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孕期注意事项到孩子0-18岁各个时期变化,她都一一摆在书架上。
2、 同伴身处险境,必须出手相救。世上还有比这更应该讲的道理吗? ----社长
3、 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4、即是说一千遍我爱你,但只要一句分手就可以结束,这就是爱情。
5、事实真的如此吗?根据热力学中的熵增定理,宇宙发展到最后都会变为王小波《白银时代》中同此凉热、毫无分别的一片白茫茫的空蒙。
6、恰如《切尔诺贝利》所言“每一代人都有所必需的承担的苦难,我诅咒我应付的代价,但我坦然接受这一切”,我求以勇气与热忱,我以勇气面对无常,以热忱改造有常。
7、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把我和这把枪放在离希特勒一里远的地方,四周没有障碍,那么收拾行装吧,战争结束了。 ——《拯救大兵瑞恩》
8、在晴朗的日子里,小巷的建筑物色彩斑斓,熠熠生辉,宛如童话故事里的小舍,是布拉格最诗情画意的街道。一踏进黄金巷,近处左手边就是卡夫卡的故居。故居只有一个房间,低矮狭小,连转身都让人觉得局促不堪。虽然卡夫卡在黄金巷22号仅居住了一年,但这里却成了游客纪念卡夫卡最著名的地标。卡夫卡故居十分低矮,细忖之下,这么矮的房屋对于亚洲人来说还要下意识地弯腰进入,对那些人高马大的欧洲人来说,则更显得压抑。长期生活在这种地方,对于卡夫卡的创作亦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不禁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名言:“笼子在等待着一只小鸟,而我这只鸟却在等待一只鸟笼。”在卡夫卡看来,一个人纵然多么的自由,总是会有无形的有形的牢笼始终追逐着他。
9、介绍:《卡夫卡寓言与格言》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作品。本书共包括九卷,收入卡夫卡全部作品,读者可以领略到卡夫卡的作品全貌。该书中文译本于2015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叶廷芳主编翻译 (
10、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因为他头脑空空,装得下许多东西。
11、人无法通观自己,他处在黑暗中。——卡夫卡(18字)
12、就此一头扎入了没日没夜的写作中。无数个夜晚,成了她快速超车的弯道。一年时间,她写出了好多篇阅读量10w+的文章,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13、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 ——培根
14、今天人们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渠道是网络,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也让我们迷失在其中。视频化,碎片化,导致非系统化的知识占据着人们大量的时间,人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被知识所俘虏。快节奏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网络上,大家很难保持理性,键盘侠充当着人间正义的角色,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很难想象,21世纪的今天,我们很多人的三观狭隘甚至扭曲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用鲍鹏山教授的话来说,琐碎的知识让人们人格猥琐。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都是冷冰冰的。
15、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瑕的时间。
16、卡夫卡博物馆展出的内容来源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于1999年推出名为“一座城市———卡夫卡与布拉格”的展览项目。2002年,该项目在美国纽约犹太人博物馆展出,反响空前。主办方决定让卡夫卡回归故里。卡夫卡曾经把布拉格称作“带爪子的母亲”,不管卡夫卡走多远,都要被母亲的爪子抓回到身边。博物馆建成后,他散落在各地的手稿、书信、照片等陆续回到了布拉格。他的预言似乎应验了。
17、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18、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不是那个业务能力最拔尖,而是嘴巴最甜的人。
19、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20、 就算能用它伤害别人,但也无法守护拯救他人。
21、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22、 我不适合这份工作,我也没有得到部下的尊敬,虽然脱离非常不易,但并非不可能。这件事我考虑很多次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那么做的理由。我什么都做不到,但是让我什么都不做,我做不到! ----樋口一叶
23、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材料:“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其二是作文要求:“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4、除了老城广场之外,查理大桥也是卡夫卡一生难舍的地方。据说他从3岁时便开始在桥上游荡,不但能说出大桥上所有雕像的典故,甚至为它痴狂到能够在夜晚借着路灯的光亮来数桥上的石子。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25、 人的强大,是为了向在悲惨深渊痛苦挣扎之人伸出援手而存在的! ----中岛敦
26、纵观2020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上海题独树一帜,继续保持一贯风格:文字简约却能引发思考生活,设疑思辨而又不乏灵活开放。
27、布拉格城市面貌保存完好,布拉格的老街至今还铺着卡夫卡走过的石板路。也许就在这些街道上,卡夫卡抱怨过在布拉格每一件东西都是小而狭窄的。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一书中谈到,“布拉格是捷克为数不多的大城市之但你不会在市中心发现一幢高层建筑或凯旋门。……那儿有许多宫殿,尽管里面富丽堂皇,却有着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外表,表面上看上去几乎像军队的营房,比它实际所具的规模要小得多。本世纪初人们感到的那种狭小或地方气息,在今天我们看来毋宁说是一种人性的尺度,一种不可思议的保存方式。”
28、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会很长。
29、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
30、两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人均读书量国家排名前四位的国家是,以色列、日本、法国、韩国。我们中国的排名比较靠后,人均一年读4本纸质书。排名第一的以色列国家,其国民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60本。可能正是由于高阅读量,以色列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国家。
31、前一段时间,去世纪广场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环境里,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坐在花园的长凳上,心无旁骛地捧着一本书在读。我好奇他在读什么,路过他的时候特意看了一下:《西游记》。
32、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是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是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够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33、直到有一天夜里,稿子写到一半,心脏忽然越跳越快,越来越慌,全身无力,手脚冰凉。那一刻,她真的怕了。
34、不想失去的东西,总有一天还是会离你而去。人们渴求的一切存在价值的东西,从得到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有失去的一天,不惜延长痛苦人生也要去追求的东西,一个都不存在 ----太宰治
35、太过在乎对方而不给对方空间,太过用力苛责或挑剔对方,这样用力的爱都很难走远。
36、即便是死气沉沉的死谷也能抓住一点点意外的雨水,开出漫山遍野的灿烂花海,我们自然也不会远。
37、文中主要素材参考来源:《卡夫卡与布拉格》(作者:一苇中华读书报)、《布拉格精神》(作者:伊凡·克里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8、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39、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40、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41、大概有半年左右时间吧,这位编辑的心脏偶尔就会刺痛一下,针扎一样,感觉到疼,不过一下子就没了,也没太当回事。
42、胡适,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徽州绩溪人。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43、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44、 不要可怜自己,若是可怜自己,人生便是一场永无终结的恶梦。 ----太宰治
45、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46、为什么要多读书呢?相信大家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因为读书是一件有益的事儿。古往今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多如繁星,劝人读书、论读书益处的文章不胜枚举。
47、就如圣地亚哥在归途中遇到鲨鱼群,这一转折意想不到,他对这一事件的出现无能为力,但他可以用打不败的硬汉精神去抗争。这不仅是具象的与鲨鱼的抗争,更是一个独立个体与命运的抗争,把握当下,悬置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此为尽人力。
48、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49、苏轼一生历经波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乌台诗案,一夜之间,苏轼从朝中元老变为罪臣,被发配到偏远的黄州,但苏轼并未因此消沉,他与世俗农夫一起务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发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掷地有声的人生格言,人生中的挫折莫过于从巅峰到底谷的起落,但即便如此,亦能从中发现人生的乐趣。况且,苦难本身也是一种财富,苦难能够历练出生命的韧性,对苦难的思考也能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50、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将自己的观点融于“戴镣铐而舞”之喻中,边分析边论述,水到渠成。开篇由作文材料引出“我们在无常中寻找常,我们戴镣铐而舞”,接着在“德军闪击波兰”“新冠疫情”等分析后,回答了作文材料的探问,并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不是的”;然后在析因“一切始于平庸之恶”之后立论:“拼尽全力改造有常”,最后指出,赋行为以勇气与热忱,便能续写辉煌的篇章。文章另一亮点是材料充实,有史料如二战“德军闪击波兰”“绥靖政策”,有现实如“新冠疫情”,有引用如“《切尔诺贝利》”及“平庸之恶”的看法,有的出自课本如《秋水》《游褒禅山记》等等,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51、从修道院通往城堡的小街就是著名的黄金小巷。这巷子的出名其实是因为卡夫卡曾经住在这里,并完成了我们熟悉的小说《城堡》。黄金巷是一条由砖石铺成的街道,街道很窄,原是皇室仆役聚居的处所,后来这里聚集了很多炼金术师,黄金巷由此得名。
52、 去成为救人的那一边如果呆在哪边都一样的话 就去成为好人吧拯救弱小 保护孤儿无论正义还是邪恶 对你而言都没差不是吗那样子…会多少好那么一点…为什么你你能肯定?(太宰治)我当然能 我比谁都清楚因为…我是你的朋友啊 ----朝雾卡夫卡
53、不论你在什麽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李嘉诚
54、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 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 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 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55、在我看来,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开拓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境界,有益我们的身心健康。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精神贫瘠了就应该读书。史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应该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书可以丰盈我们的内心,充实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从庸俗和无聊之中摆脱出来。
56、我说:“我不能决定转折怎么来、怎么去,但我能决定怎么一路向前,怎么一路高歌。”
57、点评:本文亮点之一就是开门见山,直接明确观点主张。文章开宗明义基于转折的意想不到的事实,道出观点“我们应当采取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亮点之二就是论证分析逐层深入,分析“转折”类别,由积极的“转机”引出消极的“转折”,并点明消极的转折产生的原因。先说“人祸”再说“天灾”。然后着力阐述,意想不到且无法避免的“更多时候”,从人生的角度,一分为二地梳理其利弊,通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例证,最后得出“转折中生命层次得以丰富,生命韧性得以体现”的通透感悟。本文亮点之三是使用素材丰富多样,课内素材如《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荀子《劝学》里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课外素材如:罗素的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海德格尔的“静是动的变式”,《苏东坡传》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汪国真的“风是俏丽,雪是峥嵘”……丰富多彩,论证充分有力。
58、踮着脚,伸着颈,只知道“等待”的人,他们事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却专作为等待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须等待明天的明天了。
59、爱阅读,也一定爱生活。太多爱阅读的人,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和谐,民族和国家也更加有希望。
60、表现主义小说《城堡》写于1922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当《城堡》中的K先生在奔波徘徊中精疲力尽时,发出的感慨,正是卡夫卡在城堡下黄金小巷租住22号的内心感受。他以布拉格城堡区为背景,在这里写下心中的《城堡》:文笔清冷,想象诡异,若有若无的寓意张扬着独特的“卡夫卡风格”。
61、我们读书的时候,必须成为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祭司与国王,殉教者与刽子手;必须将他们的形象拴缚在我们秘密的经验里某种实物上,否则我们不能够正确地学到任何东西。
62、人到生命的尽头,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荣耀, 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人的生命结束了。
63、欧·亨利的小说以其结局的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而备受瞩目,诚然,生存于世难免会经历很多重大的转折,且这些转折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无法左右事物的发展进程。
64、梁启超,字卓如,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65、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66、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著作有《生死场》、《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67、这篇小说只有四千多字,写得很精彩,建议大家有空找来读读。读完你可以思考,你从中读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