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腊神话里,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恋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终,死后命名为一种以他名字命名的鲜花。
2、钱理群《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
3、“从我拥有一本书的那一刻起,哪怕还没翻开第一页,我已经觉得它以某种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4、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以上)。
5、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7、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8、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9、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供借鉴。
10、眼看着书店一家家关门,读者也随之消失。世界各地的爱书人忍不住焦虑:书将何去何从?美国的幽默大师乔·昆南也在思考这个沉重的话题。书曾支撑他度过毫无乐趣的费城童年,他成了狂热的读者,并立志此生为书辩护。
11、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100字篇三: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100字篇四: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12、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贝壳时,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时,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13、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14、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5、 “书籍已不再拥有昔日的威望,已不再是我们理智与情感的主宰,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人类所拥有的全新的交流和资讯工具。”革命已经宣告或实际上已经开始,我们将从纸质书过渡到电子文本和视频读物。如何定位这场革命?
16、 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
17、曾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25年之久的彼得·魏特哈斯谈读书、集书的故事
18、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
19、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20、 这本书话,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写作者过去读书生活的;二是评史的文章;三是书评。文章共36篇,计200千字左右。这本书话思想性、学术性较强,其文章篇幅长,叙事详细,分析透彻。在写读书生活中,透过个人的读书经历,展现了时代的大场景,呈现给读者的历史画面,真实感人。诸如琉璃厂寻书、在监狱中与管教人员斗智的小故事等,描绘了嗜书人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读书的乐趣,苦难中的欢乐,轻松而沉重。在评史和评书的文章中,视野广阔,分析透彻,评论客观,语气平和而具有说服力。
21、彼得·魏特哈斯《愤怒书尘》法兰克福书展主席的成长之路
22、关于名人读书而成功的故事4:鲁迅在“三味书屋”
23、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24、△我们如果养成了一个“爱书、释书、疑书,多向思维、触类旁通”的习惯,就会像读书一样读生活,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
25、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26、杨义《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读书不可卖弄窍门,却又不可不寻找窍门。
27、关于读书的30种好书,关于读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关于读书的喜怒哀乐,关于我们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8、这本书话,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写作者过去读书生活的;二是评史的文章;三是书评。文章共36篇,计200千字左右。这本书话思想性、学术性较强,其文章篇幅长,叙事详细,分析透彻。在写读书生活中,透过个人的读书经历,展现了时代的大场景,呈现给读者的历史画面,真实感人。诸如琉璃厂寻书、在监狱中与管教人员斗智的小故事等,描绘了嗜书人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读书的乐趣,苦难中的欢乐,轻松而沉重。在评史和评书的文章中,视野广阔,分析透彻,评论客观,语气平和而具有说服力。
29、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30、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
31、 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权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当代受到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之一。
32、 本书从作者、文本、书籍、读者四个方面入手,介绍了14到18世纪之间书写文字如何分门别类、编目归档,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和机构对文字和印刷品的领会和感受。本书无论是在文化史上还是在文化史相关的理论上都堪称力作。
33、问:你七十多了为何还爱读书?答:因为我热爱自由。问:难道不读书就没有自由吗?答:对。我说的是精神自由。不读书的人,可能有肉体的自由,但精神上只能做别人思想的奴隶。一个人不读书,只能做别人思想的奴隶;一个民族不读书,就会做别的民族的奴隶。
34、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35、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36、著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先生谈读书与全民阅读
37、 书籍在古代亦称为典籍、载籍。《孟子•告子下》说:“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东汉赵岐给这句话作注,说是“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也就是登录有关法度方面的文字。《尚书》伪孔《序》则说:“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这里的“典籍”便与“书籍”是同义语了。
38、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39、不投入智慧,书是死书;不撷取智慧,人是呆人。
40、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41、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
42、 本书分为三卷。卷一《墨葬》含24篇文章,这一卷里作者用多篇文章分析批判历史上对文化的践踏。如:历数了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按统治需要对天下图书大加删篡、毁损,以及文革期间竟使世间无书(仅毛选等少量的书)的古今怪现象,指出专制者为了强化其统治竭力删烧不同政见者的书籍,遏制言论,大兴文字狱,且代不乏人,致使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了重大损失;斥责古今学术剽窃者丑行的也有多篇。作者引述历史掌故,评论历史得失,其落脚点在于当代,揭露批评当下不利于文化建设的现象,言辞深刻犀利,发人深省。卷二《居高声自远》,计45篇,着重品评所读之书,包括古书、今专家及友人之作;集合了以往发表的序跋;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等。这些文章不仅仅是介绍别人怎么说,往往融入了鲜明的个人观点,可以说这些多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给社会的不错的精神食粮。卷三《如沐春风遇先贤》共18篇。钩沉早年文人往事,叙写交往的当代大家、文人朋友。如丁聪、方成等。这些故事写得生动可读,通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出对他们的敬重与热爱。文如其人,作者爱憎分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43、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