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3、赏析:诗中的“紫罗囊”指东晋谢玄少年时喜欢佩带紫罗囊,他的叔叔谢安看了,觉得是很不好的习气,就将紫罗囊烧了。唐代的诗圣杜甫,教育他的儿子宗武不要贪于玩乐,应当“饱经街”、“爱文章”,读书进学,修身修德,向圣贤看齐。
4、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约是幸福的左手。——梁国栋《勤俭节约谚语》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处)《尚书·大禹谟》。
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解释:民众的生计、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
8、在“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北宋中期,司马光“独以俭素为美”。在劝导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的家训《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要求儿子“以俭为美德”,并对《左传》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进行了深入阐释。司马光认为,节俭是品德高尚的标志,“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寡欲,可以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利益所惑,这就是“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而奢侈是罪恶的源泉,“侈则多欲”,奢侈必然导致欲望过多,“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或是“贪慕富贵,枉道速祸”,或是“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9、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 李商隐)
10、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11、1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12、遗憾的是,并非每个王朝都能视“俭”为国宝。三国曹魏后期,奢纵之风弥漫朝堂。魏晋禅代,西晋建立的当月,即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就“厉以恭俭,敦以寡欲”,下诏“大弘俭约”,力图扭转奢靡风气。司马炎下令从皇宫中撤出“珠玉玩好之物”,却将之“颁赐王公以下”,间接诱导开启了王公大臣的奢欲,导致朝臣炫富之事层出不穷,弘扬节俭的政策竟然走向反面。
13、解释: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14、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6、(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17、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8、唐代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处)《尚书·大禹谟》。
20、译文: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21、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22、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23、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飞)
24、1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唐李绅《悯农》)
26、在现场教学之外,唐太宗还注意加强书面教育。他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其中《诫盈第七》诫勉太子,“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唐太宗清醒地认识到,在古代生产力、尤其是粮食产量大体恒定的情况下,奢侈浪费必然会过度使用民力,导致百姓铤而走险;只有勤俭治国才能确保百姓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实现长治久安。故在《崇俭第八》中,太宗直接明确地告诉李治,“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27、翻译: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28、10)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29、选自《周易·否》。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30、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出处)《墨子·辞过》。
31、(出处)《周易·否》。(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32、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33、荀媪跪身将饭端上,这盘菰米饭象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
34、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5、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寄语视频)
36、隋唐再造一统后,吸取西晋斗富奢纵的灭国教训,勤俭成为上至皇室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价值追求,尤以隋文帝、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为甚。
37、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勤俭节约是一种责任》。
38、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39、1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40、唐代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41、出自贾谊的《论积贮疏》。生产东西需要时间,而使用起来却挥霍无度,这样一来,财物和人力都必然用尽。
4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43、分封诸侯授给官爵,建立井田颁布法律。宁烧丹书废除刑罚,也不乱开释罪先例。舜时皋陶周时甫侯,作为狱官错在哪里?可惜可叹后代人们,制度办法统统改易。驱使百姓辛劳奉君,摊派徭役榨取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