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2、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0(孝弟(t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最后,林如月老师给我们讲了,做教师首先要自信,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责任重大。还要做快乐的教师,向学生传递快乐,让他们拥抱快乐,就是要让他们的心灵绽放最美的花,这也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今天的讲座使我的思想和认识得到很大的启发,在今后教学中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书读而读书,读得越多越容易变成书呆子。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10、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12、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4、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18、译文: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9、d的10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2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3、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24、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25、1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26、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27、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28、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丘《论语》
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30、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32、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33、在《论语》中,我们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学思结合”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别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对美育的精辟论述、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这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主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35、1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可以.)
36、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37、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文,指文化;行,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这几点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吻合的。这里蕴涵的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38、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3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认为,子贡学《诗》的前提,便是举一反三。类似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达。如《述而篇》中孔子有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告诉学生一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4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3、(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44、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45、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46、翻译: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