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传和合二仙的寒山和拾德都是唐代天台寺的僧人。关于他们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是说寒山和拾得同住一个村子,两人亲如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后来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知道后,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听说此事后,也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去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见面,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乐极而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为庙叫做寒山寺。另一说是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 拾德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 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德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德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汉族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和睦友爱的情意,自宋代起就祭祀为和合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2、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3、沿着历史碾过的痕迹,伫立于敦煌千年的风沙中,听风声里无奈的叹息,身处阳关落雪处,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阁中,触摸范氏一族代代坚持的守护。这里,有中华文化的积累像流水般溜走,有历代工匠的梦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恢宏战场,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忧愁哀伤,有李白对酒当歌的豪情,有与扬州八怪渲染笔墨的意想。
4、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5、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6、越海霜天暮,辞韬野草干。俊通司隶职,严奉武夫官。
7、归guī,声母g,韵母uī,声调一声。扩展资料归汉字笔画:
8、从我国汉族民间的喜神,掌管百年好合的婚姻大事,到推崇的白话诗人;从东邻日本评价极高,并成为其文化渊源之一的诗僧,到美国嬉皮士的宗师,其因时空转换而对其形象及诗文的不同解读,真是大相径庭,不由不惊诧,扼腕而感叹。但还有一个的解读,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不知是借和合二仙的诗(应该是伪作)表达自己的懦弱胆怯,听天由命,不当出头鸟,自扫门前雪,还是表达中国人的智慧,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无为就是有为,为唾面自干,指望对神明等靠要,白得馅饼的精神洋洋自得。这就是有名的《忍耐歌》。本人才疏学浅,道行不够,对其高深莫测的文化底蕴和大智慧,的确不懂。
9、猛虎死不辞,但惭前所为。虎坐无助死,况如汝细微。
10、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
11、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着药锄出了门。但他没有去挖药,却朝着平时两个娃娃的去向,一路走来,慢步蹀躞的寻觅着精心做的记号,他找啊,找啊,在深沟里一块小茅坪上,隐隐看见浓绿的草丛中,一条白线在风中微微飘动。他兴匆匆地向前走了几步,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针线附在一个小而茁壮的草叶上。可是细一看,心里凉了半戴,除了几根异样的草苗,任何东西都没有。他想,反正记号在这里,就要弄个究竟。于是,他就操起药锄,围着小苗四周挖起来。果然,在很深的土层中,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茎。他顺手一拔,原来是一根白光细嫩的大黄芩!他喜滋滋地刚要把黄芩放进筐内,忽然黄芩指着旁边另一根小草说:“不光是我,还有它呢!”他一听,又在那根小草周围挖起来,挖出一看,喝!竟是一根四肢齐全的大人参。他把人参和黄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走着想着,人参、黄芩都是名药,真是天赐之物,我何不精心炮制,救济世人呢。
12、用“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替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3、也许一个中学生对于这些历史并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并不是书本上的之言片语就能撑起一个华夏的文明,我们在追求那些无所谓的明星时,是不是应该转过身来,追捧已经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脚步中,拾起一丝空闲,静看细水流长,细数庭前花落。
14、在佛教中,寒山传说为的化身,与师傅丰干(弥陀),拾德(普贤)并称为三圣。寒山生性洒脱,不为世俗所羁,其诗清奇雅致又明白如话,展现心灵世界的宽广与自在。在,寒山诗被列为释家诗之首,共收入303首,编在23卷中。的新文化健将胡适先生极为推崇寒山的诗,他在公元一九二八年所着的白话文学史中,寒山被认为是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话诗人之一。这和五四的新思潮白话文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15、每岁同辛苦,看人似有情。乱飞春得意,幽语夜闻声。
16、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17、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
18、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
19、阳关,我觉得它是中华民族品质的象征,它屹立在黄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远方,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吗?它开放积极,丝绸之路在它脚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姿,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博大胸怀吗?但是几百年后,余秋雨来到阳关,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还有残雪……阳关被废弃,阳关的坍塌,使中华民族更有骨气。阳关之后,再无阳关!
20、“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赏析:
21、寒山的诗,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高高顶峰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是为象外人。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其抒发自己参禅的心得体会的诗,空灵飘逸,剔透晶莹,把人带到一种毫无烟火气的玄妙境界。
22、越岭南滨海,武都西隐戎。雄黄假名石,鷣鸟远难笼。
23、为什么叫《文化苦旅》?先说一个现象:中国人每当假期,总想去名胜古迹旅游。我们向往的,仅仅是景色吗?当然不是,游客更想体会的是文人曾经的情怀,去寻觅曾经使人陶醉的诗意,去感悟意味深长的哲理。当我们徜徉在古圣先贤曾流连忘返的花径绿洲时,仿佛瞬间与先贤们产生了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人们想借此对国家、历史产生新的理解与感悟。余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伟大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并不好悟,需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体会,才能领悟到真谛。
24、一个作家能产生这么广阔、这么深远的影响力,一定有他的道理。
25、五千年来,中国所受的种种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而我们能做的则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26、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27、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鸣岐今日见,阿阁伫来翔。
28、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然。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29、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30、终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若还存心忍。步步得便宜。
31、狐鸣门两旁,乌鹊从噪之。出逐猴入居,虎不知所归。
32、眼恶藏蜂在,心粗逐物殚。近来脂腻足,驱遣不妨难。
33、原文:初读《文化苦旅》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后来的那么多读者,应该是他们的儿子一辈,或孙子一辈。
34、对这本书中另一篇令我记忆犹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没有介绍上海的景点,没有介绍上海的美食,却从一个很少有人写的角度入手:人。开篇便是写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与上海人的傲慢无礼、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这么写,这本书出版比我出生还要早,但现在这个问题却是越来越严重,在上海两级分化尤为明显。他还写了徐光启,这位地道的华亭人,从他的角度写了很多上海的过去,让我这个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实长了见识。
35、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