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今的中华古籍其实已经不难读了,因为已经有译文了嘛。应该提防的是那些差劲的译文。有不少古文译者,治学很不严谨,或者学养不深,译出来的白话文问题丛生。
2、柏拉图在他的《斐多篇》中描绘了苏格拉底喝下毒药后的最后时刻,苏格拉底摸了一下自己,说等要离抵达心脏,他就完了。他已经开始变冷……说出了最后的话,”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比俄斯(希腊神话中的医神)一只公鸡,千万别忘了替我还上“……这就是我们这位朋友的结局,我认为他是他时代中所有人中最优秀、最睿智、最公正的人。
3、但寡欲并非是因为他瘦弱不堪,有人说他长的看起来简直就是“欲望之神”——眼睛突出,扁鼻子,大嘴,矮胖,他自己也说,如果不是献身哲学的话,他的相貌就暴露了这些欲望的特征。
4、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5、这个故事也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慎重,苏格拉底逃走会导致当时雅典法律的权威性受到破坏。因为自身认为法律不公正,就有合理的理由逃走这是不应该发生的。
6、公元前399年,希腊世界的雅典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审判。70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亘古以来最有智慧的人”(蒙田),被雅典人以城邦利益的名义判处了死刑。
7、《尼采读本》和《尼采散文》是尼采哲学著作的精选集。读精选集,往往是聪明选择。
8、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9、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理想国》
10、我们首先说苏格拉底的哲学的研究,或者换一个角度回到刚才的问题:苏格拉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而被处死,他因为什么样的品质、德性而被处死?会因为勇敢而被处死吗?
11、大概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受审。根据记载,他被指控的罪名是:“(1)对城邦崇拜的神不虔敬,而是引入新的陌生的宗教惯例:(2)更有甚者,腐蚀青年。”指控者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2、他很欣赏伯利克里的情人阿斯帕西娅——美貌而富有才华,但止于欣赏而已。他始终不像有些智者那样收钱来教授知识,他曾经富裕过,还自己装备了盔甲,充当“重装步兵”,但是到了晚年,他一贫如洗,有时仅靠富裕的门徒,如克里同的接济来维持生活,因为他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一种哲学的使命上。这是第一个德性:节制。(苏格拉底之死故事)。
13、我想就是:通过死能够传递许多生的讯息,死亡使我们知道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死亡使我们知道人的幸福、德性是要盖棺方能论定的,甚至盖棺还不能论定;第苏格拉底之死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人生的道路、职业的生涯,如果你决心成为一个政治家,你要知道政治的限制,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哲学家,或者说爱智者,就要对贫困、冷清甚至是迫害有所准备。
14、苏格拉底: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对手了,看来,我了解你,而你还是不了解我啊。我的死是遵守雅典制度而死,我死的光明磊落。而你,你们民主d,于雅典只是毒瘤,你们让雅典变成了一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雅典在伯罗本尼撒战争中的失败都是败你们所赐。
15、但他后来对民主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批评,雅典的民主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而衰落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公元前5世纪的末叶,而苏格拉底本人的一生恰恰经历了民主制度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他并不是对民主知道的太少而是太多。
16、邓晓芒是国内研究康德的顶级专家。与其耗费巨时巨力把康德的三大砖头通通啃一遍,不如耐心地嚼完这块并不厚的干面包。
17、也就是说,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的文化,和基督教的启示的文化,这两者的合流构成了现在的西方文化主要的源流。
18、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19、我很清楚,我的时间已到,与其继续留在世上,不如从纷扰中解脱出来、安然地死去。这就是为什么神的声音没有警示我回头的原因。
20、先生们,这些传播谣言的人才是我最危险的控告者,因为他们的听众倾向于想象这类研究者不信神。而且,这样的控告者不仅数量很多,针对我的指控也开始得很早。在你们很容易受到影响的童年、少年时期,他们就已经去跟你们说那些话,就已经轻松地赢得了这场官司了,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人为我辩护。
21、调查员:想必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了。那你们在苏格拉底死前一定见过他吧。你们没有帮助他逃脱吗?他对死亡究竟抱有怎样的态度?
22、学 生:我知道你会这样说,知识只留给自己,而你现在就要离我们而去。但我认为我也一定要分享这种安慰,为什么一个真正把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却感到欢乐?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
23、每当谈论起世界文明的停滞不前或希腊文明的不进反退时,人们总会以苏格拉底的不幸为例来佐证雅典人的冥顽不灵。如今,经过翔实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对苏格拉底,以及他的生前身后之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位街头演说家虽然有点招人厌烦,却才华横溢,他用追求学问的一生致敬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盛行的思想自由精神。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相信神明的存在,于是苏格拉底便自称神的使者,能预示以何事不当为。虽然大家不能完全理解他所谓的“灵迹”,却知道他对常人视作神圣的东西嗤之以鼻,对传统习俗置之不理。最后,当政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这位饱学之士。
24、游叙弗伦自认为是非常懂神的意旨的人,他状告父亲贪财害命。老师与游叙弗伦在王宫的长廊相遇了,于是他们进行了一场辩论。
25、硬壳精装,锁线工艺,堪称最具收藏价值的版本
26、我在《想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这几个人的书你一定要读》中谈到:“克里希那穆提学说巨大的震撼力与旷世的深刻性,并不亚于尼采…与尼采不同的是,穆提继承了佛学的灵魂,因而有时干脆站在思想和思考之圈外,去探讨思考本身的弊端与思想本身的局限性。”
27、死亡不是邪恶的,否则神会警示我。死亡可以是一种消灭,于死者一切归于虚无;死亡也可以是一种改变,死者的灵魂将去往另一个地方。
28、希望你我都能勇敢地踏入这些艇中,甚至凭我们的独立智慧,利用它们,操纵它们。
29、近来,我了解到在我们这里有一个从帕罗斯来的智者。恰巧我也碰到一个人,凯里亚——希波尼库的儿子,他花在这个智者身上的钱比其他人花费的总和还要多。
30、路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31、先生们…真正的困难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如何避免邪恶、避免不公正。如果说年迈的我将被死亡追上,那么正当年的你们,已经快被邪恶、被不公正,追上了。当我离开这所法庭,我接受我的判决、迎接死亡,而你们也将接受你们的判决、迎来堕落。——毫无疑问,你我的结局就该如此,对此我觉得非常公平。
32、《哲学的故事》通过讲哲学家的故事,来阐述大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静心研读此书,可进入人类哲学史的核心。深刻的思想性和超凡的生动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
33、结果,一个学生刚走进果园,就遇到了一个又大又好的苹果,但他没有摘下。他想等着摘更好的苹果,可后来再也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苹果。另一个学生刚刚走进果园就摘下了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但后来他又遇到一个更大更好的苹果,他却后悔了。所有学生都没有摘到最好的苹果!“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请求。
34、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35、在这场冲突中,可以说苏格拉底几乎是孤立无援的,我们只要看看控告他的三个代表人就可以看到——分别是诗人、修辞家、手艺人兼民主领袖。可能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家会和哲学家结盟来反对政治家,而在古代雅典,艺术家却是站在政治家一边反对哲学家的。
36、但是到了第三篇,即《克里同篇》时,他变得非常坚定,绝不同意逃跑;在最后一步,即《斐多篇》所记述的,他在临死的那一天里,表现得非常宁静坦然。这样,由忧虑到犹疑,到坚定,到坦然,便构成一个四部曲。
37、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参加战争,他一般来说是个比较消极的公民,因为他更关心哲学而不是政治,更关心真理而不是各种政治上的意见;他不介入d派之争,这样也往往为双方所排斥。
38、对某些人来说,死亡还是一次政治事件,法律事件,历史事件。大多数人的死都是默默无闻的,只有少数人的死进入了历史。最后还有一种死,是极其罕见的,它是一种趋向于永恒的精神事件,那么苏格拉底的死是不是这样的一次精神事件呢?
39、▌故宫作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公认的全球最顶级文化艺术殿堂,书画藏品超过15万件。
40、《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爱默生曾如此评价本书:“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所有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
4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确实不在乎死,但不是要有意去死,那苏格拉底为什么不肯逃走呢?斯特劳斯在《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有一句话说,苏格拉底宁愿为了在雅典保护哲学牺牲生命,也不愿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把哲学引进克里特(意指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