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会起《晚熟的人》这个书名?莫言在入驻抖音时,这样解释“晚熟”,他说:
2、世界上的事儿就是这样,无论多么高的山,也有鸟飞过去;无论多么密的网,也有鱼钻过去。
3、《晚熟的人》每一个故事,都有“我”的“企图”,是对当下时代精神的灵魂发问。小说中的“莫言”,与真实世界的莫言,在作品内与作品外“镜像对问”,到底这些人这些事儿是怎么诞生的,世界又怎么了呢?新的时代孕育了新的人物,新的人格,乃至新的作品,是周围的环境催化人性的变化、成长,亦或是扭曲、苍凉。
4、在创作新作前,莫言老师去家乡查阅了很多地方志,让自己贴近这些“问号”,他的抒写是一种表达,更是对时代的追问,用自身的经历、高密东北乡变化的人和事去观照当下变幻莫测的世界。
5、不管是多远大的志向,世界上总有人可以去实现,总有人过着你梦想的生活。
6、太阳月亮,因为有了高度,它们的光芒谁也挡不住;高山大川,因为大地的宽容,而相安无事,合成风景。
7、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早熟的人过早地接触到了太多的人情世故,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冷漠,容易对这个世界低头,像成熟的稻谷,被生活所累,弯了腰;晚熟的人,可能人到中年才开始成熟,却像冬日山间的松柏,虽腰身弯折,却蓄势待发。
8、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
9、年轻时候傻乎乎的,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职场斗争,看起来都是又呆又蠢,根本搞不懂规则,也看不透原委,但依然每天乐呵呵的。
10、你是受了西方文学影响又继承中国文学的传统然后又从民间文学里汲取了营养,你的文学,也是杂种!
11、蒋二不是晚熟,他需要成熟,以至于在故事最后,“我”对蒋二所说的话是:
12、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丑陋事物的存在。
13、可是表弟却丝毫不领莫言的情,他口口声声说莫言所有的小说加起来,也抵不过他写的一行字。说莫言浪得虚名,欺世盗名,只不过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在他心目中,莫言,就是驴屎。
14、世界上的事儿就是这样,无论多么高的山,也有鸟飞过去;无论多么密的网,也有鱼钻过去
15、正如莫言所说,人生有些人早熟,成功的比较早;而有些人就是晚熟的人,他们到了三十岁以后,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慢慢搞懂自己所追求的事。说对的话,做对的事,再去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达到“晚熟”吧。
16、从书名《晚熟的人》来看,“人”仍将是这本书的主题。
17、最初对莫言老师作品的震撼是读《丰乳肥臀》中对分娩的女人和驴子描写,抚着同样“有阅读感受”的腹中做踢踏运动的胎儿,如同我也在接生现场。
18、我想生活中肯定有这样的一类人,年轻时候傻乎乎的,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职场斗争,看起来都是又呆又蠢,根本搞不懂规则,也看不透原委,但依然每天乐呵呵的。
19、但随着情节进展,一句“我陡然又晚熟了一个量级,明白了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戏,编剧和导演都是我身边这位晚熟透了的蒋天下蒋总。”让人开始觉得此晚熟非彼晚熟,对晚熟的意义开始怀疑。
20、一开始写的是三个铁匠打铁的故事,写莫言在看铁匠打铁。他把三个铁匠介绍的很清楚,把他们打铁的情景写得很好看。
21、曾国藩曾说,做人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智慧,推功于人。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才华,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可能江郎才尽,令人惋惜。或遭人妒忌陷害,无法施展才华。晚熟的人,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在沉默中积蓄自己的实力,最终能有爆发的一天,让人刮目相看的一天。
22、“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蒋二道,“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
23、小说中也有一位“莫言”,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身边的人和事,也在直觉创作中蕴含理性。这种理性是一种思考,一种掷地有声的发问。别林斯基曾问:难道艺术就不需要理智和思考力吗?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的艺术形象读来充满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觉,发挥了文学审美感性特征,更把人物形象提升到了一个通常感性和理性都无法达到的至高的理性境界。
24、世上的事情,有时候说不清楚。固若金汤的城池,一个老鼠洞就可能泄露天机;严防死守的战线,因为内部原因,让人自由穿梭。
25、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我觉得它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蒋二不是晚熟,他需要成熟,才能做出与自身阅历、年龄相符合的事;其巧妙地讽刺了“蒋二”这个幼稚,自私,爱占便宜,趾高气扬的小人得志形象。
26、莫言自己曾经说过:在几十年的写作经历中,他一直“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既把好人身上阴暗的一面,好人身上的七情六欲都表现出来,也把坏人身上人的部分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对于“普遍的人性”进行深刻的描写。
27、在我们的前后左右,每时每刻,都有一些像黑白驴一样的阴阳人,他们察言观色,他们趋炎附势,他们唯利是图,他们见利忘义。
28、莫言也在新书发布会中说:晚熟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首先从文学的角度,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的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我想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希望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如果你早早成熟了,固化了,你将来的创作就在不断重复自己。
29、《晚熟的人》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我”带着法国朋友回到故居游玩,在故居遇到了蒋于是回忆起了一系列与蒋常林等人相关的回忆往事,最后在蒋二的邀请下,“我”与日本友人观赏完最后一场令人尴尬的武术作戏表演。
30、早熟的人就是在一个尚未合适的年纪,接触到了太多的人情世故,过早地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冷漠。
31、多年来,莫言对文字,有一种近乎“洁癖”式的苛刻与珍惜。这种苛刻与珍惜,是让他写出卷帙浩繁的巨著的原因,更是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历经漫长的数年,才迟迟创作出首部作品的最好解释。
32、我读后感触极深,我并不是那种感性的人,而是书中的文字的确深深地戳中了内心最软弱的地方。人到中年,才开始开悟,才开始明白哪些东西该抛弃,哪些事该保留。
33、幸福和痛苦都是比较出来的。没有痛苦作比较,幸福也是察觉不到的。
34、珍惜自己“羽毛”的人,才能让那些“羽毛”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泽。在浮躁和喧嚣的时代,保持缓慢的能力,拥有持守的能力。“速成”的成功学只能贩卖焦虑,唯有脚踏实地,静水流深,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成长。正如莫言曾在一次演讲中所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35、一是对在这种有点愚昧和虚伪的文化和道德的绑架下成为牺牲品的人不幸命运的唏嘘。
36、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却始终没有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
37、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授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尽管他的想象精骛八极,神游天外,但他的骨子始终脱离不了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当我们问他,如果您将忘记所有,您希望最后一个忘记的是什么?他诚恳地回答:
38、年轻的时侯,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侯,放弃什么都不为错。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较晚熟,而且被劣人催熟,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一个孤独的人。
39、我们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时间干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业绩。
40、当你不断提升自己,一直积极向上,那份晚熟的智慧也许就在前方等着你。
41、理想并不是不可实现,只是你还没有修炼到那个程度。
42、很多家长总喜欢强迫孩子去实现什么梦想,其实那个梦想不过是家长自己未实现的遗憾罢了。
43、少年就这样成长,梦就这样成为现实,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
44、1976年,莫言参军,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4年里,他阅读了大量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着重大影响。
45、莫言没办法,又介绍他去当了兵,结果复员以后他还是不干正事,找莫言借了三万块,说要办厂。结果他整天请客吃饭充大款,两个月就把钱造光了。要知道,那可是九十年代的两万块钱。
46、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立志向,大可以立得远大一些。不管是多远大的志向,世界上总有人可以去实现,总有人过着你梦想的生活。生活陷入困境时也别绝望,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可以过上理想中的那种生活,理想并不是不可实现,只是你还没有修炼到那个程度。
47、在《晚熟的人》这本书里,莫言提到了晚熟的人的特征,他认为人还是晚熟点比较好,过早成熟会耗费一个人的纯真。
48、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更高的期待,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
49、《晚熟的人》这本书,同样延续着这种人物描写的特点。在书中,莫言用12个故事,讲述了获得诺奖后八年的里里外外。12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澡堂子到网络空间。
50、在此之后整整8年的时间,莫言被外界质疑陷入了诺奖“魔咒”,再未推出任何一部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