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2、由于他勤学苦练,( 果然 )学到不少技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3、导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5、理清课文中三件事的因果关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6、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7、 用有气势地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铺路。
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9、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11、“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12、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d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d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14、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15、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深化对课题的认识。
16、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的大街上,行走的却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几乎没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多么的不解!中国人还不能自由出入!
17、在当时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外国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件出示)
18、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19、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______(A.解救B.拯救C.解脱)出来呢?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1、 此时学生感情激昂,教师要顺势引导,用“读”来降低理解课文的难度。
22、(3)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一下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23、之前我们学过概括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示单元篇章页)
24、“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25、严sù( ) 清xī( )
26、解、繁华、热闹、砂锅、肇事、踊跃、清晰、胸怀、欺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风和日丽、迷惑不解、铿锵有力
27、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28、(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29、(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30、句式练说、感知无奈。(课件8-11中华不振)
31、(1)默读课文,找出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指名读一读。
32、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33、(1)课件出示:“灯红酒绿繁华热闹非凡。”读着这两个词你会想到他是在写什么?怎么样?(繁华美好)
34、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35、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36、(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