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用手掂量一下,又详细询问了这块石头的由来和产地,最后他认为这块石头可能含玉,找来鉴定专家,果然是一块璞玉!(王阳明名言三重境界)。
2、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逼自己去做。
3、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5、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6、商业社会每天都在播放催眠曲:努力工作,努力消费。似乎不工作就是废人,只能选择工作到退休,拿着仅够糊口的养老金,等待死神的降临。
7、曹德旺是世界闻名的中国玻璃大王,在他创业初期,中国汽车玻璃市场完全被日本和欧美的企业垄断,他想打破何其艰难!
8、一个人闲暇时的所作所思,不知不觉间决定着他的未来。闲来无事,不如给自己的心灵充个电。存心养性,让自己做个更充实的人。
9、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10、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暴躁、焦虑、烦闷,就像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处处可见,很难静下来。
11、这份宁静和淡然,便是读书的时候给予我的力量。
12、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3、耐得住寂寞之人,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理想,他们不会半途而废,更不会怨天尤人。
14、人生天地之间,五谷杂粮,吞风饮露,如能致其良知,复见心之全体,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往察来,由此及彼,无所不悉。最终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人我之间,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能够“参天地,赞化育”。
15、第四条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16、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17、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8、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9、当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最终的结果便是否定人心,肯定道心。
20、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21、看过《移魂都市》、《异次元骇客》等科幻电影就会明白,人类集体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有可能只是一套制作精密的程序,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
22、立下了宏图伟志之后,那便要去实现,不管多苦多难,都要勇往直前,从不轻言放弃。
23、王阳明幼年读书,问及老师读书的意义为何?老师答:做大官!王阳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是做圣贤!
24、周敦颐说,太极就是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25、什么叫“信心”?从字面上看,就是信任自己的心。如果我们能信任自己的心,一切就很简单了,它知道我们在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事,为了达到成功我们又必须做哪些改变等。
26、不能说曾国藩的修身唯读书,但是读书是每日必不可少的事情。
27、第三境界的历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28、学商业的女性成长赋能教练 帮助普通妈妈赋能|挖掘价值|经验变为财富
29、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30、今天拿起经典,再去和孩子读的时候,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当年我的影子,我想那是:我对经典的理解在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也必然是我没有真正的打通经典的智慧大门,但对于读书读经典的这种“心向往之”的诱惑时刻存于心中,我想这份力量,也一定会带着我持续读书,读好书,也能成为一个好读书之人。
31、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32、历史发展到今天,生产力高度发达,粮食产量早已能够将全球之人免于饥荒,可仍然有人在挨饿,学者将此称之“制度性贫困”。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分配不公,有人宁愿将粮食倒进海里也不愿拿去给灾民纾解饥荒,为什么?因为人的优越感只有在贫富对比之中才能体现,为了保持这种快感,一部分人制订各种政策、条款,收买专家学者为其摇旗呐喊,文过饰非,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游戏规则所蛊惑,入其彀中,不能自拔,离良知越来越远,为那些人为预设的“梦想”消磨一生,乐此不疲……
33、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34、龙场的磨难使他意识到,环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任何事业都是从处理好与眼前环境的关系开始的。并且,这种顺应不是违心的、伪装的,而是调整与纠偏之后此心与环境的逐步契合。
35、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唯一的途径、不二的法门就是去绍兴,去找王阳明——这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36、“就像说某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所以才说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难道只因为他曾经说过一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话,就说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37、王阳明注重内心修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够审时度势,有主见,有定力,不人云亦云。而立之年被贬龙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仍然潜心学术,著书立说最终龙场悟道,为自己成为圣贤奠定基础。
38、这段闲来无事的思索,也因此成为王阳明人生之中一次重大的转折,史称“龙场悟道”。
39、“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40、如果我不遵循原则去做,就会犯错误,遭受损失,陷入困境,然后我强迫自己遵循原则。虽然我很不情愿,但做了之后就摆脱了困境。
41、王阳明曾对弟子黄直诉说过自己提倡“知行合一”说的动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42、这一境界,乃是最高境界,往往前两层境界已经拦下了90%的人,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这一境界的可贵!
4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44、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45、《孟子》上记载,孟子自称“四十不动心”。王阳明也十分强调不动心的功夫:“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
46、点评:王阳明是典型的儒家学者,是深受孟子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孟子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善,人人心中有善端,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王阳明认为,人人心里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过,世间大多数人的“良知”被自己的偏见妄见所遮蔽,自己并不知道而已。所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相信你自己!
47、就在夫子庙旁,阳明的学说开始走俏,以至于秦淮河上的妓女在完成了本职工作后也能和顾客探讨一下“朱陆异同”。然而,酒逢千杯知己少,在这个平庸的时代,人皆以奇谈怪论吸引眼球,外在的信息不辨真假,但以猎奇为乐,谁又能真懂阳明之心?
48、于是人们会有第二个疑问:我怎么知道那个度?吃饭还算是好理解的,吃饱就得嘛,工作生活中遇到事时,怎么判别那个合理的度?王阳明的回答是:你自然知道。你能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知道。他这里说的是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即反省能力。人能反省,就能知道那个度。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关键要养成让内心的光明时时照耀,不可昏暗的状态。
49、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0、从这个先后顺序可以看出来,格物,是最基础的事情。虽然我们经常听古人说“格物致知”,具体如何实践?很多人还是感到一头雾水。“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51、有弟子问王阳明,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科考,怎么办?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读书与科举并不相妨,读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
52、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
53、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54、人如果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最起码不要制造社会问题。
55、原本不知道那个道理,但是通过学习学会了,觉得按照道理去做对我确实有好处,所以我自然就去做了。
56、商代末年时,纣王昏庸无道,当时的诸侯周武王推行德政,赢得了天下民心,国力得到极大增强,欲出兵讨伐商纣。
57、正如句中所说的,哪怕是废寝忘食,直至衣带渐宽人消瘦,也不后悔。
58、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达到融会贯通。
59、所有的经典都不过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路历程。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教条来顶礼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60、“知”与“行”的关系,是自孔孟开始儒家先哲论述的重点议题。儒家学者都知道“知”与“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一直都是将二者分开,各自论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学问”是“知”, “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
61、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62、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63、《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6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65、良知,是王阳明从孟子那借来的概念。《孟子》说:不学而能叫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不用思考就能知道,就是良知。显然,良知是一种本能的觉知。本能的东西怎么可以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呢?见了财,谁不起意?见到食物,谁不想吃?这就够了。王阳明说,这些都是天理,但是如果超过了度,就是私欲,比如,吃饭是天理,想吃美食则是私欲。要去私欲,存天理。
66、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67、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68、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里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无边,我心光明,哪里都是水云间。
69、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70、很多人认为,吃喝玩乐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其实不然。一个人忙惯了,一旦闲下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劝民歌》里写道:“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人的身体如此,心也是一样。《菜根谭》里讲:“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闲得太久了,就容易胡思乱想。所以哪怕时间上得闲,也不能任由自己的心随意放空。
71、古人认为万物皆有角格,角是外象,格是内空。角有万异,而格是一同。格物,即从万象中抽象,从抽象至无象,找悟万物共同的特性。
72、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73、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静心思考,某天夜里王阳明突然顿悟,参透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74、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耿定向,嘉靖年间进士,御史,万历中期升到户部尚书。他在做南京右都御史时,接到一个案子。有个士大夫受恶僧侮辱,来告状。耿定向判将其开除出所在寺庙,赶走了事。士大夫不服气,非要将其逮捕入狱。耿开导他说:“良知这么广大,为何让一个破赖和尚充塞了。”士大夫回去后跟周围人说:“惩治恶僧,不是良知吗?”有人转告了耿定向。耿解释说:“这话固然不错,但是我这么判,心中是转了三转的:其有志于学的人,要有一颗名誉心,被人冒犯时不计较不责难,不然跟乡下人有什么不同?法司以法办案,此案不应该入狱,这说的是要有一颗格式心(法律意识)。听说此僧凶恶,如果量刑过当,难免发生不测,这说的是一颗利害心。我的良知考虑了这三个方面。”后来,果然有同类案子在别处因处理不周闹出了大诉讼的。耿定向听说后,说:“我前面三番转用良心不是更妙吗?”
75、这里的格,是感通的意思。格于皇天,感通上天。
76、这个终点就是你在河里游来游去的很自在,突然给你冲大海里去了,我靠了,这么大,我咋总结人欲。
77、比如:一个碗。你能看见碗的材质,工艺,样式,颜色,即是有用的。而无用的,就是碗空出的地方,空出来的地方,才能盛装东西。这也是道家说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78、谁也不想生活在一个毫无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独裁者没有资格以道德和文化来回避法治建设、政治改革,而每一个公民,亦没有权利因制度之恶,便纵容姑息人性中的残酷和冷漠。
79、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样,接受乐,把乐当作是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去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高潮与低谷,活在生命的苦乐之中,由此生命的乐趣便已被我们掌握在手中。
80、背诵经典的根本意义在于: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81、用这个至纯至善的本体去重新感知世界和为人处世,那些被无意识遮蔽的知见和行为,才能从颠倒错乱、自相矛盾的状态下得到纠正、获得统这就叫知行合一。这是用。
82、一个20年早起、认真生活的80后的职场二宝妈
83、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84、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85、 人生苦短,珍惜每次遇见,珍惜每一段缘。岁月是公平的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有的人忙忙碌碌地活着,有的人停下脚步去欣赏。这其中的差异,都能从心上找到原因。
86、曾经听人说过:心情烦闷的时候,拿起一本书时,便觉得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聆听作者的美妙故事,感受妙趣横生的语言,外面的一切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87、王阳明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88、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89、有事时固然心烦意乱,没事时也闹得心绪不宁。
90、后来,随手拿起桌边梁晓声老师写得《人间清醒》一书,书中内容直面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生活信念,需要生活底气,做一个清醒的人,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91、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92、“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93、B说,这块石头看起来很有艺术美感,可以留着,练书法时用来镇纸。
94、就像“人之初,性本善”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纯善无恶,这是一个人的天性。
95、这既是做人之要义,也是其用兵之要义。读书者,要善养浩然之气,此其不可移,此志不可动!
96、知行合一就是告诉你: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97、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