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吹竽鼓瑟声悠扬。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
2、王维 (辋川集·宫槐陌)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屈原的诗最短)。
3、雨中思绪集点评::这首小诗写得简明扼要,以最经济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人们不会忘记的历史故事,“高傲的翅膀/一次又一次寸殛成灰”写了诗人的不得志,“火中凤凰片羽纷飞/灼痛九畹溪”则写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投江事件。“九畹溪”指九畹溪入江口古名为巨鱼坊,是传说中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魂归故里所在地。是屈子凤凰涅盘之所,“洇红众多神灵的家”则是把屈子的死升华为成神的故事,而其身后“兰台萧艾弥天/恶草正疯长”乃人们的追悼和政治环境的恶劣。最后一节是以古鉴今,抵达净化人世担当道义的诗人精神,表达端午节存在的深远意义。弥天/恶草正疯长”乃人们的追悼和政治环境的恶劣。最后一节是以古鉴今,抵达净化人世担当道义的诗人精神,表达端午节存在的深远意义。
4、沈亚之 (题侯仙亭) 新创仙亭覆石坛,雕梁峻宇入云端。岭北啸猿高枕听,湖南山色卷帘看。
5、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6、 古今论者,包括太史公,都把《离骚》列为屈原诗之⾸,盖此⽂最⻓,辞采最美,流亡之叹亦最深。其形式,与《天问》迥然有别,此当后论。我与诸家不同处,在于不割裂屈原诗整体,⽽以“同⼼圆”结构把握之,尊《天问》为第⼀,因其思想能量最强,堪⽐所有诗作的发动机;境界最⾼,⼜引领着屈原诗的整体超越,使诗不仅慨叹⾃身,更直指存在的本质。所以对不起啦太史公,请允许我按照⾃⼰感受,重排先后。关于《离骚》题意,⼏千年来,⼜是众说纷纭:遭忧说、别愁说、牢骚说、离忧说、遭扰说、曲名说、⽅⾔说、苗语说、罹忧说、太阳之歌说……请参看周建忠《楚辞论稿》,他综合古今学者对《离骚》题意的解说,竟达四⼗五家⼆⼗七种之多。这⾥,我颇为⼼仪把《离骚》和楚语、楚声相连的想法,这挣脱了从“离”、“骚”⼆字望⽂⽣义的局限,我后⾯谈到屈原诗分期,诗⼈创作《离骚》巨作时,必有相对稳定的⽣存⽅式,⽽不可能颠簸在漂泊途中,因此,⻅到“离”字,就解释为流离、放逐,⻅到“骚”字,就解释为骚动(引申为忧虑),都不稳妥。须知,屈原诗写于秦始皇“书同⽂”之前,后来的⽂字⼤⼀统,还没侵蚀各地的⽅⾔原声,巫——萨满⽂化才是楚⽂化正宗,灵均之诗,传承的应当是这个正统。查《说⽂》“离”字,禽⾸兽形,作⻤神状。后来以“离离”形容众多、繁茂(“离离原上草”),仍保有原意。“骚”字,或可作“动”、“扰”解,进⽽成“憂”,但似乎还有点牵强。骚动状,与其像动物,不如更像植物,⻛吹草低,波浪重重。巫师有“离”之⻤魂附体,迷醉在跳舞降神中纵情吟唱。犹如远古“聚燎”之礼,⼈们集⽊焚烧以祭天。焉知《离骚》⼀词,不是⼀场盛⼤祭典的命名?它指归的是超越,⽽⾮仅仅抱怨⼀番。所以我觉得,不知其本意时,最好不⽤猜测附会,⽽应该效法《天问》,留出这空⽩,等待有识者开辟新资源(例如存留⺠间的古楚语⾳),找到更精准的答案,也让我们⼼中的灵均安顿归位。
7、 要指出的是,实验性的核⼼意义=⾃觉的创造性。⾃觉改变写法,就在改变所谓“内容”,它们都挑战着诗歌本体,承担深化“元诗意识”之⼤任。从屈原诗的巨作,到胡适先⽣⼉歌⻛格的“蝴蝶⻜呀⻜”,这个意义贯穿始终。
8、王勃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9、⑤苏州⼤学⽂学院施仲贞推荐:⼀篇颇有⻅地、⽽⽹上佚名的⽂章《屈原离骚的结构模式》
10、 ⼀个古今中外“共时的”参照系,也苛刻地审视着我们,谁也不能回避。
1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
12、 然⽽,⽣平之谜不可解,是否影响屈原诗之伟⼤?当、然、不!不仅不,某种意义上,更提纯、凸显了这些诗作的⽂学本体意义。
13、 ⽆独有偶。在此,请容我稍许离题,借中⽂⽂学史上另⼀部旷世杰作的命运,给屈原诗做⼀佐证。这部杰作,就是被称为“天下第⼀奇书”的《⾦瓶梅》。
14、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15、《九歌》的语言:《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
16、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而且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屈原反复劝诫楚王,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17、雨中思绪集点评:梦龙的这首端午诗,表面上从诗人们通常的着笔处:悼屈原,宕开一笔,写如今的诗人“我”的卑微的生存,表面看起来与悼屈原无关,实际上笔笔仍然是悼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之作。“如故人所愿,这些年,我好好地活着。”,“如故人所愿”乃是如屈原所愿,让后人幸福的生活正是屈大夫的舍生取义。这也就是“艾草有迷人的味道。”的真义所在。接着写作者日常的生存状态,但“每天工作,阅读,/用忧伤或喜悦,擦拭着/生活的明珠。/依然登高,但不再望远。/蓦然回首,看到过身后无底的深渊。”可见作者反观意识和自我悲悯情怀。最后“想到故人,天空的星子/就明亮一下,想到故乡,/丹河的碧水/就夜夜潮生两岸。”两个“想到……”的句式表达了屈原的诗人精神照亮了作者夜行的潮湿的路。这也就是端午节给后人的启示,从而照应诗题:端午辞。
18、这五部分,内在贯穿,是⼀个层层递进的整体。我自己的写作,传统的反思,这⾃觉的全球意义,都归结到了屈原诗那个精神源头上。这最重要的源头,仍然隐没着吗?抑或终于开始浮出⽔⾯?反证了⼀种超越时空的深度?我当然认为是后者。
19、王维 (阙题二首)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0、 从“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起,⾄“厥利维何,⽽顾菟在腹?”,共⼆⼗四⾏⼗五问。此篇接续上篇⽽来,宇宙既创,⽽四维如何营造?世界怎样安排?⼋柱九天、⽇⽉星⾠,都在此⼀诗歌蓝图中。此篇语⽓急促,节奏紧凑,四⾏⼀换韵,如⾳乐急板,最紧迫时:“幹维焉系?”“天极焉加?”“⼋柱何当?”“东南何亏?”连续的⿎点,⼀声逼迫⼀声,狠狠掀翻了流传千古、仿佛笃定⽆疑的天地体系。
21、屈原在诗中反复地咏叹明君贤臣,实际上也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其中饱含着悲愤之情。
22、 试整理之:“灵均——内美”,确定⼈格美与⼈⽣美之同⼼圆;“⽈”,把持语⾔与万物命名之关系;“天问——提问者”,⼀种彻底质疑和追求深度的思维⽅式;“美⼈——美政——美道”,⼀个植根于内⼼的判断标准,推衍审视周遭世界。“⻓⽆绝兮终古”,所有时间都是内在时间,“美⽂”空间共时地含括⼀切处境。
23、 质⾔之,抒情史诗——空间诗学,绝⾮⽂字游戏,乃是追求思想深度之必然。它不以诗叙史,却含史⼊诗,以⼀个⼈的内⼼,呈现所有历史的深度。这样的诗歌,通过语⾔建构,能成就⼀部思想辞典。它们⽴⾜于这深度,因⽽不惧怕时间,甚⾄不惧怕翻译的挑战,因为那难度恰是对深度的证明。欧洲⽂学史上,近代但丁的《神曲》,呼应了屈原诗的理念。⽽我⾃⼰带着从⽂⾰等等疼痛经验提炼出的写作,⾛遍了⽂化籓篱分割得七零⼋落的世界,却从未遇到不可理解的难题。中国思想辞典,凭借其深度绝对普遍有效。
24、白话译文: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25、就如同每次我们去祭奠长辈不会忘了祭祀祖宗一样,要想读读诗词,总也绕不过《诗经》《离骚》。但读起来真的太费劲,试了好几次,还是放弃了。
26、离,通罹,罹难;骚,通慅,忧愁;“离骚”也就是遭受了忧愁的意思。这个忧愁有离别之愁,也有牢骚之意,但由于我们的屈老先生写得太过于牛B,以致于它也成了一种文体的名称。
27、王维 (辋川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8、译文: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29、 古典诗歌美学,依然在加⼊今天的“思想之诗”。对当代诗⼈,强调屈原诗开创的形式主义传统,⼀点⼉都不过分。“⾔之⽆⽂,⾏之不远”,⽂者,章也;章者,法也(“彭咸之所居”!)。书写决不同于⼝语。如果唐代诗⼈的幸运,是可以踢同⼀个形式的⾜球,且⽴⻅⾼下,那我们的不幸或万幸,就是要为每⾸诗发明⼀套⾜球规则,不仅⾃圆其说,还得射进球⻔!我说过,“纯诗”是没有的,但必须把每⾸诗当作纯诗来写!这⾥的“纯”,就是指诗作的形式要素。我们写的是汉字,所以古⼈说的炼字、炼句、炼意,都在笔下。“对仗”提示着视觉的空间,“平仄”要求着⾳乐的能量,“⽤典”在指出通过互⽂重写传统,还有屈原诗最重要的美,⼀⾸⼤作品⾮它莫属的结构!还有屈原诗⾼超的哲学,⽴体处理时空关系的意识……它们都应该在当代转世,且⼤⼤拓展之!
30、⼀如《⾦瓶梅》,有明⼀代⽂⼈,没有⼀个配得上写出那部⼤作。同样,《屈原诗》绝对不该笼统归⼊《楚辞》。司⻢迁所悲之“志”(诗⾔志之“志”)中,那震撼千古⼈⼼的⼈⽣慨叹、⼈格洁癖、⾼傲情怀、璀璨表达,说⽩了:没有第⼆⼈写得出来!司⻢迁不屑提及的“宋⽟、唐勒、景差之徒”,谁配得上《天问》、《离骚》、《九歌》、《涉江》?它们必出⾃⼀⼈之⼿,是⼀个命运、⼀颗⼼灵、⼀位天才、⼀次⾎祭的结晶!因此,“屈原”——“诗”,这个单数全称,才是2300年中⽂诗歌⻓河的个性源头!它不需要倚仗外在的地理和时间,它依托的,仅仅是⾃⼰的内在深度,并在滔滔岁⽉的淘洗中不停被验证。屈原诗,既写于远古,⼜写于我们当代。它不是国际拍卖场上的出⼟古董,它的思想仍对当下有效,甚⾄对不同⽂化充满启示,这“灵”才真正活了!这“均”也融⼊⼈类,继续敞开全球化语境的当代意识。
31、《离骚》中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象的一种折射。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32、 当代的“思想之诗”,需要⼀种成熟的意识:那个贯穿时空的思想和美学秩序,就在身边。落到实处,就是回到写作的专业性。
33、第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用法律形式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