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滔滔不绝: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非常多,说起来连续不断,没完没了。络绎不绝:络绎即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即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整天围着领导转、百依百顺只知道拍马屁的人。
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人很多,十分热闹。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4、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处心积虑”,意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什么)。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6、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人声嘈杂喧闹。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
7、句中既然提到这本小说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没有提出优点比缺点更多,那么就不能使用“瑕不掩瑜”表达,而应该使用“瑕瑜互见”一词。
8、路上行人虽然不多,但马路上的车辆却是络绎不绝。
9、6)每逢例假日,动物园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
10、A.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11、C.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本句用于形容市民观看端午节活动,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12、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的气氛,所以“相濡以沫”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相吻合。
13、第三空。“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非常少”,“微不足道”形容“人的力量、贡献或事物的数量、价值、意义等非常小,不值一提”,第三空用来形容小人物不受人们重视,用“微不足道”恰当;
14、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15、他做起事情来八面玲珑,你就放心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
16、释义:(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17、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8、(20新课标III卷)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
19、B.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 )
20、B.这天气周而复始:昨天还骄阳似火、热浪扑人,今天就大雨倾盆、寒意逼人。
21、(20天津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2、红楼一载,元妃省亲,有园中亭者,众人题名。有人或移出“翼然”,有人或借鉴“泻玉”,唯宝玉据景独创(点题),道出“沁芳”,是为最佳(表明自己的观点)。一叶知秋,从大观园之景再望向如今盛世中华,在这条发展之路上,正值吾辈借鉴移用之时,待乘创新奋勇之风。我们正应携手奔赴,让借鉴与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开头引述材料,表明观点,两次点题。语言简洁,富有节奏感。)
23、A.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d,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 )
24、B.散落 瞬息万变 鬼斧神工
25、切好的糯米猪肠上面撒上芝麻和淋上甜酱,慢慢的嚼着咸香味就出来了,里面的糯米包着板栗,香菇,芋头,整体口感是糯糯的,就是猪肠的味道比较重,这样半条糯米猪肠是5元。
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故选B。
27、句中“趋之若鹜”比喻记者高涨的热情,显然感情色彩不符,褒贬失当,应该改用“争先恐后”一词。
28、D.某公司连续若干年都没有完成公司计划,但上上下下都不以为然,让外人诧异无比。
29、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0、2022作文素材:家国情怀,青年成长,英雄主题
3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此处指课程多流于书面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故选“纸上谈兵”。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此处指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得很大好处,不局限于“此行”,应选“受益匪浅”。自己动手:指亲自动手劳作,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此处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选“自己动手”。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根据前文“减少食物浪费”可见,强调的是“节约”,故选“勤俭节约”。故选A。
32、例: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3、青葱岁月,弹指间,毕业季到来。恍惚昨天还是那稚气未脱懵懂的样子,才觉时光如此短暂。青葱岁月,弹指间,毕业季到来。恍惚昨天还是那稚气未脱懵懂的样子,才觉时光如此短暂。
34、——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35、(20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6、B.d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政治方向,做到任凭风口浪尖起,稳坐钓鱼船。( × )
37、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为“我”、“我的”,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38、(200江苏省卷)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常度:常态
39、C.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在此形容广场上的音乐声大,望文生义,可改为“震耳欲聋”一词;
40、A.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 √ )
41、(出处)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42、(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3、(20新课标Ⅰ卷)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
44、①令,美好的意思,如令尊指对方父亲,令堂指对方母亲,令阃kǔn指对方妻子,令兄指对方的哥哥,令郎指对方的儿子,令爱指对方的女儿。
45、句中“首当其冲”显然并不是指带头蒙受灾难,而是指带头工作做出榜样的意思,因此应该用“一马当先”一词。
46、②尊,如尊上指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亲称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指遵从对方的嘱咐。
47、巧舌如簧:指说话动听,舌头灵活得好像弹簧一样,是谓词性的结构,通常做谓语。如簧之舌:指花言巧语,好象弹簧一样灵活的舌头,是名词性的结构,通常做主语或宾语。
48、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49、(解析)仔细阅读句子,读出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关系。
50、如:“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车水马龙”是说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用在这里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这个对象不合。有些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51、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
52、(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53、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了一点自己的意见,没想到却成为千夫所指了。
54、(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55、趋之若鹜:像成群的野鸭子一样追逐着某一事物,比喻很多人争抢着去追求某种东西,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非常踊跃积极,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56、例:爸爸的工作很危险,妈妈整天担惊受怕的。
57、专题|2023高考备考:作文提升训练8道典型试题及经典范文
58、C.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59、例句3陈述的是消息,通过适用范围只能选择“纷至沓来”;
60、B.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 )
61、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62、③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63、句中“陈词滥调”属于误用,“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是老话,但却是正确的,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应该用中性成语“老生常谈”。
64、即使是3点营业时间到达的,我们也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买到!络绎不绝这个词用来形容这家店一点都不过分。
65、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该节目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地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66、2022作文素材:美育、涵养心灵、教育温度、五育并举
67、趋庭: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如“他日趋庭,叨陪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