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意为: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2、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3、杨绛的“不要紧”三个字对钱锺书来说图腾一般成了他最大的安慰与寄托。只要妻子在,一切都安稳。就像有一次,钱锺书额上长了一枚疔疮,久不见消退,钱锺书心有隐忧。见到丈夫神色不好,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钱锺书一听,即刻心安。杨绛只是帮他热敷,疔疮却真的被拔掉,半点疤痕也无。
4、诗句虽只是简单了陈列了几个物象,却也道出了与友人之间无尽的情义。在心冷的时候,想起曾经的友情,照亮过人生路,像一盏在风雨飘摇的灯光给人一丝丝希望和暖意,人也不至于绝望和冰冷。
5、 (杨绛作品赏析)。
6、语出江淹的《别赋》,大意是:人世间最令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事,莫过于离别。(杨绛作品赏析)。
7、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8、 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她是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同学中闹两派,她不愿学人家讨好两派说“都帮”,宁愿得罪人说“都不帮”;老师让她送没封口的信,尽管她很想看,但还是克制住了好奇心。杨绛认为,学会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她童年想着的是“每天要为圣母做一件好事”。
9、 留学归来,杨绛作为大家闺秀、留学生,已然成为家族的“灶下婢”;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年近五十的杨绛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被打倒,住大杂院,“造反派”以打扫厕所羞辱她,杨绛能把污垢厚结的厕所打扫得照得见人;在乡下劳动,杨绛说,“我并未可以和老乡打成一片,只是老乡喜欢接近我。”
10、南方电网云南红河供电局变电修试所自动化工、百草书苑阅读推广人,变电修试所团支部文体委员。一位努力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女电工”。
11、钱杨夫妇,声息相通,相濡以沫,不论境地多么艰苦,从不停顿读书。据翻译家董衡巽回忆,一般是杨先生先看,看得好的再推荐给钱先生再看,要节约钱先生时间。他们阅读的面很广,严肃的书也看,消遣的书也看。
12、尽管横跨了时代,但钱锺书还应该归为传统型知识分子,以著书立说为主,至于他有多少建树又有多少不足,这都是研究者的事。个人以为,钱、杨二人系出名门,学贯中西,既有博雅温厚的古风,又有比较开阔的视野。
13、月光还是和少年时的月光一样,然而曾经的少年却不再风华正茂。
14、 杨绛父亲杨荫杭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是美国大学的法学硕士。父亲最著名的事迹是在浙江当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坚持原则判决了督军的恶霸亲戚;任京师高等检察长时,坚持司法独立,毅然传讯交通总长并搜查其寓所,在因此被停职后,竟公开发表了长篇《申辩书》,申明自己的合法与司法总长的偏袒之嫌。此案成为民国一桩著名公案。
15、内容编辑自:《光明日报》2011年08月04日13版《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杨绛先生百岁回眸》
16、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17、 杨绛先生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1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
19、女儿没有了,钟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的看着我,我知道他的心上在流泪。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钟书点头,却闭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仅痛惜圆圆,也在可怜我。
20、摘抄:另一个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赏析:这就是杨绛的不同凡响,在生完孩子后的恍惚之际,仍能说出充满哲思的话,”吓坏“了牛津的护士。“叫了喊了还是痛呀”所以,杨绛在这时扔保持了自己的优雅与沉静。
21、 “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但杨绛之于钱钟书的重要性,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是“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不全面的”。
22、摘抄:往往是我们两个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我们俩老了》 赏析:这是老人梦,老人们都常做。而这一类梦的主题,往往是老伴或儿女失散了,怎么也寻觅不回来,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梦中,总是拼命的寻找,寻找,仿佛丢了的,就是整个世界,或许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儿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23、抗战末期、胜利前夕,钱锺书和我在宋淇先生家初次会见傅雷和朱梅馥夫妇。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那时候知识分子在沦陷的上海,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漫漫何时旦”。但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想看到云开日出。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
24、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25、 钱杨夫妇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惜时如金地读书。留学时,钱钟书取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后,再也不愿去读学位了。他们俩双双放弃了读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因为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去修学位不值得,不如省出时间读书收获更大。这种求其实而弃浮名的读书法,被一代代大学者所看重。
26、 “我永远在群众中”,说白了就是对身边的普通人都平等相待。辞去振华校长后,为生计她去当了上海北区工部局小学教员,当时有个一年级班都是淘气孩子,杨绛硬是几堂课下来就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姓名,把小调皮们给镇住了,一年下来把这个班调教得很顺。
27、 杨绛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对事业和家庭的决断。杨绛一心想到清华读文学,却因为清华大学不招女生,只能读东吴大学法学预科,后读政治学专业;曾有机会去美国卫斯利学院(宋庆龄姐妹的母校),但因不愿给老父亲增加负担,也不喜欢政治学专业,从而拒绝了。由于她的坚持,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了外国文学专业。而一入清华,杨绛就戏剧性地碰到了钱钟书,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母亲常和杨绛逗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与多数人理解不同,他们并非感性地一见钟情。70多年以后,杨绛谈起这一段说:“人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杨绛和钱钟书还是略有曲折经过相亲相恋才走到一起的。这也符合杨绛理性的人生态度。杨绛回忆道:“钱钟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比较相投。”杨绛就是这么决断地“选对专业嫁对郎”的。
28、来往奔波,端药熬汤,烟尘扑面。一九九七年女儿离世,继之一年后丈夫去世,至亲的失去,让风烛残年中的老人有说不出的悲伤。
29、这种光阴逝去,空自悲切的惆怅让人深思。人生只有一个少年时,把握机遇,务实地活在当下,莫要白了少年头时,再徒叹伤怀。
30、易代之际,钱携家眷由沪徙京,创作被迫中辍。而后迎来一波接一波的运动,直到文革袭来。尽管自视未完工的《百合心》超过《围城》,钱锺书却兴致大扫,创作冲动逐年衰减,“慢慢地从省心进而收心,不作再写小说的打算。”钱于解放后出版的《宋诗选注》序中,引了毛泽东的话。这是他在公开出版的作品中唯一的一次。
31、 《称心如意》得到剧作家李健吾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纪著名剧作家丁西林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喜剧的第二个里程碑。
3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
33、钱锺书的母亲夸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34、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作者通过精微、传神、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通过朗读、咀嚼、比较作品的语言会意、体情、悟理和品趣。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高度生活化,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杨绛的散文《老王》就有这样的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35、有人说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品味语言,也有人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需仔细琢磨语言。的确,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赏析不可忽略。如果再细细品味,《老王》语言的魅力会更多。
36、作家,编剧。致力于民国人物研究,传记领域知名作家
37、书名:《杂忆与杂写:一九九二——二零一三》
38、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39、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圆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40、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41、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当时,钱钟书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42、但据查证,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感悟系拼凑而成。
43、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古代的名家们也体会过人生百味,在诗里也可窥见一斑 ↓ ↓ ↓
44、简介:《将饮茶》介绍了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45、或者,可以说,他做不了开宗立派的领路人,只能成为一部“辞典”。他的创作精力或有不济,于文化氛围的理解、创作心理上的准备,或有可说与不可说的苦衷。
46、简介:《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47、在所有关于钱、杨二人的文字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写他们一家人常常各捧着书静静阅读的情形。从一些照片来看,钱家摆设非常简朴,没有阔大的书橱,没有佳木几案。简而又简。
48、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
49、淡淡的一道伤,自闻说其病重起即划过胸间。并与同事们言,杨先生这一次难以挨过关口了。
50、从照片来看,二人的相貌见清气,而且各自的毛笔字都比较好看,钱锺书的毛笔字有逸美,杨的字显清秀。
51、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11年8月4日。2011年杨绛先生迎来了百岁生日,本报刊发多篇文章讲述先生的故事,点击题目,阅读文章。
52、本句出自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词作《蝶恋花》,感叹时光飞逝、年华易老。
53、(古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当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外国文学)考研《通关秘籍》(文学理论)考研《通关秘籍》(古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语言学纲要)考研《通关秘籍》(比较文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通关秘籍》(西方文论史)考研《通关秘籍》(民间文学)考研《通关秘籍》
54、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55、为您讲述作家、翻译家杨绛那一颗淡雅心灵所光照的创作与人生之路。
56、 书名:《将饮茶》
57、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JeandeLaBruyère)《人性与世态》(LesCaractères)。他们的话时断时续,我当时听了也不甚经心。我的领会,是由多年不经心的一知半解积累而得。
58、《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59、 杨家父母关系融洽,给每个孩子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特别是对女孩,不要说是上世纪之初,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让人赞叹不已。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杨绛说,我们姐妹个个都对自己的丈夫很好,但我们都不如母亲对父亲那样细致耐心。杨绛初嫁入钱家时,钱钟书父亲主张杨绛待在家里学学家务,不要出去工作,杨绛的父亲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60、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隔壁病房的谈话。男的问:“她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吗?”女的说:“一种很特殊的结核病,潜伏了几十年又再发就很厉害,得用重药。她很坚强。真坚强。只是一直惦记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流泪。”
61、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