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实上,张继科因为腰伤等各种原因导致了竞技水平的直线下降,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讲,这位传奇人物确实给个人以及国家带来了无限荣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一个人一生中能一帆风顺,古人有句话叫做:物极必反,意为人到了中点必然要走下坡路,这对于每一个和每一个事物都适用,张继科也不例外。
2、(评)注意万老师怎样教学的四个词:都是先指名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读后再解释,词不离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更容易理解词语意思。“挽联”和“小约翰”由老师直接解释意思,“羞愧”和“深奥”是由学生解释的。教师补充解释了“羞”和“愧”,教得很扎实。“奥”字比较难写,教师特意作了强调。可见尽管是高年级,万老师对课文中的词语如何教学,还是精心设计,事先动过一番脑筋。
3、我们看他刚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思考、有体验、有想象、有猜测,有参与、有融入,所有的这一切,打通的是左右脑,是一种全脑。因此孩子们学到这样的语言是有根的,这个根扎得很深很深,而这样的语言在他的心中,永远处于觉醒状态。所以,你会发现,即便是学浅显明了的白话文、现代文,如果能够完成中介,这样一个意象的转换,语文学习的效果就会特别好。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说我们要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词重的就是意象。所以学中国古典诗词,尤其需要从言转化到象,从象再转化到意。我们也来看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4、师:“我”当时不懂,以为伯父的鼻子又扁又平,是因为碰墙壁碰扁的,所以在座的人听了以后——
5、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我们最重要的是用意象本身来说话。我们看李清照写的《声声慢》写愁,怎么一个愁字了得。她说愁了吗?她说自己愁的不行了吗?她说自己愁白了头发了吗?她说自己愁的要命了吗?她什么都没说,那她用什么来说,她用几杯淡酒说,用晚来风急说,用大雁飞过说,用满地黄花说,用梧桐更兼细雨说。正是这些饱含着情感的鲜明的意象,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愁,她的孤独,她的郁闷,她的百无聊赖。那个愁一直浓到难以化开。所以,读中国古典诗词的关键在于实现言和意之间的一种转换。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6、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7、附近住的老住户,时不时的也会来吃,推荐吃酸汤饺子,可以要杂拼,各种味道都能尝一遍。
8、在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教学中,万老师都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划出重点词语或句子的练习。“学生阅读课文,划出重点词语或句子”,几乎成了万老师语文教学的习惯性语言,贯穿于他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万老师教过的学生,自学能力都比较强,学生的读书习惯都很好,和他长期重视圈点写划的阅读习惯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9、然后第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饱经风霜就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哎呀,你说的太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呀?”那孩子说:“老师,我刚刚翻过词语手册,词语手册上面就是这样写的。”底下哄堂大笑,老师就生气了,对全班同学说:“笑笑笑,有什么好笑的!你们没有词语手册吗?你们也有,你们查过词语手册吗?你们明明知道词语手册上面有答案,你们为什么不去查呢。人家就比我们主动,就比我们勤奋,我们应该向他学。欸,你刚才在说这个饱经风霜是啥意思,你再跟大家说一说。”(饱经风霜的意思是什么)。
10、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前辈在教学设计上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很少运用等等,但是前辈们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并且在这些方面创造出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总结了非常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是值得当下语文教师学习并发扬光大的。只有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才能为学生今后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对课文人文感悟的深度,重视课文思想内容上的“深挖洞”,忽视了语文基本的能力和习惯的训练和培养,这样的倾向实在是非常危险的。字词句基础不牢固,会直接影响学生一生语言学习的根基。
11、师:现在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先看课文第一段。
12、第二个孩子说:“老师,饱经风霜就是指一个人吃饱了苦头。”“欸!”这回老师点点头,“说的不错,已经很接近标准答案了,但是谁有更准确的答案。”
13、(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14、在教学这一个片段的时候,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注意到其中出现的一个成语,就是饱经风霜,但是这个词语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怎么处理,怎么呈现却有境界的不同。有的语文老师可能会这样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饱经风霜吗?”
15、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学法,那就不一样了。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做。
16、师:请注意,这些话是在吃饭时谈的,老师在标题“谈‘碰壁’”上加个引号,为什么要加,你们知道吗?
17、生:用一个女佣人的话来突出鲁迅先生关心别人。
18、(评)全文阅读完了以后,让学生再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是课文主要目标之一。初读课文时学生概括鲁迅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乐于帮助别人的人”、“热爱人民的人”,这些是学生的初始感悟;阅读以后的交流,反映出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指导,对鲁迅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鲁迅是“正直的、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他“关心穷人、同情穷人,对旧社会极为不满”,这些概括,充分说明了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有更加具体深入的认识,同时也看得出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19、生:“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不是反映了鲁迅无能为力?
20、师:这个道理作者问了鲁迅先生没有?当时鲁迅先生的表情怎样?把句子读一读。
21、初春难得的好天气,趁阳光正好,一个人踱步来此,细细品味尘封的旧光阴。虽说地处闹市之中,但是这里却有种难得的清静感,老房、古树,鸟笼里叽叽喳喳的小鸟,街上不急不缓走着的行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使原本躁动的心变得慢下来。
22、(一个学生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了一遍。)
23、生:这段分三层:伯父鲁迅先生在世时;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伯父去世了,吊唁的人很多。
24、师: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25、生:“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旧社会到处都很黑暗。
26、师:疼得厉害,所以嘴唇灰白,并且抽动着,发出低微的声音。这就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读这两句话体会体会。
27、生:因为旧社会到处都是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鲁迅先生参加或领导了多次革命运动,都遭到了敌人的破坏和迫害。
28、饱经沧桑(bǎojīngcāngsāng)
29、生:鲁迅先生去世了,吊唁的人很多,可以合并起来,不要分开了。
30、脱胎换骨 九死一生 一言难尽
31、生:(读)陈赓把小红军抱下来,一边流泪一边说:‘小兄弟,我对不起你呀!师插话:这句话应加上‘拍干粮袋几个字,改成我怎么没有注意你拍干粮袋的动作呀!)说完,他把小红军用草盖起来,向他行了一个军礼。师插话:在‘军礼前加上‘庄严就更好了。)
32、师:谁能讲一讲“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意思?
33、“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的掉下来。”
34、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经验丰富。扩展资料:近义词:饱经沧桑(bǎojīngcāngsāng)
35、(评)六年级还要不要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句子,要不要进行把句子写具体的指导,万老师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对小学生而言,丰富他们的词语,引导他们积累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句型和富于表现力的描写,始终是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课文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语言发展关键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言语质量,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六年级学生,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仍然抓住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不放,充分反映其牢固的语文基础观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深刻认识。
36、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五课,大家一起读课题。
37、第三老师说你们知道吗?会看脸的人往往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他的外貌,而另一只眼睛要透过外貌看到他的社会地位,看到他的生活状况看到,他的性格特点,看到他的思想感情。你们透过车夫的这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看出了一些什么?有的孩子说我看出来了,我看出这个车夫干活很累,没白日没黑夜的拉他的黄包车,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大雪纷飞,他都在拉黄包车。又有个孩子说,我也看出来了,我看出车夫家里很穷,估计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38、师:不是剥削他,是迫害他。根据文章来看,鲁迅和他的侄女在谈什么事情?
39、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八十年代以后,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过非常深入的研究,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不少对于当下语文教师还是很有指导或借鉴意义的。
40、我们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法。第一种学法简简单单,三下5除2解决问题了。第二种学法又是想象、又是积累、又是体验、又是猜测,总之好像学得有点复杂。那么请问两种学法哪种效果会更好?有专家是这么解释,他们说第一班的孩子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掌握水平处在消极语汇阶段,什么叫消极语汇呢?就说这个词的意思,他知道、他会说、他会写,但是换了一个语言环境,你让他去运用,他不会用。语言在他的心中是蛰伏的。
41、生:鲁迅先生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42、师:现在跟着老师的问题读第一段中的有关语句。
43、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4、这一段的重点词是教师提出的,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解释和寻找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对理解。这一环节可以视作是教师对划出重点词语以及如何围绕重点词语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示范。
45、逢年过节,家里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花生的身影,作为经典的下酒菜,它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个铺子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
46、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语教坛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那个年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题词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当时国门刚刚打开,面对“知识爆炸”的世界,教育界人士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停留在60年代狠抓“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水平上,那么我们就会被迅速发展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潮流甩得更远。1986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主要在训练语文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提出,揭开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的一页,也使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47、看起来,于老师是突然想到,而实际这是他的精心安排。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学生就能真正懂得课文中的每一件事情、事情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于旧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之中。因此,饱经风霜是这一特定背景的反映,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反映饱经风霜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这样引导,饱经风霜给予学生的决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眼前浮现;一旦遇到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出现。这样,饱经风霜的词义和语像就变成了他们的活的库存。
48、生(齐读):“拉黄包车的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49、据说在1996年以前,光明巷这里基本上还是过去的老样子,许多老宅旧院还在。但是1966年之后,这里经过大规模的改造规划后,那些原本的旧院变成了新式的高楼,巷子两旁的民居。
50、为什么那样学,就成了消极语汇?为什么这样学,就成了积极语汇?
51、(评)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文前精心设计的两个问题,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设计有层次感,指导度的把握也非常准确。“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这是围绕全文中心提出的问题,是对鲁迅形象进行评价,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其难度显然高于理解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以后,让学生初步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但是点到为止。归纳段意小标题是学生运用已掌握技能进行操练,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之难度不同,教师指导的程度当然有所区别。