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句摘抄网
菜单
句子大全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美文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王阳明四句教书法(简短69句)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2-28 01:38:15 点击:59次
好句摘抄网 > 句子大全 > > 王阳明四句教书法(简短69句)

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1、   「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雖然感覺痛,但是自己本來有的清淨心,並沒有痛。這是修持的功夫,忍痛後的境界。痛,看著自己的痛,千萬千萬注意,人的痛痛到極點,不但會麻木,而且會死掉。什麼叫做「死掉」?這裡面有回答。

2、    可是后来我在教这个课的时候,反对王阳明,批评他了: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3、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4、讲的王阳明这个问题,用唐宋来做一个界限,其实唐宋以前一直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刚才我们提到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墨道三家,到唐宋以后演变成儒佛道三家,这三家的文化都在追寻这个东西。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剃光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要潜心追究这个生命以及人的本性的问题。这个学问走的路线,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

5、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

6、       宋明理學包括朱熹,是亡朝的哲學,根本不能治理國家的,因為他的哲學思想並不通,沒有到底,因此他的解釋就出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的解釋錯得一塌糊塗。

7、       「有善有惡意之動」,說法也不通達。我們從幾重來做理解。有善有惡是我們意識開始動了,我們承認;那請問王陽明:這個「意」哪裡來的?這個思考很重要。人的存在是整體的(AsaWhole)存在的,我們身心的存在既然是整體的存在,你的有善有惡又是哪裡來的?你不可能離開身心整體的存在,再加上外在的來起用一個有善有惡意之動,一定是從無善無惡心之體那裡來的,對不對?既然有善有惡,那就本來有善有惡了,為什麼又來個意之動呢?也就是說從沒有無善無惡,結果來個有善有惡意之動,這樣表達不通也。但佛法的解釋就通了,這個意識是從第七識(末那識)那邊來的,第七識就是自己抓自己,善的也好、惡的也好,都是自己抓自己,自己抓種子識,然後第六識抓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情執,是我們意識的意根。所以惠明將軍遇到六祖的時候,他要六祖接引他,六祖就講你無善無惡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是什麼?惠明將軍一聽,就悟了。

8、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他定在那裡二十一天,一切的身心煩惱、痛苦都沒有了,成就了阿羅漢的大定。他自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存在的性狀,很重要,那就是一切煩惱,即「諸漏」都沒有了。

9、阳明先生继续说:“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0、关于无善无恶,王畿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天命之性(实即良知本体)至善的主张,符合阳明的见解。天命之性至善,乃是“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的原因。“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是王畿对无善无恶内涵的解释。“神感神应”是说孩提知孝及长知悌之类的良知之发用,乃是完全出于良知本体的好善恶恶。“其机自不容已”是说不必刻意、执着,由良知本体主导的意念便自然能持续不断地好善恶恶。王畿对无善无恶之内涵的理解,与阳明以完全出于良知以好善恶恶来解释无善无恶的思路,是一致的。

11、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性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当时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12、    这个事情你们要特别注意,直到现在王学还影响中国,影响东方也非常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着王阳明学禅的,就是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学问的重点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说,我们能知之性,有个思想,有个知道,见闻觉知就是心。知道那个对的就该去做,不需要有分别去考虑,即知即行。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13、所以现在,系统化的正念练习是一个阳明心学非常好的入门功课。

14、——整理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15、阳明后学中的一些学者在解释无善无恶之际,对阳明在发用上说无善无恶的思路,有明确的认识。如北方王门的杨东明,便认为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指的是已发之感应上的善:“文成所云‘无善无恶’者,正指感动之善而言”(《明儒学案》卷第760页)。东明看到了阳明所说无善无恶是指“感动之善”,这一点在晚明时代学者纷纷从未发之性或本体角度理解四句教之无善无恶的氛围中可谓独树一帜。5又如素有“江有何、黄”之称的另一人何廷仁,也是从已发之感应角度解释四句教前两句内涵的。他说:“师称无善无恶者,指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天然至善之体也。心之应感谓之意,有善有恶,物而不化,著于有矣,故曰‘意之动’。”(《明儒学案》卷第523页)廷仁对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的解释,都立足于心的感应作用来谈,并进而认为“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就是“天然至善之体”,亦即心体。

16、关键词义: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17、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包含在他著名的四句教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掌握了四句教就掌握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

18、请听主讲嘉宾:易飞博士,细细道来......

19、王畿曾提及,天泉证道之后,阳明在严滩问答之际说过:“良知知是知非,其实无是无非”(《王畿集》卷第470页)。王畿自己也多次说过类似的话,如:“良知知是知非,原只无是无非”(《王畿集》卷第464页)。阳明以是非解释良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此处所说难道对以是非解释良知的既有思路作出了否定吗?从字面意思来看,阳明确实是以无是无非来否定知是知非,知是知非的含义已经被无是无非的含义所取代。

20、    我们读书看道书,看到这个地方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人的习气是很难变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习气。这一点我们讲两句古人的诗,大家听了不要灰心。古人说“此身未有神仙骨”,这个身体上没有神仙的骨格,“纵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见仙佛是生来就有种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乱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阳明虽前庭后堂三拜紧跟,蔡蓬头接着掉头又走,王阳明又在后面跟,但却找不到人了。

21、王畿对有善有恶内涵的理解,与阳明存在差异。如前所述,有善有恶工夫不仅遵循了本体的准则,而且获得了本体的推动,只是来自本体的动力不构成工夫的全部动力而已。亦即在阳明看来,初学阶段(亦即尚未达到道德境界的阶段)的有善有恶工夫,可以说并非完全的“自然之流行”,而不是像王畿那样直接说成“非自然之流行”。王畿之所以认为有善有恶只是权法,主要原因便在于他认为有善有恶作为工夫是没有本体推动的,亦即完全不是本体工夫。

22、   「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這個生命存在有源頭活水,那我們要問:這個源頭活水在哪裡?那是意識清淨面的展示,是佛法五十一個心所的善十一這一面的起用。朱熹整個的這首偈子,無非是描寫善十一。善十一是:「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很可惜,朱熹不懂唯識也。

23、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根据六祖慧能来的,你们都知道那句话吧?慧能大师不是拿着衣钵回到广东岭南吗?当时六祖接引惠明禅师。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那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好的不想,坏的不想,一切都不想。六祖教他这样做,当然惠明照这样做了一下,他真的办到了。“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惠明禅师开悟了。这个“哪个”就是疑情,是问号;可是一般后世学禅的看了《坛经》,都看成是肯定的句子。以为六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错了!以为修到最后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达到这样就悟道了,完全错了。

24、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关于这四句教,我就这样公开讲了几十年。

25、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26、阳明先生继续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于中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27、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 

28、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

29、综合上述两节,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无善无恶是指心体自然好善恶恶的状态,之所以说无,是因为没有也不必掺入人的刻意和执着,以至于像“不曾好恶一般”(《全集》卷第33页)。第阳明对心体的论述,是就其感应之发用来说的,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都是就已发之意念而谈,都是引导人进学的工夫。

30、5纵观东明对无善无恶的诸多诠释,可知他对阳明的意旨不乏深入的体贴。然而如果追问东明,他所谓“感动之善”究竟何指的话,则会发现他的主张和阳明并不相同。他不仅以发善念、行善事等为“感动之善”,而且认为这些善念善行足以遮蔽心体。就阳明的立场来说,东明未免忽略了心体具有的时时好善恶恶的能力,夸大了善念留滞心体、障蔽心体的负面作用,以至于否定了善念本身。实际上,阳明试图借助无善无恶一语中的“无”表达的,不是连善念也一并否定,而是否定对好善恶恶的刻意、执着。之所以有可能和有必要否定对好善恶恶的刻意、执着,都是因为心体固有好善恶恶的能力。当然,无善无恶一语未能直观地表达出其真正反对的不是善念,而是以刻意、执着的方式达到善念。这一表述形式上的弊病,在对阳明意旨多有善解的东明的误解中,直接显露出来。

31、所以我常常讲,东西方文化都说人为万物之灵,我说那是人类自己吹牛的,人类一点都不灵,这些人性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不管东西方所有宗教、哲学,到现在还没有解答出来,拿不出一个结论。人怎么会生来的?一男一女在一起,精虫卵脏相结合,一下就变出人来,而且变出来的人个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到现在也没有结论啊!人类现在可以上天了,可是最基本的生命与人生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结论,还没有脚踏实地呢!

32、在发用上说本体、离发用则无本体,是阳明学的基本立场。如阳明曾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全集》卷第123页)与阳明的这一思路一致,明莹无滞虽然是对心体的状态的描述,但却不是直接在心体上说的,而是在其不断发出的对事物好恶的意念上说的。唯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在“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之后,阳明马上又说“原是个未发之中”(1)的含义。根据阳明在用上说体的思路,此处说的未发之中,正是就发而皆中节之和来说的,亦即是就明莹无滞代表的好恶完全出于良知,不作好恶来说的。基于此发而皆中节之和,可以进而推断其对应的是未发之中。亦即此已发,乃是没有被私欲隔断的本体所发之念。

33、由上可知,无善无恶指的是完全出于良知地好善恶恶,或说好善恶恶却不刻意、不执着。2重要的是,构成其语义的好善恶恶和不刻意、不执着这两个方面的分量并不等同。尽管无善无恶在表述上突出的是不刻意、不执着,并且不刻意、不执着确实构成其显著特征,然而唯有在意念已经能完全出于良知之动力以好善恶恶的情况下,才可以强调不刻意、不执着。如果意念尚且受到私欲牵累,必须有所刻意、执着,才能做到好善恶恶,那此时就不能强调不刻意、不执着。由此说明,相比于不刻意、不执着,意念根据良知以好善恶恶,才是无善无恶语义的重点。吴震先生便已指出这一点:“良知的‘发用’在特征上是‘自然’的,然在本性上则是一种‘好善恶恶’的能力;‘好恶’能力虽是一种道德情感,但它取决于良知本体,是决定‘良知本无知’之所以能转向‘无知无不知’的依据。”(吴震,第196页)

34、    以上这一段是南师的见解,很值得我们细心地琢磨体会。

35、(转自“湘潭道南书院 2016-11-08”)

36、欧美在心理学界广泛传播的”正念”也印证了心学的初步,而心学更像是正念未来的归宿。

37、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譬如这一张白纸,本体嘛,就是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就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应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是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止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38、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

39、(1)《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三年泾里顾氏宗祠刻本。

40、   「半畝方塘一鑑開」──形容我們人的存在,生命整體的存在。

41、“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

42、    “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镜子上的渣子要时时擦干净,“勿使惹尘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没有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像镜子一样干净,不可以使情绪、心理感觉落到上面。你们诸位问修养问题,这个偈子是很好的答案。

43、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认为自己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要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忧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多得不得了,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无论做一个普通人,或者做一个领导人,都需要这个修养。

44、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了的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

45、    讲的王阳明这个问题,用唐宋来做一个界限,其实唐宋以前一直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刚才我们提到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墨道三家,到唐宋以后演变成儒佛道三家,这三家的文化都在追寻这个东西。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剃光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要潜心追究这个生命以及人的本性的问题。这个学问走的路线,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

46、    第三句“知善知恶为良知”,这是第三个了,这个像是包子里有三个馅了,有青菜萝卜,还有牛肉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动就是体上来的,可见体本来有善有恶,一动它就能分别啊。你另外加上这个良知,还有个知道,当我意动的时候,我们想一个事情善恶的时候,我们心里知道不知道?知道这一知,是不是本体来的?是啊!所以说,把它分成三个了。

47、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作人做事,“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大学》里的辞。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自心不跟外物转,甚至转变了外物的功能,这个叫格物。我对七十岁的人说“你好年轻”,大家就笑,其实我讲的是真话,你们只有七十岁,太可贵了,我想回到七十是做不到了,所以我看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们小的时候受的教育,这些书都要会背的。那个时候把自然科学翻译叫“格致之学”,就是根据《大学》这个格物来的。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换句话说我们要利用科学,不要被科学麻醉了;我们要利用物质文明,不要被物质文明所蒙蔽。王阳明四句教中提到格物,在这个名辞上先做一个解说。

48、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

49、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认为人性这个“心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这个思想与儒家文化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是不一样的。

50、  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被称为千古完人。讲座开篇简要介绍王阳明的生平和心学思想,让大家对这位心学宗师有个初步印象。

51、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52、6《传习录》与《王阳明年谱》均以记录阳明的言行为目的,且两书也记录了王畿对“有”与“无”关系的理解,因王畿的基本主张已得到表达,故两书不再详细记录他对自身主张的论证,应当是符合情理的。

53、在王阳明的心学当中,有很多入门的方法,包括最简单的”格物致知”,就是要审查自己的欲望的升起,念头的升起,情绪的升起。

54、须指出的是,在廷仁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解释中,尽管前半“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体现了后半“天然至善之体”的特征,然而两者并非对等关系。如前所述,心体除了此处所说“一过而不留”的特征以外,不仅有“何费纤毫气力”的特征,还有“一照而皆真”的特征。与此类似,“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全集》卷第33页),仅从无善无恶字面上可能解读出的不刻意、不执着地好恶的意思来说,无善无恶是在说至善(即心体)的特征,但只是说了心体的一个特征而已。心体的另一个特征则是好善恶恶。虽然好善恶恶的含义在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是不存在的,是阳明赋予它的,但如第一节所论,这一含义却是无善无恶的根本含义,是不容忽视的。

55、对四句教,阳明认为“此是彻上彻下语”其意思不是说第一句仅仅针对上根人,后三句仅仅针对中根以下人,四句加起来涵盖了所有人的情形,满足了所有人的需要。而是说,四句既适合上根,也适合中下,四句都具有普遍适用性。以无善无恶为核心的四无之进路,不仅没有否定以有善有恶为核心的四有之进路,而且作为无善无恶根本含义的好善恶恶,也保证了其和四有的进路一样,可以免于落入工夫的虚无。

56、    王阳明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说他错了,他没有彻底的开悟,只见到一点清净,你们打坐的时候都碰到过的;就是坐得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也没有想什么,可是都明白,清清楚楚的,好像这个是对了,不过你们不敢承认而已,对不对?好像那个稀饭煮得很稀,一端来“嘘嘘”一吹,米浆吹开了,看到里头有几颗米,这比方叫做“吹汤见米”,好像把分别心吹开了,很清净,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57、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58、    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功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59、“无善可名”,是王畿解释将完全出于良知以好善恶恶称为无善无恶的直接原因。这一解释是王畿自己的理解,而与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解释未免有所偏离。“无善可名”是承接“其机自不容已”而来,意思是意念尽管好善恶恶了,然而却因为并不是人为的刻意、执着所致,所以也称不上是善。这个解释着眼于已发之感应,和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着眼点是一致的。不过,阳明明确表示“循理便是善”(《全集》卷第34页),由于无善无恶也是循理的,因而无善无恶并非无善可名。在这一点上,王畿与阳明的理解之间,出现了分歧。

60、思想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1、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62、在王畿后来的论述中,我们除了看到他延续与钱德洪论学时的观点外,也可以看到他特别强调困勉工夫重要性的文字,这不是没有缘由的。如他曾说:“论工夫,圣人亦须困勉,方是小心缉熙。论本体,众人亦是生知安行,方是真机直达。”(《王畿集》卷第61页)他又说:“虽尧舜之生知安行,其焦劳怨慕,未尝不加困勉之功,但自然分数多,故谓之生安。愚夫愚妇其感触神应亦是生安之本体,但勉然分数多,故谓之困勉。”(《王畿集》卷第191页)王畿不否认圣人也用困勉工夫,只是说圣人毕竟自然的成分多一些而已。他强调困勉工夫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经过与同门的辩论,观点变得更为平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困勉工夫本就蕴含在其师阳明提出的上根的工夫之中。

63、“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

64、由上可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就是自然致知和勉然致知。阳明如此提及这两种类型的致知,“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全集》卷第312页)。而其后阳明说的“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同上),则是我们说有善有恶工夫受到良知指引和一定程度推动的根据。另外,因为“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全集》卷第94页),所以又可说有善有恶就是不包含正心的诚意,而无善无恶则是正心。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从阳明“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全集》卷第39页)的说法中推知。由于天泉证道对阳明思想具有定论性意义,“诚意”和“致知”又分别是阳明中年和晚年最重要的工夫指点语,故可说,上述对工夫的两层区分在阳明思想中相当普遍。也正因为与致知、诚意和正心表达的思想一致,所以说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是内在于阳明工夫论中,符合其一贯主张的。而无论哪个指点语,都强调由好善恶恶以做到为善去恶,则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65、    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

66、    明朝的大儒王阳明了,他同朱熹对中国文化影响都非常之大。不过他同朱熹的路线相反,是走陆象山这个学派的路线,而且佛道两家他都学过。王阳明也学过佛,学过道,打坐工夫很好。在他的传记里记载,当时有一个道人叫蔡蓬头,蓬头是外号。因为修道的人把名利巳经看得不值钱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人道行很高,王阳明曾经专门去山中的道观拜访他。蔡蓬头站在道观的山门外面,王阳明老远就跪下向他磕头。这个蔡蓬头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进山门去了,王阳明赶快站起来,跟他走进道观大殿。

67、       主觀、客觀身心讓位,就是忘我。一切概念都打掉了,肉體也忘了,不是不存在,身心讓位,歸到「本覺」。

68、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功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上一篇:二年级读书名言(简短3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王阳明四句教解释(简短21句)
  • 佛教的经典语录(简短30句)
  • 热爱祖国的诗歌四句(简短9句)
  • 教师节活动主题(简短42句)
  • 教师节祝福语精选简短(简短108句)
  • 教师节活动创意(简短12句)
  • 教师节的由来30字(简短48句)
  • 我国教师节的由来(简短34句)
  • 赞美母亲的古诗四句话(简短42句)
  • 描写教师节的诗(简短41句)
  • 祝福幼儿园教师节快乐的短句(简短42句)
  • 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评价(简短103句)
  •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图片幼儿园(简短53句)
  • 形容教师节的优美句子(简短62句)
  • 教师节简短祝福语精选(简短61句)
  • 赞美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诗句(简短42句)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简短40句)
  • 尽力而为造句(简短32句)
  • 影视剧经典搞笑幽默台词(简短13句)
  • 100个顶级思维小故事(简短26句)
  • 巴尔扎克是哪国的(简短37句)
  • 人声鼎沸造句子10字(简短60句)
  • 哲理深刻的2字词语(简短58句)
  • 巴菲特投资语录103条(简短121句)
  • 最新句子大全

  • 王阳明四句教书法(简短69句)
  • 二年级读书名言(简短38句)
  • 友谊长存的短句朋友圈(简短92句)
  • 王阳明四句教解释(简短21句)
  • 中国经典名言名句(简短72句)
  • 关于品德修养的名人名言(简短83句)
  • 骆驼祥子主要内容150字(简短65句)
  • 外国名人名言大全(简短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