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 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4、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7、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8、(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9、所学不能为之所用,所学何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运用于社会实践,这是最好最成功的教育之体现。
10、南宋理学家朱熹他充分吸收北宋理学家的思想,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使得佛道的虚幻因素与儒家的现实观念融合起来,最终为现实服务.这一思想的融合使得儒学的发展更进一步,他将儒学又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峰.虽然“孔孟之道”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后来尊崇儒家的朝代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同时它的“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也同样成了人们的精神枷锁禁固了人们思想的自由.
11、③天人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12、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13、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1);“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其思想从整体上看具有明显的崇古倾向。他所崇之“古”,系指古代文化体系,具体而言,则为“礼”或“文武之道”(《论语·子张》22)。“礼”在孔子思想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他自幼学“礼”,三十而“立于礼”,教学内容是以“礼”为核心的古代文化(“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挽救礼坏乐崩的现状,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11)的礼制,维护氏族贵族的等级秩序。在哲学思想上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1),认为人的视、听、言、动都要服从“礼”的约束。孔子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回归一切依“礼”而行的世界,当他再也梦不到周公,当它哀叹“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他的生命之火也就在风雨飘摇中渐渐熄灭了。而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就在于尊古崇礼,继承和弘扬以“礼”的精神为核心的古代文化传统。
14、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15、孔子的一生其实很不幸。3岁丧父,17岁丧母,20岁时致仕,步入鲁国官场,到了黄金年龄,又遇鲁国内乱,家臣擅权。55岁时,因直言反对鲁定公接受齐国女乐荒疏朝政,被拒辞职,开始长达14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穷游"讲学生活。67岁时,妻子过世。69岁返回鲁国时,儿子孔鲤去世。70岁时,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去世。72岁时,另一个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剁成肉酱。73岁时,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16、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热爱古代文化,自觉地学习并加以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处处碰壁,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要做官,要推行文武周公之道,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之国,但是当权者没有一个重用他。他退而授徒讲学、整理文献、周游列国,坚持宣传古代文化和自己的主张。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讲如何做人,做有道德、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与人讲诚信友善,讲互相尊重,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忠恕之道。儒学引导人们追求和谐,鼓励人们营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己内心的和谐,主张用和谐取代社会冲突。儒学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儒学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认为人们经过教育和自己的努力皆可以成才;它不是少数天才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
17、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8、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9、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 这一观点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说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人应当终生受教育,才不会倒退;人的生活环境也应受到重视
21、孔子认为,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赋素质原本差不多,性情也相近,之所以出现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不同及所受的教育影响所致。
22、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需要更多方位的复合人才,专业人才。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和教育极为重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劣和兴趣,积极鼓励发展其特殊才能,这对当今中国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这些弟子后来不仅成了国之栋梁,也进一步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先贤孔子,的确无愧于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他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实至名归!
24、|声明:本文由高考历史(ID:gkls100)汇总整理。转载时请事先联系协商授权
2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26、 A.诸子百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百家争鸣的精神动力
27、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www.siandian.com闪点情话网)——孔子《论语》
28、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2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30、这在《论语》中有专门记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1、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把当时教育的目的明确为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是具有较高道德品质修养的人。
32、(答案)(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33、孔子注重"言传身教",切实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对学生很爱护,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的佳话远近闻名。
3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35、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36、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统一。孔子提出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治性情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礼、诗、乐修身养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37、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38、 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39、二是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孔子有名的教学方式,来自于一个经典:卫国大夫孔圉很好学,又谦虚,他死后,卫国国君为弘扬他的这一精神,就赐予封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没有那么好,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封号,就很不理解地去问孔子。
40、 孔子对教育作用的阐述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应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41、1982年8月27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美国各界人士在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给予了高度评价,致涵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42、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43、 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4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45、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46、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47、(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8、孔子以信而有征的态度对文化传统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9)孔子对文化传统是非常审慎的,对于“夏礼”和“殷礼”,孔子掌握的历史证据不够充分,因而采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态度。对于三代文化,孔子能信而有征的,是周礼,孔子的复古,并非越古越好,而是以周礼为中心。孔子的目的是用周礼的精神改变当时“礼坏乐崩”的现状,使失序的社会在传统的引领下重回秩序的轨道。孔子声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14)周礼以夏殷两代之礼为根据而能扬长避短,这有周初孔子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指出二者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而文化传承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49、①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5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52、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53、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54、有学者说:“尽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残暴,有的看似温和,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辈子仍不被采用;吴起、商鞅,先后殉道;墨子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号等。”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55、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56、于是,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与学生谈话、个别观察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大培养了不同志向的弟子,效果很好,成绩斐然。
57、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孔子《论语》
58、哲学思想——“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59、后来,孔子的弟子就把他的这一教育理念总结为:有教无类。为了奉行自己的这一教育理念,孔子亲力亲为,从20岁受任为鲁国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的小官)起,就一边干行政工作,一边从事教育。
60、"四配"就是后来的"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十哲"是指以"德行"闻名的闵损、冉耕、仲弓和长于"言语"的子我、子贡、子若及"政事"上知名的冉求、子路和"文学"上出名的子游、子夏。
61、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和水的共通性,仁者宽厚的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上善若水)。
62、孔子用《诗》、《书》、《易》、《礼》、《春秋》(因《乐》经佚失,故称“五经”)来教育学生,称之为“五经”。经书指重要的书籍(“经天纬地之作”),以与一般书籍相区别。到宋代,儒家经书由东汉时“七经”、唐朝时“九经”,增加到“十三经”。儒家经书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的分野,又在个人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到社会责任、实现理想,甚至如何调节人的喜怒哀乐,都有所论述。除儒家经书外,我国古代还有史书、各个思想文化学派的代表作品,以及个人的文学结集等;经、史、子、集汗牛充栋,反映出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是善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民族,这些都说明孔子思想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63、(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64、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始版,对后世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的现代教育也视之为很好的方法。
65、26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打开私人讲学的大门,开始广招学生。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发端。
66、孔子好学,择善而从,所学内容是以西周礼乐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是自觉而主动的,有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同时也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以求之。可见孔子的“学”不是纯理论性的,其中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他把分享和传承古代文化精髓作为自己的使命。
6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68、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非常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28)他明确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20)他认为自己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不是先知先觉者。他学习的是自己爱好的古代文化传统,而且学习的态度是勤奋敏捷地去“求”——尽可能获取相关的信息。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9)孔子根据人学习与否对人进行划分,可见学习在他看来是“成人”的关键。
69、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70、 解析 本题考查墨家思想主张。材料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故C项正确;A项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项是法家主张;D项也是儒家主张。
71、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7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7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7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7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7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78、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7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80、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两者之中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8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82、 B.诸子百家的苦苦追求使得百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
83、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84、实际上,孔子强调的就是"理论最终要联系实际。"我们今天的学习教育,不正是传承了这一优良的学风吗?
85、 “庶”是指更多的劳动力;“富”是指人民群众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是指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86、 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切实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
87、(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88、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并没有否定"礼治","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89、问题二:何为儒家学派?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