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会归类并填空(不会写的字可以填序号)。(6分)
2、我要克服这种时而积极乐观,时而消沉悲观,时而动力十足,时而意志消沉的不稳定情绪。
3、管桦《山谷中》:“北面的天边,时而闪现着电光。”
4、●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图文解读(1-4单元见文末链接)
5、小乌龟的头时而伸,时而缩,时而长,时而短。
6、 反义词:( )—( )( )-( )( )-( )
7、篇性特征不只是从意象中能见出,选材、结构、视角、命意、表现手法等各方面均可见出——本诗中的情脉/意脉就体现了篇性特征。但是相较而言,“嘶哑的鸟”“腐烂的鸟”这两个意象更能体现《我爱这土地》一诗的篇性特征。
8、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多义词的检测。完成此题,必须先弄清词语产生多义的原因和情况,然后再根据提供的词语或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的不同义项。如本题中的“漫”字有三种义项,提供不同的语境有两个,还有一个是为它组词,实际上使学生不仅会理解,还要会运用。我们可以先理解两个语境的含义,然后将其中的符合题义的义项填入语境中去分析,再用剩余的义项组成词语,放到相应的语境中,这样就能较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了。
9、、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10、5岁,关爱藏在奶奶的毛衣里。“来,试试奶奶给你新织的毛衣!”于是我便飞也似的跑了过去。“哇,好漂亮的毛衣我真喜欢,谢谢奶奶!”穿上新毛衣,好暖和,好暖和。我看见奶奶的眼中笑出了一朵花,灿烂地对我开放。(用时而造句至少用3个)。
11、从教育的境界来说,无分数的小学教育,无疑是远胜过有比较的分数教育。
12、语言优美,人物丰满。考生善于从小处入手,写母亲劳作的情景,写母亲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都通过事件来体现,很有感染力。
13、 解析:此类题是对成语理解的考查,同时又是对学生本学期所学课文内容进行的考查。所以,它又比直接理解成语难度要大。因此,完成时,一定要认真理解提供的语境和意思,结合自己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和运用习惯进行逐一答题。
14、读着文字,时而忿忿不平,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引人沉思,时而倍感亲切。
15、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2分)差不多(chà chā) 鸟瞰(ɡǎn kàn)山崩地裂(bēnɡ bēn) 静谧(mì bì)大模大样(mú mó) 暖和(hé huo)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 (1)《昆虫记》的作者是( )。①法布尔 ②魏格纳(2)“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尽”的意思是( )。①饮完 ②全部用出连一连。(8分)书写得 很漂亮 相处得 很工整 照顾得 很融洽 打扮得 很周到 颐和园 安徽兵马俑 西藏黄山 北京布达拉宫 西安
1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条理清楚”。
17、 gūniánghuānqìngyǔzhòuzāihài
18、让学生模仿,并告诉学生老师会看他们的面部表情。
19、舞台上的舞者摇曳生姿,时而摇摆腰身,时而嫣然一笑,时而缓缓舞动,时而肆意跳跃,美得令人目不暇接。
20、记得有一天,我们在津津有味地享用午餐时,谈起了考试的问题。突然,爸爸面无表情地站起来,生气地说:“你这个笨蛋,这次考了几分?”我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这次考了70几分。”爸爸气得暴跳如雷,恶狠狠地说:“这次考得这么烂,才考了70多分?”我害怕地说:“因为我太粗……”爸爸根本不想再听下去,手指着门口大声吼道:“你马上给我去罚站。不准吃饭。”妈妈再怎么劝,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定。爸爸说:“不行,得给他一个教训,敢做就敢当。”我伤心极了,两眼泪汪汪,泪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流淌。我无可奈何地向屋子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爸爸为什么要罚我呢。到了卧室,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想到爸爸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才会罚我的,于是心渐渐平静下来。
21、我家的小花猫非常可爱,它有着黄黑相间的毛发。它时而温顺,时而勇猛,时而又非常调皮,它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乐趣。
22、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23、白云时而变成奔驰的骏马,时而变成可爱的小兔,时而变成飞翔的小鸟,时而变成自由的小鱼。
24、固定成本是为任务设置的成本,它不随任务的工期或资源所花费的工时而改变。
25、这个演员相当专业,看他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时而悲苦愁眉,时而欢乐无限,把南海鳄神展现得形象又生动。
26、表示不同的现象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时而受称赞,时而受责备。
27、是你在创造着一个个美的奇迹,走近你才能寻找到美之所在。夕阳西下,去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萧索与荒凉,云雾缭绕中去领略高山流水,知音无限的惬意,黄昏中去享受那份渔舟唱晚,满载而归的喜悦。
28、很多孩子急不可待地想学字母,连续几天不断央求,但作者坚持字母前阶段的原则,延迟几天学习。那为什么孩子会急着想学字母呢?原来走廊上有彩色图画的小册子,吸引着他们想知道里面的内容。由于老师迟迟不教,孩子们甚至互教互学,认读单词(课堂上进行过因素分析)。
29、我时而沮丧,时而期望,时而烦恼,时而忧郁。
30、情节的进展时而轻松,时而紧张,扣住了小读者的心弦。
31、 (1)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马鞍踢下楼去。字意是(③).
32、我时而开心,时而难过,时而无聊,时而无助。
33、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34、回到家,妈妈心疼地帮我暖着冻僵的手指:“冻坏了吧,下次看你听不听话。”
35、
36、人们可能会提出异议:干嘛弄个球飞来飞去?没球就不能回答了?干嘛趴在桌上,端正坐着就不会了?当然都可以,但是孩子天性好玩,集中注意力时间不长,如果形式上一成不变,效果会大大缩减。在课堂中放入游戏,可以让学生有盼头,有愿望,从而激发内在动力。
37、自愿的方式拿习题巩固(不强迫,用谁愿意的提问,引起学生无限兴趣)。
38、●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热爱生命》作文指导与范文及PPT详解(有评语)(1-4单元见文末链接)
39、“瓷器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那份流淌在匠人血液里的静是亘古不变的,炼以静心,炼以传承,这是烧成最好的瓷器所必需的。”老人笑着说。
4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时而愤怒,时而幸福,时而生气,时而开心。
42、技能提升,考一个运动营养师证(6月前)和跑步教练证(11月前);
43、我仍然能够感受得到她那时而无助、时而失魂、时而激动的心跳。
44、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45、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狼怎么会跟小羊讲道理呢?
46、南方夏天的天气瞬息万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时而倾盆大雨。
47、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都是鸟歌唱的对象,或者说是由鸟意象引发而出的,很能传递诗人内心汹涌澎湃的诗情,就像闻一多《死水》一诗中的“绝望的死水”牵引出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一系列意象,恰到好处地宣泄了摧毁腐臭旧世界的情感一样,在形式上是极具统摄力、规范力和塑造力的。
48、血液在温热的胸膛里旋流的战斗者怎么可能是柔弱的娇莺、黄鹂呢?只能是填海精卫、啼血杜鹃式的复仇之鸟,战斗之鸟,大爱之鸟!李铁秀教授在鉴赏中不知不觉将艾青笔下“嘶哑歌唱的鸟”换成说“歌唱的小鸟”,显然是没有体味到这一审美创造的玄机。至于有些学者将嘶哑歌唱的鸟考证为“乌鸦”,认为只有乌鸦才有叫声嘶哑的感觉,更是没有体悟到诗人创作匠心的无稽之谈()。
49、是人,则会有如梦似幻,庄周梦蝶般的恍惚与浸淫——不是哲思的专注与沉迷,而是由痛苦、仇恨、期盼交织、催生出来的更深眷的爱的洗礼与升华。不过,从表现力上看,还是取后者为好。一是契合诗歌的内在逻辑——连鸟都会深情歌唱这片被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土地,并用生命为之献祭,更何况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同时也会鞭挞当时社会散布的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二是时而鸟,时而人的角色穿越,更能体现“我”对故土之爱的疯魔痴狂,以及遭受侵略所引发的痛苦之深、仇恨之烈,反抗之决绝。
50、灰白的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使得胡安娜时而在黑暗中行走,时而在月光下前进。
51、还有“这”(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与“那”(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既揭示了作者“灾难痛苦→奋起抗争→迎来光明”的心路历程,也暗示了“痛苦也罢,灾难也罢,总是暂时的现象,只要通过战斗,最终必定有个光明美好的结局”这一人生哲理。从形式上看,3个“这”与1个“那”,既表现了这组意象中的情感变奏——四个意象如果打乱,这种变奏就会无法体现,也体现了刚柔并济的风格,甚至可以说诗人在痛苦中歌唱,在愤怒中抗争的动力正是缘于对土地上黎明之光的渴盼,因为有了这光明的渴盼,所有的辛苦,甚至牺牲都在刹那间转化为了一种难以言传的神圣、崇高和美丽——另类不见了,不雅也隐遁了。
52、 坚持跑步,一年至少完成两场马拉松,争取完成一场100公里越野赛;
53、“假如”一词,既打开了艾青的想象之门,也打开了他的情感之门,信念之门。假如艾青不用“假如”的表达方式——不借助嘶哑歌唱的鸟的意象,而是自己跳出来直抒胸臆,那样还会有撼人心魄,催人泪下吗?在你的阅读经历中,是否还遇过“假如思维”的诗歌?可否谈谈它们与《我爱这土地》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