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祖活动中,朱氏族人来到祖坟前祭祀,并在宗祠外的汉白玉“孝”字碑镜台举行照镜仪式,这是朱熹宗祠每年祭祖活动中必有的一项内容。据介绍,“孝”字碑是根据朱熹手书的“孝”字打造,族人们恭站镜台前,聆听宗祠管委会负责人对孝道的讲解,“如果没有做到这个‘孝’字,就不能进祠堂祭祖。”在宗祠内,族人共同祭天地、怀先祖,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宗祠管委会负责人的引导讲解中,共同重温《朱文公教训》,并齐声诵读317字的家训内容。
2、 南宋建炎元年(1121年),金兵侵入长汀中下游,高宗赵构流亡于江浙一带。高东溪为救国计离家到江浙一带找皇帝。有一天船到松江水上,看见众渔夫在捕捞鲈鱼。他不禁想起家中的母亲,说:“这时娘亲如果能尝到鲈鱼,不知有多幸福。”正说时,“噗哧”一声,只见江上两条4—5斤重大四翅松江鲈鱼跳上船板,一渔夫急忙上前抓住,一看是一公一母。东溪急说:“别伤害它。”船夫取来一桶水,把鱼放入桶中,东溪取来纸笔,写上“东溪奉母”二幅小柬,然后取二枝小竹管,小丝线把纸卷入竹管,双头用蜡烛封住,再把竹管系在鱼鳃上。说“鱼啊,你真有义,就游回漳浦杜浔港吧。”果然鲈鱼千里迢迢成双游到杜浔港。杜浔渔夫得鱼,看到竹筒内字条,知是东溪奉母鱼,送去高家,高母说:“儿有孝,鱼有义,我怎能忍心吃它。就放它们入港,繁殖后代,子子孙孙,造福杜浔港吧。”果然,自此,杜浔港、六鳌港等闽南一带海域都有四翅松江鲈。(朱熹简介20字)。
3、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朱熹简介20字)。
4、据载①“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tuō)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以纪念朱熹。”这个关于朱熹性情的记载也可以旁证:依照朱熹的性情,他会在清泉岩留下石刻。
5、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6、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8、《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9、孙刚丨《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合集(共120集)
10、蒙曼老师百家讲坛合集(共13部、240集)
11、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12、1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牛溲马渤,可备药物之资。
13、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
14、 第四章从词汇系统的角度对朱子语录异文作系统性考察。以概念为中心,描写语录异文中表示看视、现在、过去、言语、知晓、微小、谨密、怠慢、事物等概念的词语类聚;考察以单音语素为核心的词语类聚,如“帖—贴”“逊—让”的异文替换导致了一批其作为参构语素的复音词的同步演变,可总结为一种涉及用字、避讳、传改等多种因素的文献与语言相互作用的“同步构词”现象;以一词的多个义位为中心考察不同义位上分别形成的异文类聚,并探讨其引申关系,如通过“过”与“恶、转”的异文可考察动词义“经过”到名词义“过失、罪愆”的演变脉络,以“解”与“和、讲、注、脱”的异文为线索可考察其“知晓”“解脱”“和解”“阐释”“能够”的词义演变,以“前”与“首、面前、先”的异文为线索可探讨“前”运动、空间、时间概念语义的关系。以概念、语素和义位为中心,对文献异文作词汇学的系统考察,是本书的一种尝试。
15、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16、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17、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
18、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19、铺张浪费,天长日久潭见底;勤俭节约,日积月累山顶天。
20、 我深深庆幸我能出生在一个和睦、幸福且重视文化的家庭。父亲宽厚,母亲慈爱,支持我学习传统文化,并告诫我尊师重道、友爱朋友、回报社会,教我做一个淳朴、善良的人。外公吴佐仁先生精于书画,从小教我写字,支持我学篆刻,让我热爱中国传统艺术与艺术品。感恩我最爱的家人们!
21、一生立志学到老,一身正气不可少,一生敢于攀新高,一生历史要写好。
22、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3、(28)游子吟唐孟郊——小学必背古诗75首(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24、《老子》合集(共81章)《道德经》译文完整版
25、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26、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27、“种桃泉上头”,这一句既交代出上游地段有很多桃树,而且一个“种”字,表明并非野生的植物。诗人见多识广,他从桃树的分布和数量上进行区别,可以辨别野生和种植的差别。
28、社会美德要遵循,诚实守信要崇尚,绿色低碳要倡导,黄赌毒害要远离。
29、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30、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31、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