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句摘抄网
菜单
句子大全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美文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简短68句)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4-05 11:07:13 点击:59次
好句摘抄网 > 句子大全 > >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简短68句)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1、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是人类意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对反映到我们心上的客观存在的思想判断。正是我们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使我们会不自觉的对感官反映到我们心上的事物做出判断:该事物的客观存在是否有利于我自身的更好发展?有利即是善,不利即恶。这种意识的判断的依据有发自本心的,也有世俗经验的,(或者说这种判断一开始刹那是发自本心的,但是由于私欲的存在而蒙蔽了原发的判断)。所以这个阶段虽然“心”对该事物做出了判断,有了善恶之分,但很多时候这样的判断并不符合人性天理的要求,因为有了“欲”的干扰,导致了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或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或会妨害社会的进步。

2、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3、  然则阳明之学,谓其失之粗且浅,不见道则有之,未可病其为禅也。阳明而禅,何以处豫章、延平乎?只为后人将“无善无恶”四字播弄得天花乱坠,一顿撦入禅乘,于其平日所谓“良知即天理”、“良知即至善”等处全然抹煞,安得不起后世之惑乎?阳明不幸而有龙溪,犹之象山不幸而有慈湖,皆斯文之阨也。(《文编》卷7《答韩参夫》)(10)(P422)

4、选项:A:以民为贵B:以仁为本C:以人为尊答案:(以民为贵;以仁为本;以人为尊)

5、选项:A:《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B: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C: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D:《中庸》,“肫肫其仁”。答案:(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中庸》,“肫肫其仁”。)

6、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内核。选项:A:对B:错答案:(对)

7、本讲中认为历史上解释“仁”的意义,典型的有:( )

8、执一词,在你们面前就会有人不能步入正轨,就不能穷尽道体。”

9、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10、然而,在四句教是否最终只能落在四有上讲,以及两种进路是否有究竟与否的分别这两个问题上,阳明的观点与王畿是不同的。阳明认为四句教包含了两种进路,这一点我们在第一节已经提及。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不仅四句教中的两条进路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两条进路并无高下之分,王畿认为并非究竟的进路也可以达到究竟,他认为的究竟进路也可能因为不能兼修中下,以至于不能真切做格物工夫而流入虚无。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节详加讨论。

11、首先,就阳明对德洪的告诫来说,中下应该努力达到不必刻意、执着而能完全依靠本体之动力的阶段。重要的是,阳明断言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指出两种不同为学进路,“及其成功一也”这一说法可见,两种进路没有高下之分。阳明最后将上根与中下的区分归结为不同性格,如王畿之“明朗”和德洪之“沉毅”(3)之别。这正说明上根与中下的分别不是高下之分,而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正因为各有长短,所以才有必要相互取益。“上乘兼修中下”,中下“进此一格”无非是相互取益的具体实施方法。相互取益的必要,也正表现了两种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

12、单选题: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选项:A:崇德重义B:载道化成C:以人为本答案:(以人为本)(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13、接下来王畿说的“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进一步以未发本体之无善,来解释已发感应之所以无善的根本原因。其思路是,因为本体粹然至善,所以毫无疑问是没有恶的,既然没有恶,那么也就没有与之相对的善。既然本体是无善的,那么已发之感应上也应该是无善的,因为体与用无疑是相互对应的关系。

14、选项:A:“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B: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C:“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D: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答案:(“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15、两位若互为补充借用,那么,资质居中的人都可被导入坦途。若两位各

16、阳明认为两条进路各有适用对象:“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3)因为各自适合不同根器的人或不同为学阶段的情况,所以两条进路本可并行不悖。不过阳明又要求王畿和德洪:“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2)这一要求蕴含深意。

17、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出征广西前对弟子说出归纳自己学说的“四句教”。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代表性言论,然而争议从首次公开的时候就存在。当时,王阳明的两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发生分歧。四句教的逻辑漏洞,被利根的王畿抓住。意是源自心,是心的声音,心体无善无恶,按理说意也是无善无恶,后边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才对。如果意有善恶,可能是心体有善恶在。如果不是,源于无善无恶心体的意为何会有善恶?

18、其次,阳明对王畿的告诫,才是重点。四句教第二句所说的有所刻意、执着的工夫,不仅适用于中下,而且也可为上根所用。亦即阳明要求上根兼用中下的工夫。阳明的这一主张包含两层意思:

19、须指出,在阳明直接针对良知的论述中,“有”除了表示有所刻意、执着以外,还有另一个意思,即表示良知发用时无法离开的见闻(如知觉、情感、思维或意识等)。此“有”是良知发用时所必然有的。阳明曾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全集》卷第81页)反过来,由于意念必然有见闻之类因素作为其“所在”或“所着”,并且离了发用无本体可言(关于该点,下一节还会详论),因此可以说,不惟良知之发用,而且良知之本体也“不离于见闻”(同上,第80页)。

20、  文成论学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诸君子胥守之。公独曰:“心意知物,本是一机。若悟得心无善无恶,则意知与物,亦皆如是。夫无心之心,其机密;无意之意,其应圆;无知之知,其体寂;无物之物,其用神。如前所云,特夫子随人立教权法耳,未可为定本也。”丁亥秋,文成将赴两广,公与钱公乘夜进谒天泉桥上,各陈所见。文成喟然曰:“人之根器不同,故吾之立教亦不得不因之以异。万化生于无,而显于有,上根之人,从无处立基,谓之顿教;中根以下之人,从有处立基,谓之渐教,及其成功一也。上根之人,世所罕有,汝中所见,我久欲言之,恐众信不及,故含蓄至今。此明道、颜子所未易言者,今汝中可谓能发吾蕴矣。汝中天性明朗,德洪天性沈毅。故所悟入,亦各不同,正好相资为用。然人有习心,未易销化,苟非实用其为善去恶之功,而徒悬想本体,未有不流于空虚者。汝中此意,正好保任,未宜轻示人也。”自天泉证道之说,传于海内,学始归一。于是闻者知公所谓“权法”,真得文成之秘,而其教学始不滞于有,不滞于无矣。既而有叩玄理于文成者,文成以“有心无心,实相幻相”诏之。公从旁语曰:“心非有非无,相非实非幻。纔著有无实幻,便落断常二见。譬之弄丸,不著一处,不离一处,是谓玄机。”文成亟俞之。文成至洪都,邹司成东廓暨水洲、南野诸君,率同志百余人出谒。文成曰:“吾有向上一机,久未敢发,近被王汝中拈出,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吾方有兵事,无暇为诸君言,但质之汝中,当有证也。”其为师门所重如此。(5)(P824-815)

21、问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选项:A:中和为美B:中庸之道C:阴阳五行答案:(中和为美)

22、问题:“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指:选项:A:天空B:自然界C:上帝D: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答案:(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

23、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24、单选题:“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指:选项:A:上帝B:天空C:自然界D: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答案:(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

25、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26、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没有且不必刻意和执着;有善有恶指受私欲牵累而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分别以两者为核心的“四无”和“四有”的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差异主要在入手处不同。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27、须指出的是,在廷仁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解释中,尽管前半“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体现了后半“天然至善之体”的特征,然而两者并非对等关系。如前所述,心体除了此处所说“一过而不留”的特征以外,不仅有“何费纤毫气力”的特征,还有“一照而皆真”的特征。与此类似,“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全集》卷第33页),仅从无善无恶字面上可能解读出的不刻意、不执着地好恶的意思来说,无善无恶是在说至善(即心体)的特征,但只是说了心体的一个特征而已。心体的另一个特征则是好善恶恶。虽然好善恶恶的含义在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是不存在的,是阳明赋予它的,但如第一节所论,这一含义却是无善无恶的根本含义,是不容忽视的。

28、第进一步说,此好善恶恶、为善去恶的工夫,虽从理论上说可以完全依靠本体之自然,但在实践中却也不排除刻意、执着。这一点才是阳明告诫王畿的关键。原本,对上根来说,好善恶恶的工夫因为完全出于本体之动力,所以不必刻意、执着。既然不必刻意、执着,那就完全可以说并无工夫可言,因为已经是超越人力之化境了。然而,阳明的看法并非如此。他对上根强调的恰恰是在一悟本体之后,由于“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不妨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吾人凡心未了”,是使得有所刻意、执着不至于造成干扰或阻碍本体自然发用之弊的原因。“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工夫,亦只如此”,便是用古代的圣人为例,印证上乘兼修中下的必要性。圣人也用兼修中下的工夫,从主观的心情来说,其缘由是:“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工夫”(《全集》卷第126-127页)。在出征思、田的途中,几乎无暇讲学的阳明,念念不忘的是告诫弟子:“尧、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犹兢兢业业,用困勉的工夫。吾侪以困勉的资质,而悠悠荡荡,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岂不误己误人?”(《全集》卷第1445页)由此亦可说明,上根不仅需要做好善恶恶的工夫,而且其工夫也并非单纯诉诸本体之动力,而也不免有所刻意、执着。这样一来,其工夫和中下的工夫虽有生熟程度的不同,却没有严格的区别。

29、单选题:“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选项:A:《周易.震》B:《周易.艮》C:《周易.贲》答案:(《周易.贲》)

30、  杨文澄问:“意有善恶,诚之将何稽?”阳明老师曰:“无善无恶者心也,有善有恶者意也,知善知恶者良知也,为善去恶者格物也。”曰:“意固有善恶乎?”曰:“意者心之发,本自有善而无恶,惟动于私欲而后有恶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学问之要,曰‘致良知’。”(11)(P340)(12)(P667)

31、我这里接人,原有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

32、而“四句教”是阳明在其行教过程中提出来的心学智慧之乃阳明一生思想精髓的总结,阳明在他的心学体系中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如果说“良知”是阳明整个学术大厦的总依据,那么“四句教”则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概括。

33、B: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C: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D:悟得良知,存省良知,运用良知,完成良知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4、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没有包含作为其根本含义的好善恶恶,这是无善无恶之意旨被误解,进而受到质疑和批评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阳明的另一个说法“无是无非”,也同样容易引发误解。通过澄清阳明有关无是无非论述的意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认他所说的无善无恶,不仅不在好善恶恶之外,而且也并未对好善恶恶构成否定。

35、问题:儒家的核心概念是:选项:A:知B:义C:礼D:仁答案:(仁)

36、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37、  杨文澄问:“意有善恶,诚之将何稽?”师曰:“无善无恶者心也,有善有恶者意也,知善知恶者良知也,为善去恶者格物也。”曰:“意固有善恶乎?”曰:“意者心之发,本自有善而无恶,惟动于私欲而后有恶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学问之要曰致良知。”(13)(P629)

38、综合上述两节,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无善无恶是指心体自然好善恶恶的状态,之所以说无,是因为没有也不必掺入人的刻意和执着,以至于像“不曾好恶一般”(《全集》卷第33页)。第阳明对心体的论述,是就其感应之发用来说的,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都是就已发之意念而谈,都是引导人进学的工夫。

39、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40、  学术界论四句教及天泉证道,《传习录下》、《(阳明)年谱三》、《天泉证道纪》三种文献的被引频次最高。陈来指出:“这三个材料是我们讨论四句教的基本依据。在这三种当事人的记录中,记录者各自强调了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虽然三种记录互有差别,个别问题上差异很大,但大体上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阳明思想的不同侧面。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接近天泉证道的全部真实情形。”(3)(P198)

41、无善无恶以及整个四句教是理解阳明思想的一大关键。历史上对其有诸多误解。造成误解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第阳明使用的无善无恶一语,未能在字面上表达出其好善恶恶的根本含义,导致其语意重点落在不刻意、不执着这一衍生的次要含义上。第解读者将无善无恶引向未发之本体。这两种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后人否定已发之好善恶恶及其工夫。前一原因,虽然是解释者未能细心体究使然,但是阳明自己在言辞表达方面恐也有责任;后一原因,虽可能由语言歧义引起,如四句教第一句直接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但主要还是由包括阳明门人在内的学者在解读过程中的偏差造成的。王畿作为天泉证道的当事人和阳明晚年门下首屈一指的高足,其对四句教的理解已经在离合之间。后世理解的偏离,乃至阳明意旨的隐晦、流弊丛生,由此也就不难想见了。

42、  这条材料是学术界论四句教及天泉证道最常引用的文献。它由黄省曾(1490—1540)记录(2)(P102)。据陈荣捷(1901—1994)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传习录》第284—315条由黄省曾记录,此条为第315条。陈荣捷于此条末尾又注:“俞本及通行本此条后有‘右门人钱德洪录’等字。”(1)(P365)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2卷本、3卷本《王阳明全集》,此条末尾并无“右门人钱德洪录”字样①。钱德洪在四句教的成立过程中究竟发挥过怎样的作用,也是本文会特别留心的重要问题。

43、选项:A:克己复礼B:爱人C:其言也訒D: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答案:(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44、多选题:本讲中认为天的含义包括()选项:A:自然义B:道德义C:神性义D:宗教义答案:(自然义;道德义;神性义)

45、  龙溪曰:“人之根器不同,原有此两种。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无意之意是为诚意,无知之知是为致知,无物之物是为格物,即本体便是功夫,只从无处一了百当,易简直截,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下根之人未曾悟得心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心与知物皆从有生,一切是有,未免随处对治,须用为善去恶的工夫,使之渐渐入悟,从有以归于无,以求复本体,及其成功一也。上根之人绝少,此等悟处,颜子、明道所不敢言,先师亦未尝轻以语人。楚侗子既已悟见心体,工夫自是省力。只缘吾人凡心未了,不妨时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其接引人亦须量人根器,有此二法,不使从心体上悟入则上根无从而接,不使从意念上修省则下根无从而接。成己成物,原非两事,此圣门教法也。”(5)(P721)

46、王畿的一个解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阳明的意旨。他说:“良知知是知非,原是无是无非,正发真是真非之义,非以为从无是无非中来。以标末视之,使天下胥至於惛惛懂懂也……譬诸日月之往来,自然往来,即是无往无来,若谓有个无往无来之体,则日月有停轮,非往来生明之旨矣。”(《王畿集》卷第242页)既然日月的自然往来就已经是无往无来,而非在自然往来之外另有无往无来,那么同样地,人的自然是非就已经是无是无非,而不是在自然是非之外另有无是无非。亦即无是无非就是指不刻意、不执着而自然能知是知非。王畿正是在发用上理解无是无非,而不是将其理解为离开发用的本体。他在此主要反驳的是,以离用求体的思维来理解阳明之语前后两部分的做法。他认为不能把无是无非视为根本,知是知非视为末节,因为这种理解割裂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无是无非就在知是知非当中而不在其外,是对知是知非的限定而非否定,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知是知非,亦即并无刻意、执着的知是知非。

47、在王畿后来的论述中,我们除了看到他延续与钱德洪论学时的观点外,也可以看到他特别强调困勉工夫重要性的文字,这不是没有缘由的。如他曾说:“论工夫,圣人亦须困勉,方是小心缉熙。论本体,众人亦是生知安行,方是真机直达。”(《王畿集》卷第61页)他又说:“虽尧舜之生知安行,其焦劳怨慕,未尝不加困勉之功,但自然分数多,故谓之生安。愚夫愚妇其感触神应亦是生安之本体,但勉然分数多,故谓之困勉。”(《王畿集》卷第191页)王畿不否认圣人也用困勉工夫,只是说圣人毕竟自然的成分多一些而已。他强调困勉工夫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经过与同门的辩论,观点变得更为平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困勉工夫本就蕴含在其师阳明提出的上根的工夫之中。

48、  《王畿集》卷1首篇为《天泉证道纪》③,全文如下:

49、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50、诚然,阳明的表述是不够准确的,他这句话引起误解的原因是,无是无非和无善无恶一样,字面意思不能涵盖其实质含义。他不过是为了指出知是知非不是刻意、执着为之的结果,而是完全出于良知固有的能力。因为完全出于良知固有的能力,所以不必刻意、执着。因为不必刻意、执着,所以称为无是无非。阳明这一说法强调的,不过是良知本有知是知非的能力而已。原本,唯其本有知是知非的能力,所以在意念上才不必刻意、执着。然而,其所谓无是无非字面上却仅仅突出不刻意、不执着之无这一衍生含义,反而把知是知非这一根本含义遗漏了。这一表述引发知是知非被无是无非所否定的误解,也就不奇怪了。

51、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

52、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53、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54、-----------------------------------------

55、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从形式上讲,不受儒家经典的束缚,以六经为我心的注脚,相对轻视经典,把宋学区别于汉学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说经的特征和倾向进一步发展。

56、  ①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2卷本)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3卷本)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57、选项:A:阴阳五行B:中庸之道C:中和为美答案:(中和为美)

58、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59、选项:A:概念B:定义C:论证D:自我修养答案:(自我修养)

60、  此与龙溪《天泉证道记》同一事,而言之不同如此。蕺山先师尝疑阳明《天泉》之言与平时不同。平时每言:“至善是心之本体。”又曰:“至善只是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又曰:“良知即天理。”《录》中言“天理”二字,不一而足,有时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亦未尝径说“无善无恶是心体”。今观先生所记,而四有之论,仍是以至善无恶为心,即四有四句亦是绪山之言,非阳明立以为教法也。今据《天泉》所记,以无善无恶议阳明者,盍亦有考于先生之记乎?(7)(P332-333)

61、问题:孔子曾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三十而立,四十(),五十知天命,六十而(),七十()选项:A: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B: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C: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耳顺;不惑D:耳顺;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答案:(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62、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3、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64、多选题:实践理性包括()选项:A:身体力行B:纯粹理性C:经世致用D:经验理性答案:(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经验理性)

65、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66、  是月初八日,德洪与畿访张元冲舟中,因论为学宗旨。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畿曰:“明日先生启行,晚可同进请问。”是日夜分,客始散,先生将入内,闻洪与畿候立庭下,先生复出,使移席天泉桥上。德洪举与畿论辩请问。先生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德洪请问。先生曰:“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畿请问。先生曰:“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畿曰:“本体透后,于此四句宗旨何如?”先生曰:“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先生又重嘱付曰:“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洪、畿俱有省。(2)(P1306-1307)

67、第一章单元测试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选项:A:以人为尊B:以民为贵C:以仁为本答案:(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

上一篇:丘吉尔多高(简短1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有关教师节的名言(简短51句)
  • 教室励志标语墙贴(简短50句)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简短37句)
  • 陶行知名言名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简短68句)
  •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简短35句)
  • 爱的教育好句摘抄及感悟(简短25句)
  • 绝望教室(简短7句)
  • 爱的教育好词好句感受(简短77句)
  • 爱的教育好词好句好段感悟(简短68句)
  • 教师节快乐漂亮的图片大全(简短50句)
  • 祝教师节的祝福语怎么写(简短71句)
  • 有关教师节手抄报内容(简短37句)
  • 教师节画简单又漂亮手抄报(简短76句)
  • 教师节是多少号(简短67句)
  •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教案(简短62句)
  • 教师节主题名称温馨(简短26句)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简短40句)
  • 尽力而为造句(简短32句)
  • 影视剧经典搞笑幽默台词(简短13句)
  • 100个顶级思维小故事(简短26句)
  • 巴尔扎克是哪国的(简短37句)
  • 人声鼎沸造句子10字(简短60句)
  • 哲理深刻的2字词语(简短58句)
  • 巴菲特投资语录103条(简短121句)
  • 最新句子大全

  •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简短68句)
  • 丘吉尔多高(简短18句)
  • 冠冕造句大全(简短27句)
  • 李白名诗赏析(简短32句)
  • 马尔克斯经典名言以诚信为本(简短28句)
  • 雷锋名言名句(简短76句)
  • 世界名人经典语录100句(简短52句)
  • 环保广告语怎么写(简短1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