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阳明心学的全部学问,概括起来就是致良知。指通过自省以实现良知。什么是致?致不是获取或创始,王德峰认为“致”在这里就是“听”的意思。放下逻辑的头脑与私欲的遮蔽,才可能实现“听”。如何听到良知?在生命实践中听,即行。离开行,就没有听。
2、 圣铎,真名宿春礼,从事书业多年,合作策划及出版社科类、励志类图书50部,其中《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狼性法则——职场强者生存之道》《责任胜于能力》《责任——优秀员工的行为准则》《方法总比困难多》等多部图书荣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排行榜,并保持可观的销量。
3、道家认为,掌握天道的方法,就是减去人为的因素。而道家没有正面告诉我们天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
4、心学不是心理学。心学开端于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孟子是儒家的继承者。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从仁学走向心学,是由孟子完成的。
5、首先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概括,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6、例如,孝敬父母。先有孝之心,后有孝之理。如果不孝敬父母,愧对当年父母的照顾,心有不安,这里的心是良知的呼声,而不是头脑的不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之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不是理性产生的。
7、王阳明把他的“致良知”学说概括为“四句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第256页)指出了“致良知”的真谛。
8、第一句话,阳明先生便开宗明义:“圣人之学,心学也。”
9、“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人自身有道德体认、辨别是非的能力,天性中有向上向善的本能追求。
10、第一个命题,心即理。心外没有理。《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宋代儒者借此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理论。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人本有的,启发人自身的明德,即明明德。明德,即心之德,德,即事物的特征、属性,不是指伦理学概念。明明德不是为了关起门来读书,而是为了亲民,领会人们的生活。而最高的目标,是至善。至善是什么?
11、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2、9) 获得幸福的方法是,不要和外物对立,外物和心是一体。
13、(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4、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15、正因为王阳明的学说的起点较高,是站在“道心”的角度来论说学问,因此世人由于学识不足,往往不能窥其门径。加上王阳明本身行为举止“和乐坦易,不事边幅”,因此世人也往往误解王阳明以及人的学说。即使游学之士听到王阳明的学说,也是一知半解。徐爱说这种现象是“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因此,徐爱为了让王阳明的学说免于误传,所以写了一本书,取名为《传习录》,记录了学生们与王阳明之间的解惑答疑,明了一些学问上的释义,使王阳明的学说得到了正确的传播。但是,后人就连对这本《传习录》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言论代代层出不穷,这也是徐爱生前所没有预料到的。
16、“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17、禅宗认为:功德在于“修行的所成”,明心见性,才有功德;福德只是善业善报,并非完全等同于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18、人所得到的财物、权力,最终都会失去,并不可能永久持有,即使不知道什么时候失去。财物和权力都是有限的事物,而无限的心难以安顿在此之上。即无限的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安顿,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所以安顿自己的心需要超越现实世界,即出世。心不安顿好,人就会产生烦恼。
19、知行合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动的动力,行动是所知的成果。致良知不是单纯认识的活动,而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心学不完全是哲学理论,同样指的是实践。
20、现代社会充斥着财富和权力欲望,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追求永不满足。这一系列的不满足,让人们焦躁不安压力骤升。与之相伴的是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的不断上升。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颓废,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21、儒家思想,即从心学开始。这也是圣人治理天下能够“简且易哉”的秘诀。这十六字诀就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22、如此,恰需要王阳明心学。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阳明有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正是需要找到自己的定盘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