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学期限拜读了高欣编着的《孔子叫我们宽容点》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让我知道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2、⊙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3、灵公问阵:鲁哀公二年,孔子回到卫国,一天,灵公问孔子如何排列军阵。孔子讲求礼义,反对战争,回答说没有学过,卫灵公很不高兴。第二天,同孔子谈话时,灵公仰观飞雁,怠慢孔子。孔子于是离开卫国,到陈国去。
4、如果按照本意理解,那么是内心外在配合适当,大概各自一半。其中就包含了一半的虚假。孔子这句话实质是在鼓励人们虚伪。联系“非礼勿动”,孔子实际上是教人一举一动都服从一定的仪式、规范。再联系“非天子不议礼”,那么孔子实际上是教人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君王的教化。不过如果不理会“非礼勿动”之礼是仪式、教化性质,那么任何社会、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的内心的狂野有所制约。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如果理解为鼓励虚伪,那么就很不好;如果理解为必须对自己有所克制,则是好事。
5、* 万字解析中医与中药 性欲与神通智慧的关系(孔子做人的四大原则)。
6、关于社会,他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能够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这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问老师∶“卫国国君期待您去施政治国,您准备首先做什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一定要先正名分。)《论语·颜渊》篇还记载,一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换句话说,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应该做到与它们名字的含义,也就是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君应有的品质,即“为君之道"。如果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如果一个君王空有其名,而没有君王应具的品质,即便在大众面前他是君王,其实他配不上“君”的名字。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在社会里,各有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孔子主张“正名”的意义。
7、《论语·颜渊》篇里记载,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篇里还记载,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8、友谅。性情宽厚,有容人之量的人。欣赏你的优点,更能包容你的缺点,这样的朋友可交。
9、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是一个人有气节的最高境界吧!降,如何理解“降”是根据下文的“志”来说的。志,志气,即一生不变的做人处事的标准,一个人的骨气、节操。不降其志,不会因为时势降级自己的意志。辱,蒙受耻辱。身,自己。不辱其身,不让自己蒙受耻辱。一个人一旦有了明确的志向,自己的志向、做事原则、人格就要牢固地立于世间,不会因为时势而改变。在这一点上,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不知道进退,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存改变初衷。而对于人生的耻辱,比如周文王坐牢,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历史上太多有大成就的人蒙受过,因为承受住了,所以最终取得成功。那到底该不该这样做,该如何做,这个标准我们要看最后孔子怎么做的。而伯夷、叔齐,两人舍弃了王位,去投奔周文王。在周武王伐纣时,以“民”的身份拦住周武王的马车并劝谏他,最后因不食周朝的粟米,而饿死在首阳山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10、固执会把一个聪明人变成傻瓜,过度地坚持意味着把自己逼上绝路。为人不要太固执,必要时就要放下自己的一切成见,这样才会别有洞天。
11、在道家著作《庄子》一书中,我们看到道家往往嘲笑孔子的眼光只限于仁义道德,只知道德价值,却不知道还有超越道德的价值。从表面看,他们所说是对的,但从深一层看,他们其实是错的。孔子对自己的灵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无论与同事之间,还是跟与学生相处时,也应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头。
13、这样,《论语》中的"君子",就包含上述两种含义:一是指政治上的在位者,二是指有道德的人。《论语》中论及“君子”有百余次,绝大部分如本章一样,指有道德的人。
14、哀公十四年春,孔子七十二岁,鲁国人打猎,打死一头异兽,孔子认为是麒麟,哭泣说:麒麟是仁兽,天下有道才会出现。现在天下无道,麒麟出而被杀,“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了鲁国史书《春秋》的编写。
15、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孔子诞生的晚上,有两条龙从天降下,绕护着他家,五位神仙从天上降到他家庭院中。
16、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词来形容,这是图“利”。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17、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18、孔子还没有出生时,就有只麒麟在他家里口吐天降之书,上面有文字说:“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孔子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用绣绂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两夜才离去。孔子的母亲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了孔子。
19、冯友兰(1804~19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20、早在孔子之前,六经便已经存在了。它们是孔子所继承的文化遗产。周朝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便以六经中的材料作为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没落,贵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贵族成员本人都散落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21、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处身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22、* 中医,对不起!是我们错怪你了 人性的24表
23、如果你没什么本事,那么别人不了解你是件好事,因为你的无能得以掩藏;如果你很有本事,那么你也别怕自己暂时的默默无闻,因为你的本事是掩藏不住的,就像灯丝儿藏不住电一样,它总会放出光芒的。
24、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这就是孔子何以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也是因此,他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5、凡事多做自我批评,这既是孔圣人的反躬自省的功夫,也是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技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之难的,这正如孔子在《公冶长》篇里所感慨的那样:“已乎矣,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连孔圣人都感慨自己没有见过看到自己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可见,能“反躬自省”的人有多么的少,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26、这个时期并不太长。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初),儒家中崇尚理性的一派渐占上风。自此以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一位神祇,但他还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夫子”。直到19世纪末,认为孔子受命于天,应当成为帝王的理论又曾盛行一时。此后不久,清朝被推翻,民国成立。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到人师之下。现在,多数中国人还是承认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不再是唯一的夫子了。
27、客观地正视不足,果敢地采取举措,就会最终填平欠缺。而对不足遮遮掩掩,试图文过饰非,则必将永远无法取得进步,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智者常以虚心好学的姿态出现于人们面前。
28、先行登上崖顶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
29、孔子三十五岁,和南宫敬叔一齐到周地去,向老子问礼,因为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吏),熟知周礼,所以孔子特向老子请教。
30、* 亡了中医比亡了国还惨 公立医院模式救中国
31、如我们在上面所读到的,孔子到七十岁时,可以从心所欲,而所做的都合于规范,他的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这表明了圣人在心灵修养上最后阶段的造诣。
32、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学而篇》第8章。
33、鲁哀公六年,楚国派人聘请孔子到楚国去。陈蔡二国的大夫们担心楚国重用孔子会给陈蔡带来危险,于是共同发兵将孔子师徒围困在旷野里。粮食吃光了,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仍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咏,没有一点悲伤恐惧的样子。后来派子贡到楚国,请来救兵,才得以解围。
34、不到关键时刻,就考验不出一个人的真相。危机就如试金石一样,把每个人的品质与能力暴露得清清楚楚,人群之中的面目再混同————黄金终究会放出与黄铜不同的光芒。
35、 13193434141翟老师
36、《礼记》中还有一篇《中庸》,传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其中第13节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37、他说四十而不惑,从前引《论语·子罕》篇“知者不惑”可以知道,他回顾自己,到四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智慧。
38、孔子出生时,顔氏在房中听到天乐鸣空,还听到空中声音说:“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之音。”孔子生来就与凡人不同。
39、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所以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报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所以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40、*中医有通天的手眼 以攻击消化自己 坏脾气
41、*中医眼里的敌人 茶能对付疾病 嫁给中医
4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3、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这种精神就是要像信仰神祗一样信仰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
44、孔子并不反对“隐”,他对古代道德高尚的隐士有时持赞赏的态度,如伯夷、叔齐等人,并且自己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孔子主张的“隐”与道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孔子之“隐”是韬光养晦之“隐”,其目的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道家相比,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45、观其深义,“仁”的实质是人心和心性的问题,包含了体、相、用的内涵。吾人的心性之体是“仁”,此乃心性的极致,体现在外的仪则规范,称为“礼”。仁为体,礼为用,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是故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为“克己复礼”?克者,能也;己者,心也,也就是心性、明德、诚、至善之义。因此,“克己复礼”即是使我们的心性契合“礼”的状态,如此则身心世界消归于仁的体性之中,这与禅宗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同一妙用,尽大地就一个自己,物我一如,合而为一。
46、“明人伦”是孟子关于教学母的的论述,原文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这种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47、孔子生前已是人们公认的渊博学者。《论语·子罕》篇记载,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说,达巷d这地方有人说,孔子是个伟大人物,学问广博,以至很难用某一方面的专长来概括他的成就。)从前面引述中可以看到,孔子认为自己继承了古代文明,极力加以复兴;当时人们也是这样看他。他自称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对古代文明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了一个文明传统,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时代。现在,中国又面临一个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在历史上虽然只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位,但明中叶后尊崇他为“至圣先师”,可以说是不无道理的。
48、* 地球灾难越来越多的真相 出低谷 庄子三条鱼
49、* 日本靠中药大赚世界钱 境界高的人自带光芒
50、我们生在一个广义的专业化时代,事物变迁日新月异,生活愈来愈复杂和多样化。愈来愈多的领域需要通才,你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绝对的内行通才,这样才能尽快获得事业的成功。
51、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文脉延续,不绝若缕。
52、*中医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 最美24公式
53、孔子三十五岁时,到了齐国,和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了传说舜作的乐曲韶乐,沉醉其中,以至于三个月吃饭都不知肉的味道。
54、孔子由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改任为司空,鲁定公十一年又晋升为大司寇,并代理执行宰相的职务。孔子当时诛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孔子参预国家大事三个月,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买卖公平,社会秩序良好,使国家呈现大治的景象。
55、其实,六经之中,没有一卷是孔子所著、所编、所评注或编纂。孔子在有些方面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在礼和乐两方面,他对于背离传统的做法的确进行了纠正,在《论语》中不乏这样的记载。从《论语》中有关孔子的论述看,孔子并不是有意识地写书给后人阅读。当时,私人著述还未兴起。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但他并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述家。私人著述是在孔子之后才兴起的。
56、由此可知,君子之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是要力行“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之大事。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颜回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非颜回不足以当此,他那“箪食瓢饮,不改斯乐”的操行,成为后世儒士永远效法的榜样。
57、在上一章里我说,中国古代的各派哲学家由于有了私学而兴起。其中,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的第一人,有些学生还陪伴他周游列国。传统的说法里,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人成为大贤。“三千弟子”的说法显然夸大,但他无疑是一位有影响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他的思想见于他的言论集《论语》,这是由他的几个学生搜集编纂而成的。
58、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59、我们眼里要有他人,心里也要为别人着想。这世界并不是我一个人生活在其中,这世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他们和我一样,我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
60、孔子书院国学大讲堂公益课因疫情管控暂时取消,开课时间另行通知!
6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62、言而无信的骗子迟早是要倒霉的,即使人家不报复和惩罚你,你的信誉和人缘也必然会损失殆尽,你的各种机会也就没了。行骗最终是要付出惨重代价和高昂成本,因而做的是一桩得不偿失的赔本生意。
63、孔子不仅对经书予以新的解释,他对个人与社会、人与天、与其他人的关系也都有自己的见解。
64、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65、孔子所意识到的比道德更高的价值,和道家所意识到的有所不同。道家并不承认一个有智能、有目标的上天,他们所寻求的是与浑元真体的神秘结合。因此,道家所主张和经验的超道德价值比通常所说人际关系中的价值观念更为超脱世俗。
66、 ...............................................................
67、孔子回到鲁国,没有得到重用,孔子也不求出仕为官,他整理古代文献,叙《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修《春秋》,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
68、第一个恭。对自己的内心思想、外表行为等,要严肃的管制,尤其一个领导人,对自己的管理,特别重要。
69、 13949811012孙老师
70、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