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
2、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生民》中有“释之溲溲,蒸之浮浮”的诗句。“溲溲”是淘(“释”)的声音,“浮浮”是蒸饭热气腾腾的景象。可见,3000年前的古人就懂得蒸饭的美味。 袁枚先生认为煮饭高手在于掌握四个诀窍,如此煮饭亦能像蒸饭一样颗粒分明,入口软糯,而且米汁还在饭中。
3、三千宫女看花处,人尽台崩花自开。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罗隐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泛回塘。
4、苏州园林耦园耦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
5、兰亭月破能回否,娃馆秋凉却到无?好与使君为老伴,归来休染白髭须。吴越怀古(唐)李远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6、译文: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苏州是名副其实的水城,城内河网交错,多水港、小桥,因此显得“闲地少”。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有: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7、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
8、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9、 钱塘人(今杭州人)袁枚(1716—1797年)是清代乾嘉年间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先生归隐南京小仓山随园,因此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其著作主要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笔者却觉得他更是一位美食大家。袁枚先生自己就认为其学术生涯和成就相当一部分是食学,甚至说自己的食学成就不在诗学成就之下。林语堂先生曾用英文向世界评介袁枚:“伟大的诗人和学者袁枚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来讨论烹饪方法。”这本书便是古代食学经典《随园食单》。该著作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述了清代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烹饪技术以及南北菜肴饭点、美酒名茶等。袁枚先生“四十年来,颇集众美”,以此著作公开声明饮食是大学问,《随园食单》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的“食经”,其价值不啻饮食,更是有着别样气息的人生哲学。如上文所引的“饭粥单”一章中开宗明义就说:饭粥是饮食的根本,菜肴却是末梢。确立了根本,各种规则也就顺应而生了。寥寥数语,哲学中的主次关系清晰可见。袁枚先生叙述“饭”与“粥”的文字饶有情趣: 王莽云:“盐者,百肴之将。”余则曰:“饭者,百味之本。”《诗》称:“释之溲溲,蒸之浮浮。”是古人亦吃蒸饭。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善煮饭者,虽煮如蒸,依旧颗粒分明,入口软糯。其诀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观音籼”,或“桃花籼”,舂之极熟,霉天风摊播之,不使惹霉发疹。一要善淘,淘米时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从箩中淋出,竟成清水,无复米色。一要用火先武后文,闷起得宜。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湿得宜。往往见富贵人家,讲菜不讲饭,逐末忘本,真为可笑。余不喜汤浇饭,恶失饭之本味故也。汤果佳,宁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清代·袁枚《随园食单》·饭粥单)
10、死犹嫌寂寞,生肯不风流。皎镜山泉冷,轻裾海雾秋。
11、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唐杜甫《后游》释义: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