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南宋石孝友《满庭芳·寄别》:争知道,尘缘未了,无计与盘桓。
2、第二类,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消极悲观的厌世型,对生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或逃避现实,抑郁而终。
3、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
4、被人误会,真的好不爽,就是想吵架也吵不出来,因为她的认为最好的姐妹,对我最好的。
5、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6、诚然,看破红尘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明了、体悟世间的实相。佛教认为我们是不可能在世间满足自己的追求与欲望。裟婆世界的本质是不圆满,是苦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命运。
7、看破红尘心胆寒,人心叵测做人难。意思是:看淡了时间男女的悲欢离合,自己不再想招惹这些。世上之人熙熙攘攘皆为了名来利往如果你什么都没有.无它人可利用之处就不会有人在乎你做人不易。
8、第三类,放得下、提得起型。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即使跋山涉水,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或圣人的典范。
9、 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10、(近义词)参透机关、与世无争、四大皆空、超然物外
11、 当看到出家僧人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信佛的时候,世俗大众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看破红尘”了。
12、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13、说到“尘”,我们即想起尘埃污浊。 西方容许穿着鞋子进入宗教场所,如犹太基督教堂。反观在东方的传统风俗里,每个人在进入屋子庙宇都必须先把鞋脱掉,不把鞋底的尘埃带进;以佛教的教义则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带入别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庙宇。
14、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15、(例子) 尘缘未了,他无法毅然决然的离去。
16、白话文:“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17、白话文:“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18、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19、这种事都是没道理的,如果真琢磨出因果来,那不是看破红尘,就是命不久已了。
20、 如果非要从“看破红尘”中找到佛教的正知正见,则是:
21、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22、 首先,“红尘”二字并非佛教词汇,而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23、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24、 包括真正的佛教本身,出家、学佛的真义,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事实上,真正的佛教反而是最积极的。
25、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26、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
27、《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28、《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2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出家、信佛,与“看破红尘”联系在一起,认为出家、信佛的人,大抵都是因为“看破红尘”的缘故。
30、 再次,佛教让我们积极面对世间的一切,甚至世俗世界的人们所不敢正视的生老病死、世间无常,都要去积极面对?这岂是一种消极逃避?佛教修法讲求勇猛精进,在寺院中,僧人们也是早晚课勤奋修学,毫无懈怠。哪里曾体现出消极?
31、年轻气盛,以为世事当如何如何,乃物之本理,天之正义。于是跃跃欲试,也曾双袖一挥,提刀便干。干出过贡献,享受过誉赞。然后,得寸进尺地想要和世界谈谈。却无可避免被这庞大体积向前运动的惯性碾压,被这庞大机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一筹莫展虐,也被亲人离去的无可奈何折磨。虐颓了,磨木了。
32、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安稳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33、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频繁使用的短语。所以,所谓“看破红尘”,就是从繁华的生活环境中,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间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34、这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词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如东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之说,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繁华热闹。
35、释义:到了第二天,却并不来邀约我,只一个人前往,这难道不是看穿一切,顿开茅塞么?
36、我伤透了心,我跨出了第一步,我没有和他说话,男人我也不要了,对于那些曾经的好姐妹这样对我,我也不得不放手。
37、我发誓从良心里说,我从不嫉妒她们...我不知道她有什么地方好让我嫉妒的。
38、 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39、小小年纪,就好像看破红尘,缺少年轻人应有的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