不信我们就去找孔夫子评理去!”
39、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40、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41、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隳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42、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43、不久,东野毕的马果然逃走了,鲁定公听了,感到奇怪,忙把颜回找来,问道,你怎么知道东野毕的马会逃走呢?
44、“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45、这故事让我想起优克李林有首歌的歌词:如果失去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46、总是拿常人思维,去理解、去分析、去感化人渣,是好人最容易犯的第一个错。
47、你总和人渣讲道理,就会被人渣消耗掉太多能量,进而陷入情绪冲动和偏执疯癫中。
48、可颜回的父亲找到孔子,希望可以用孔子的车为颜回买一副棺材时,却遭到了拒绝。这件事看上去不近人情,对于孔子这样的人来说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可原因远没有我们想得那样复杂。
49、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50、于是,颜回又回到了老师的门下,他要做一名好学生。而从此,他追随孔子,不论贫穷也好,危险也罢,一直坚定不移地紧跟孔子几十年不动摇。
51、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52、有一天,曾参的街坊邻居搞了个恶作剧,他们跑到曾参家里对他母亲说:
53、 孔子看到颜回一声不吭地站在人群中偷笑,料定他有自己的想法,就对颜回说:“颜回,你怎么看,子贡会回来吗?”
54、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55、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由于过度劳累而死。
56、我24号在京东上买了一套书,突然记起来怎么还没到,这世界杯都打一半了。我赶紧去看,订单显示24已经由第三方卖家接受了,但是30才开始发货,现在还在廊坊。
57、虽然孔子、孟子这类恪守信念伦理的理想主义者在世时大多不得志,但理想的精神比世俗的功业更容易流传后世,所以也更容易得到后人的追思和凭吊。即以文题所述子贡和颜回来比较,虽然子贡在世时比颜回显赫得多,但论及后世的名声,子贡依然不及颜回——颜回被尊为“复圣”,在孔庙里位居“四配”之首;而子贡仅列名“十二哲”之中,祭祀时就低了一个等级。
58、对于儒家的这种两重性,后世儒者各有偏重,孟子和荀子就代表了儒家的两种取向——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故更重视信念伦理;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不能不偏向责任伦理。孟子口才很好,善于雄辩,但他“何必曰利”的调子没法像前辈子贡那样打动列国君主,政治上不成功是必然的,最后只能和学生一起闭门著书。荀子虽然只做过齐国祭酒、楚国兰陵令,政治上也算不得很成功,但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一个以理论,一个以实践,深深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政治史。
59、跟朋友争,争赢的,也是输(搞不好失去一个朋友。)
60、子贡与颜回在人生观上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觉得孔子“厄于陈蔡”时两人的态度就很明白地表现了彼此的歧异。
61、《颜回输冠》出自《论语》,讲述了颜回跟人打赌的一件事情。
62、这个典故,可谓概括了最高级的生存智慧,和最朴素的求生法则:
63、她实在想不通,男人为什么会出轨这样一个坏女人:
64、她18岁考上大学,母亲给她准备了15000元的学费,放到银行卡里,她父亲知道后,逼她说出密码,将这钱一夜输个精光。
65、 有一次,孔子和众弟子正在周游列国,孔子派子贡出门办事。他走后,许多天后仍不见回来,孔子十分担心,就决定用《周易)卜一卦。众人都在一旁观看,只见孔子占了个“鼎”字,众人见了议论纷纷,有人就说:“鼎,无足,不来。”颜回站在一旁观看,听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偷偷地露出了笑容。
66、颜回逛街,碰到买卖双方在争吵,买者说是三八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钱?颜回说,就是应该收二十四钱。买者要跟颜回打赌,说如果输了,愿意输掉项上的人头,颜回说,如果他输了,愿意输掉自己的帽子,便让孔子来判案,孔子是个仁义之士,他不想害人一命,当然判定颜回输了。
67、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着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68、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69、“他到底怎么想的?他要是出轨一个各个方面比我条件好的,我也认了。他找这么一个丢人现眼的,我实在想不通!”
70、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71、 颜回“年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
72、孔子周游列国在当时可谓历经坎坷,即使这样,颜回仍然坚持孔子的主张,他说“不容然后见君子”,这不是老师的思想有问题,而是这个世道有问题,真是一针见血。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是完美的,因为颜因所做的一切,极其符合孔子儒家的标准。
73、一下子气消了,感觉非常惭愧,为自己刚才不明真相而发火,懊悔不已。
74、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一生只活了短短的32年。颜回死时,60多岁的孔老夫子哭得十分伤心。
75、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
76、而另一方面,如果恪守孔孟之信念伦理,以至只能“独善其身”,往往就会摆出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这时,“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和“亡在草泽中”、耻病不耻贫的原宪等儒家前辈就可以成为自我安慰以至自我标榜的楷模。既然天下事与我无关,修身养性的道家和后来的佛教(尤其是禅宗)很自然就成为不得志的儒者的另一处精神家园。儒家企图把理想和现实拼接起来,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它理想的一半易流向释道,现实的一半易流向法家,它终归没法治愈自己价值观上的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