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人事相关的谚语: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地整平,出苗齐,地整方,装满仓。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费力下。
2、1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3、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
4、解释: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5、解释: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6、小满不满,麦子有闪(指小麦到小满节应灌满浆,若没有灌满浆,小麦收不好)。
7、 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8、 关于地利的谚语:冷土换热土,一亩顶两亩。水土不下坡,谷子打的多。
9、 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各地老百姓长期以来对气象规律和农时的观察形成了很多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这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其大多数所反映的也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流传下来的这些谚语,其实都是经过许多年不断的提炼而总结出来的经典,在这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10、冬至来年节,粮食斗价看冬至,冬至长来年降。属九属暖,入伏入寒。一九暖,二九冻破脸,三九四关门闭手,五九六九冻破石头,七九八老婆子出来咵口,一九一阳生,九九遍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